奇书 >  学校建设记 >  第十二章 高考

到了成绩公布之日,那四十七名同学又坐回到一年前的教室。

负责送成绩的是白副校长,“这对你们来说是结束,也许你们以后都不会像今天一样聚在这个教室里,也许你们是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能够在这间教室里学习的人。我非常感谢各位这段时间的努力,不管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你在高考中加五分、十分、二十分,你都应该庆幸:我尽力了!”

“成绩我不会宣读,你们自己对成绩满意就好,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握好机会。即使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你仍然有补救的机会。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要靠你们自己了。”

白副校长语气突然放慢了:“高考,被成千上万的人称为独木桥,每年有数百万人参加这场考试,对学校来说,它能改变的只是一时的光荣,但对考试来讲,它足以改变你的一生。”

“话说三遍淡如水,肯定有人强调过我刚刚说的话,我...”白副校长停了下来,用手拭泪,没有多说,只身离开了教室,背后只留下那份成绩表和在头顶摇曳着的电扇。

教室很静,仿佛回到了笔试的时候,和那时一如既往地安静。所有人也不出声,几个活泼的同学也坐下来,没有发声,显然是受白副校长的情感所感染。还有几个女同学在后面跟着白副校长,看看能帮些什么。

好一阵子过去了,那几个跟着白副校长的同学回来了,说:“自己上讲台看成绩吧,我们已经送白副校长回办公室了。”

这时好戏才正式开场,那几个顽皮的同学跑到讲台,抢走成绩表,一个接着一个宣读,台下的“观众”也很配合,一个一个地问。

首先就是问最高分,但这只是分表,也就是说笔试和面试的分数是分开记录的,那同学就说:“我只读笔试和面试前五名的,自己把分数加一加,看看谁最高。”

一个同学把表抢过来:“我来读,我来读。笔试第一名...刘雁...45分;第二名...华小洋...43分;第三名...李常同...39分;第四名...何先达...也是38分;第五名...赵书惠...36分。”

又有一个人把表抢过来:“你太拖沓了,不要卖关子,我来读。”加大了声音:“面试第一名,李常同46分,面试第二名,白戴华43分,面试第三名,马书林40分,第四名刘雁39分,第五名华小洋37分。”

“等一下,我看看。喔,第一是李常同,总共八十五分,第二是华小洋,总共八十分,第三名刘雁,她的成绩是...八十四分。”

旁边有人喊:“那刘雁应该是第二名,华小洋才是第三。”

......

之后还在报成绩,还把全班都排了名次,而被着重点到的几个人,都心照不宣地提前回自己教室了。

虽然这场试考完了,但是后面还有更为重要的高考,对所有学生而言,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高三不分班,还是延续高二时的状态,区别就是时间抓得更紧了,作业量更多了,这是每个人在学生时代必须经历的事情。

这四十七个人倒还利用着余热,在分数上统领着整个年级,并且状态上来了,效率也就高了,反而学得更轻松。不用再去学教育学的东西了,少了许多羁绊,自然如鱼得水。

时间转瞬即逝,高考即将到来,学校举行了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作为年级第一的李常同,自然不用有太大压力。但是第二名的争夺,就有点意思了。首先是实力相当的华小洋和刘雁两个人,两个人几乎是不相上下,还有就是后面的第三第四名,虽然比不上前面两位,但也虎视眈眈,等着你一个不小心,他们就趁乱上位,也不同忽视。

后面的更是如此,有了向上冲的观念,但是学校没能好好引导,结果就......

李常同就认为在自己学校里整个你死我活也没有意思,应该关注的是进步,而不是那数字。

但这些人不会这样认为,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会相同,这些人都在绞尽脑汁想在考试多拿几分,甚至不惜代价去作弊,这样的结果是:陷入恶性循环,结果在模拟考是整个排名来了一次大洗牌。

最终原本真正具有参考意义的考试就这样浪费了,全年级的学生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准,那还怎么样去选择大学呢?

不管你做好准备没有,高考总还是要来的,伴着最后一场考试的结束铃,意味这上千学生乃至全国数百万高三学生的高中时代即将告结,不管你是否舍得,是否感到后悔。

到考试前的最后一晚,李常同突然在人群中看到自己的爸,李与明看到李常同,走了过来,原来李与明这次专程过来找李常同聊天,李与明见到李常同,只说了一句话:“成绩记得给我看。”之后就走了。

到成绩公布之日,学校统一发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正是高考分数,当然,因为人太多,条件落后,上红州的高考生只能收到总成绩和全国排名,各科分数是不知道的。

李与明要求李常同的高考成绩必须全家人看,尽管李常同很期待,忍不住想打开,但还是没敢打开。走到回家的路上,正好遇见华小洋和刘雁在一起,李常同小跑几步,追了上去。

“你们好啊,你们都知道成绩了吗?”华小洋比刘雁先说:“知道了,她八百八十七分。”用手指了指在旁的刘雁,“我八百八十九。李常同,你知道成绩了吗?”

