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 >  第782章 老朱钦点的解元!

这些被刘三吾特别圈点出来的卷子,其文风大多与方才同考官们议论的相似。

简练,犀利,论证清晰,直指核心。

正是皇帝喜欢的风格。

刘三吾捋着自己花白的胡须,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微微点头。

他一生治学,最为看重的便是经世致用之学。

这些年轻人,虽然笔法上尚显几分稚嫩青涩。

但他们的思路开阔,不拘一格,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正是眼下朝廷最需要的可造之材。

至于那个名头有些古怪的“科举班”,他自然也有所耳闻。

甚至还听闻,那广智侯的教学方式,更是闻所未闻的古怪。

不过。

若真能教出这等能够洞察时弊、言之有物的人才,那倒也不失为一桩功德。

或许,这便是广智侯口中,所谓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吧。

刘三吾心中暗忖——

这大明的天下,需要一些不一样的新鲜血液了……

数日之后,阅卷事宜,尘埃落定。

一份拟好的录取名单,连同前二十名考生的卷子,由宫中内侍小心翼翼地捧着,送进了武英殿。

朱元璋刚刚批阅完堆积如山的奏章。

他抬起手,用力按了按眉心,显出一丝疲惫。

毛骧如同影子一般,垂手侍立在旁,声音放得很低:“陛下,礼部那边,应天府乡试的拟录名单,呈上来了。”

“哦?”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道微光。

“拿来,让咱瞅瞅。”

他对这次应天府的乡试,确实比往年更为关注。

其一,应天府乃京畿之地,才子众多,国子监那群学子也在此应考,可谓藏龙卧虎。

其二,便是那个陆知白,他所创办的“科举班”,早已与国子监那帮老学究较上了劲。

咱倒要看看,这小子,究竟能折腾出什么名堂来!

一个小太监躬着身子,将黄册恭敬地捧至御前。

朱元璋伸手接过,目光在名单上缓缓移动,逐字审视。

应天府乡试,取举人的名额有定数,为八十人。

他看得极为仔细,目光不时在某些名字上多作停留。

越是往下看,他那双浓眉挑得越高。

“这……”

朱元璋放下名册,脸上的惊讶之色难以掩饰。

这八十个名字之中,他对照锦衣卫先前密报中科学院学子的名单……

好家伙!

足足有三十多个名字,清晰地列于其上!

将近一半的人数!

这个数字,着实让朱元璋心头猛地一跳,震动不小。

“把前二十名的卷子,特别是第三场那经史策论,给咱取来!”

朱元璋的声音沉稳,带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威严。

片刻之后。

二十份卷子整齐地摆放在他的龙案之上。

朱元璋首先拿起第一份,正是礼部原先拟定的一个“亚元”试卷。

也就是第二名。

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颇多,论理四平八稳,显然是翰林院那群人偏爱的风格。

老朱微微颔首,又接连拿起第二份、第三份……

当他的目光落在几份带有明显“科举班”痕迹的卷子上时,眼睛一眯,神情渐渐专注起来。

这些卷子,行文方式确实与众不同。

通篇没有多少华美的词藻,但字字句句直指问题核心,剖析得极为透彻。

论点清晰明确,论据坚实有力,所提对策听来也颇为实用,不像那些只知空谈、言不及义的书呆子。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老练与务实的气息。

像是真的处理过政事似的。

“倒是有几分意思……”

朱元璋的嘴角,难得地勾起一抹笑意。

咱想要的,就是这种能办实事的人才!

那些只会吟咏几句酸腐诗文,国家一旦有事便束手无策的废物,要他们何用?

朱元璋的目光,最终停留在原先拟为第三名的那份卷子上。

考生姓名一栏,写着:周志新。

朱元璋记得这个名字。

锦衣卫的密报中提及,此子乃陆知白所办科举班中的佼佼者。

据闻是陆知白亲传弟子之一,之前在栖霞负责治安和断案等相关事务。

原本是有望直接举荐入仕,不知怎的又跑来科举……

也算是有志气吧。

朱元璋拿起周志新的那篇策论,仔仔细细地阅读起来。

这篇策论,专论《大明律》的推行与完善。

文章之中,周志新不仅对《大明律》的条款了然于胸。

更能结合当前弊病,将律法推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分析得条理分明。

并提出了数条颇具见地的改进之法。

譬如,他指出部分律条失之过苛,易为心术不正的酷吏所乘,滋生冤假错案。

又有一些律条,则过于笼统,缺乏明确标准,导致地方官员在执行时标准不一,难以令百姓信服。

他还大胆建言,应设立专门研习律法的衙门,定期对律法进行修订增补,使其与时俱进,更好地为朝廷服务。

可以说,比起其他的考生,算得上非常大胆了。

稍不留神,就有获罪的可能。

但他还是这么答了,并委婉表达了忠君爱国之心……

“好!”

朱元璋看到此处,忍不住低喝一声。

这小子的见识,比朝中某些固执守旧、不通时务的老家伙,还要通透得多!

这份眼力,这份务实,正是咱所看重的!

“这个周志新,咱要点为解元!”

(jiè yuán)

朱元璋手中的朱笔,重重地在卷首一圈。

毛骧侍立在旁,脸上隐约露出一丝惊异之色。

解元,那可是乡试的头名!

陛下此举,是直接将原先拟定的第一名与第二名都压了下去。

朱元璋又翻阅了几份科学院学子的卷子,越看,心中越是舒畅。

这些年轻人,若论文章的辞藻之美,当然不及那些沉浸经史子集数十年的老学究。

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却更合老朱自己的口味。

这是为啥?

因为他们的老师,就很懂这一点?

“陆知白那小子,倒是真给咱送来了一批不错的苗子……”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卷子,心情颇为愉悦。

他自认阅人精准。

这些年轻人身上,有股难得的锐气,有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基,就是务实效。

而不是花里胡哨。

这,对老朱来说,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