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茨堡音乐厅的灯光暗了下来,只留一束追光打在舞台中央的季沉身上。程诺站在舞台侧翼,手心渗出细密的汗珠。三千人的观众席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挺拔的身影上。
季沉穿着一袭黑色西装,衬得肤色如玉。他没有立即开始演讲,而是环顾全场,目光最后落在程诺身上,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这个小小的动作像一剂镇定剂,让程诺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周教授站在程诺身边,准备进行手语翻译。但当季沉开始“说话“时,程诺惊讶地发现他使用的是国际手语,而非中文手语——为了让更多人理解,他特意调整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音乐是什么?“季沉的手势流畅而优雅,“在失去听力前,我以为那是声波的振动,是空气的波动。但现在我知道,音乐是心灵的共振。“
程诺全神贯注地盯着季沉的手势,同时轻声为不懂手语的观众进行英文口译。她的声音清晰而柔和,完美地配合着季沉的节奏。
“失聪后,我学会了用眼睛'听'音乐。“季沉继续道,手指在空中画出波浪的形状,“声波可视化技术让我'看见'巴赫的严谨、肖邦的浪漫、德彪西的印象。而触觉反馈装置让我感受到贝多芬耳聋后创作《第九交响曲》时的触感。“
大屏幕上展示出季沉工作室的各种创新技术,观众席传来阵阵惊叹。程诺注意到前排几位资深音乐评论家正在认真做笔记。
“《四季回声》是我试图分享的一种新感知方式。“季沉的手势变得更有力,“不是替代,而是补充。就像盲人的听觉更敏锐,听障者也能发展出独特的音乐感知。“
演讲结束后是问答环节。程诺和周教授分工合作——程诺将观众的问题打字给季沉看,周教授则负责手语翻译季沉的长篇回答。三人配合默契,流畅得仿佛共用一个大脑。
“季先生,“一位年轻女记者站起来问,“您如何确保作品中的音准和音色符合您的设想?毕竟您无法实际听到。“
问题一出,现场气氛顿时有些尴尬。程诺看到季沉的下巴绷紧了,但她知道这不是因为被冒犯,而是需要思考如何简洁回应。她迅速将问题打在平板上,递给季沉。
季沉看完,嘴角反而浮现一丝笑意。他做了个手势,周教授翻译道:“请问在座各位,谁能看见空气?但你们相信它存在,对吗?音乐对我来说也是如此。“
这个充满哲思的回答赢得满堂掌声。程诺注意到提问的记者羞愧地低下头,而季沉的目光却温和地看向那个方向,毫无责备之意。活动结束后,组委会主席亲自上前祝贺:“季先生,您的演讲令人震撼。我们明年想邀请您担任主策划,不知您是否有兴趣?“
季沉礼貌地听完程诺的翻译,回复道:“荣幸之至。但请允许我与我的团队商量后再做决定。“
“团队“——这个词让程诺心头一暖。季沉没有把成功归功于个人,而是始终记得身边人的付出。
音乐节持续了五天,程诺几乎每时每刻都与季沉在一起。从早上的媒体采访到下午的工作坊,再到晚上的演出,她成了季沉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奇怪的是,这种高强度工作非但没有让她疲惫,反而有种奇异的充实感。每次看到季沉因为她的准确翻译而顺利表达想法时,那种成就感胜过任何职业荣誉。
最后一天的钢琴演奏环节,是季沉时隔多年首次在公众面前表演。程诺站在后台,看着他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起舞,虽然听不见声音,却能从他身体的律动感受到音乐的流动。观众席上许多人闭着眼睛陶醉其中,完全忘记了演奏者本人听不见这个事实。
表演结束,全场起立鼓掌长达十分钟。季沉站在舞台中央鞠躬,目光却越过人群寻找着什么。当他的视线与程诺相遇时,那双总是平静如湖的眼睛里泛起了涟漪。
回程的飞机上,程诺和季沉并排而坐。周教授因为另有行程,提前一天回国了。机舱灯光调暗后,大多数乘客都已入睡。程诺借着阅读灯的微光,偷偷观察身边的季沉。
他闭着眼睛,睫毛在脸颊上投下细小的阴影,呼吸均匀而平静。过去几天的紧张行程似乎终于让他感到疲惫。程诺想起音乐节上那些业内人士对季沉的敬重,想起观众看他表演时热泪盈眶的样子,一种难以名状的自豪感充盈心间。