李常同回答:“还没呢,我回家在慢慢看。我先走了。”又是小跑,还向后面挥挥手。

回到家,还没有看到成绩,先是吃了一顿豪华大餐:从旁边的河里捞了虾和螺,就这样吃了一顿海鲜饭。李与明问:“你知道成绩没有?”

李常同:“还没呢,不是你说让我给成绩你看吗?我连那信封都没拆,等着一起看。”

李与明一下子哆嗦起来,他也知道这张纸上写的分数是能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的呀。但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一定能考上好大学。

首先先是一顿豪华大餐:从附近的小河捕了一些河鲜,也算是“海鲜”大餐了。很快吃完饭了,因为此时此刻屋里的三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信封上,李常同、李与明和妈妈三个人端坐在饭桌上,饭桌上的盘子还没撤走,只是搬到一边,腾出来一块地方。

“我打开了!”李常同兴奋地喊。

“打开吧。”父亲一脸严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等到李常同撕开信封的密封,李与明突然转个头,但没有几秒钟又转了回来。李常同缓缓把成绩单抽出来,到最后看到纸上有字以后突然用力抽了出来:“怎么样?”

父子二人都没敢看,反而是母亲打头阵:“怎么才八万多名,你平时不是前几名的吗?”

李常同一下吓傻了,定睛一看,一下子站了起来,“有希望,有希望。八万名啊!我八万名啊!庆祝!庆祝!”

李与明也蹦了起来,“哎呀,儿子,这次终于成功了!不要说中平州师范大学了,就是师范大学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央师范大学,那都不在话下。来,让我抱抱。”

但是父子沉浸在喜悦中,没有人回答母亲的疑问,但她本人听到父子二人所说的话,也意识到了应该是自己这里出了问题,再拿起那成绩单一看,“哎呀,原来是全国排名,难怪他们两个人那么高兴。”

过了两天,到正式填报志愿,全体同学最后一次回到上红州第一高中,去填报志愿,顺便举行散学典礼(毕业典礼)。

到了学校电脑室,里面已经坐着满满的人,突然李常同看到了熟悉的人,走过去问:“华小洋,你考得怎么样?”

“反正肯定没有你好,排全国九万名吧。”

“那刘雁呢?她可是年级前三的啊。”

“她?别说了,我估计考砸了,你看,都这个时候了,她连人都不在。”华小洋戏说着,又转移话题:“你是打算去中央师范大学了吧,就你这个成绩,这些大学还不得抢着要?”

“我正有此意。”李常同一下有点飘,很快就冷静下来:“等你填完了给我好不好?”

“当然没有问题,能为您效劳,这是我的荣幸。”华小洋换了更妩媚的语气。

很快,李常同的志愿也填完了。这才看见刘雁缓缓进来,李常同藏在了角落,刘雁四周观察没有熟人,就找了一个靠近后门的电脑填报志愿。虽然李常同躲得离后门有点距离,但是远远看过去还是能看清楚的。

“她在填什么?中央财经大学!我的妈呀!华小洋这小子在骗我!”李常同起立,不躲躲藏藏了,就走过去跟刘雁打招呼,刘雁却急忙点击确定,连回一声都没有就匆匆从后门走了,再也不见人影。

李常同这下才意识到可能是她考砸了,之后李常同去找华小洋,华小洋告诉他:“李常同,我告诉你,你不要看这所大学有中央两个字,只是它地理位置在首都,其实水平不怎么样,甚至在全国的金融类大学排名也只是排到第七而已,连前五都没有。”

得到这个消息,李常同可以说有点难过,因为刘雁在师范提前招生考试是第二的啊,她完全可以报一个好的师范大学,按照她正常水准;不,即使她发挥失常,但有了师范提前考试的加分,少说也能考个全国前五的师范大学吧。更让李常同想不透的是,如果刘雁根本不打算考师范,那她参加这场考试又要什么意义呢?

李常同没有多想,也没有时间去想,因为又是一个忙碌的暑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