突然,飞机剧烈颠簸起来,安全带指示灯叮叮作响。广播里机长用冷静的声音通知遇到气流,要求乘客系好安全带。颠簸越来越强,程诺的咖啡杯从托盘上滑落,泼洒在地毯上。
一只温暖的手突然覆上她的。程诺低头,看见季沉不知何时已经醒来,正紧紧握着她的手。他的掌心有些潮湿,却坚定有力。程诺本能地回握,两人十指相扣,像暴风雨中相依的小船。
飞机再次剧烈下坠,程诺忍不住轻呼一声。季沉转头看她,目光中是她从未见过的关切与温柔。那一刻,所有的顾虑、犹豫、恐惧都消失了,程诺只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仿佛只要与他相连,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气流过去后,两人如梦初醒般松开手,各自假装整理安全带和衣物,谁都不敢看对方。但那种触感却烙印在程诺的皮肤上,久久不散。回国后,生活似乎回到了正轨。程诺继续她的配音工作,季沉则忙于新项目的筹备。但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他们不再有那些随意的咖啡约会,不再分享工作中的小烦恼,甚至连短信都变得公事公办。
程诺告诉自己这样更好。音乐节和飞机上的那些瞬间只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回到现实世界,他们终究是两条平行线。但每当夜深人静,她还是会不自觉地翻看手机里音乐节的照片,指尖轻轻抚过季沉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样子。
一个周五的下午,程诺正在录音棚指导新项目,母亲突然打来电话。
“诺诺,明天中午有空吗?李叔叔一家请吃饭,就在他们酒店的中餐厅。“
程诺立刻警觉起来:“又是那个'年薪百万'的李家儿子?妈,我说过不相亲。“
“就是普通家庭聚会,“母亲语气无辜,“你爸最近和李叔叔有业务往来,总不能不给面子吧?“
程诺叹了口气,知道争辩无用:“好吧,但我只待一小时,下午还有工作。“
挂断电话,她发现季沉不知何时发来消息:“明天中午有空吗?想讨论新项目。“
程诺咬了咬嘴唇,回复:“抱歉,明天有家庭聚餐。后天可以吗?“
季沉很快回复:“没关系,改天再说。“
简单的七个字,却让程诺莫名感到一阵失落。
周六中午,程诺穿着最简单的白衬衫和牛仔裤来到酒店,决心用这副“不修边幅“的样子吓跑相亲对象。推开包厢门,她惊讶地发现除了父母和李家三口,还有另外两个陌生年轻人。
“诺诺来了!“母亲热情地迎上来,“这是小李的表妹和她的未婚夫,刚从英国回来。“
整个午餐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程诺机械地应付着各种问题,时不时感受到那位“小李“投来的审视目光。他确实如母亲所说“又高又帅“,言谈举止也彬彬有礼,但程诺只觉得这一切荒谬透顶。
“程小姐是做配音工作的?“小李微笑着问,“很有趣的职业。不过听说这行收入不太稳定?“
程诺正想回答,手机突然震动。是季沉发来的一张照片——某家餐厅的甜点,配文:“在你推荐的这家店试菜,提拉米苏确实不错。“
程诺的心猛地一跳。这家意大利餐厅就在这家酒店的一楼!季沉此刻就在同一栋建筑里?
她借口去洗手间匆匆离席。站在走廊上,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决定去碰碰运气。哪怕只是远远看一眼...
餐厅装修典雅,灯光柔和。程诺站在入口处张望,很快就发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季沉独自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摆着咖啡和甜点,正专注地在平板上写着什么。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一道柔和的轮廓。程诺刚要上前,却看见一个优雅的中年女人走到季沉桌前。季沉抬头,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起身与女人拥抱。女人坐下后,两人开始用手语热烈交谈,表情亲密自然。
程诺如遭雷击,僵在原地。那个女人是谁?为什么季沉从没提起过?他们看起来如此熟悉...
就在这时,季沉无意间转头,目光与程诺相遇。他的表情从惊讶迅速转为复杂的情绪,抬手似乎想招呼她过去。程诺却像受惊的小鹿般转身就走,心跳如鼓。
回到包厢,接下来的时间如同酷刑。程诺机械地回答着各种问题,脑海中全是季沉与那个女人亲密交流的画面。她不断告诉自己没理由难过——她和季沉只是工作关系,他有权利与任何人见面。但胸口那股闷痛感却挥之不去。
午餐终于结束,程诺婉拒了小李送她回家的提议,独自走向电梯。电梯门刚要关上,一只手突然伸进来挡住了门。门重新打开,季沉站在外面,表情难以捉摸。
两人在密闭的电梯空间里沉默相对,空气仿佛凝固了。程诺盯着楼层数字一个个变化,祈祷快点到达一楼。
“那是周教授。“季沉突然开口,声音因为很少使用而有些生涩,“我们讨论音乐节后续。“
程诺惊讶地抬头,没想到他会主动解释,更没想到他会为她尝试说话。电梯到达一楼,门开了,但两人谁都没动。
“我...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程诺低声说,明知他听不见却还是忍不住回应。
季沉拿出手机快速打字:“我看到你了。那是周教授,我的老师。我们在讨论音乐节的后续工作。“
程诺读完后,脸烧了起来。他居然注意到了她的窥视,还特意来解释。“你不用向我报备行程,“她勉强笑了笑,“我们只是工作伙伴。“
季沉的眼神暗了下来。他继续打字:“我以为我们是朋友。“
朋友。这个词像刀子一样扎进程诺心里。是啊,他们只是朋友,她有什么资格嫉妒?“当然是,“她强作轻松,“我只是刚好来酒店参加家庭聚会。“
季沉点点头,表情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电梯门又要关上,他伸手挡住:“需要我送你回家吗?“
“不用了,谢谢。“程诺几乎是逃出电梯,“我还有事。“
走出酒店,初夏的阳光刺得她眼睛发疼。程诺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混乱的思绪。她爱季沉,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但爱一个永远把你当“朋友“的人,这种痛苦她不知该如何承受。
周一早晨,程诺刚到办公室就接到通知:季沉工作室取消了与她的所有合作项目,改由另一位配音导演接手。
“怎么回事?“程诺震惊地问总监,“我们合作不是很顺利吗?“
总监面露难色:“季总亲自打来电话,说考虑到你工作量大,不想过度占用你的时间。他还特别强调,这与你的专业能力无关。“
程诺如坠冰窟。季沉这是在刻意疏远她。是因为那天在酒店的尴尬相遇?还是他终于厌倦了需要一个“传声筒“的生活?
她拿出手机,犹豫再三,还是给季沉发了条消息:“听说项目有变动?如果有任何我做的不够的地方,请直接告诉我。“
半小时后,季沉回复:“你做得很好。只是我觉得你需要更多自由,不应该被我的需求束缚。“
程诺盯着这条消息,胸口一阵绞痛。他说的“需求“是什么?工作上的,还是...情感上的?他是不是察觉了她的感情,于是用这种方式婉拒?
接下来的日子如同一场慢镜头的噩梦。程诺强迫自己投入新工作,但每个录音棚、每条街道、甚至咖啡厅里熟悉的角落,都让她想起与季沉共处的时光。最痛苦的是,她失去了每天与他交流的特权,那些小小的纸条、手势和眼神,现在想来都是如此珍贵。
两周后的深夜,程诺独自在“静默咖啡“写作。这家店现在成了她唯一的避风港,因为这里不会有季沉的身影——自从他们疏远后,他再也不来这里了。
手机突然亮起,是林小满发来的消息:“惊天八卦!季沉前女友莫凌正在筹备一张专辑,专门针对《四季回声》,据说是受周毅指使!“
程诺的手指僵在屏幕上。周毅——那个在生日派对上挑衅季沉,又试图挖走她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紧接着又一条消息:“更绝的是,莫凌指名要你当配音导演!说只有你能理解她想对抗季沉的那种'感觉'。“
程诺的胃部一阵翻腾。这明显是个陷阱——要么她拒绝,背上“偏袒季沉“的名声;要么接受,等于间接帮助季沉的敌人。
她盯着手机,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无论季沉如何推开她,无论他们之间有多少误会,当有人要伤害他时,她的第一反应仍然是保护他。
这种本能,大概就叫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