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帆回到宿舍,先舒舒服服冲了个澡,换上一身干净清爽的白色T恤和水洗牛仔裤,顺手往裤兜里揣上饭卡,便径直往食堂走去。
他早就提前给孟长伟打了电话,约好这会儿碰面。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孟长伟报到后在校园里转了好几天到处都没找着杨晓帆,电话也打不通,正急得够呛,却在宿舍楼底下、食堂排队时,断断续续听了不少关于“杨晓帆”的传说。
什么直接跳级读博,创了华清建校以来的先例;什么专业考核时当场解出困扰教授们的难题,技惊四座;还有说他被好几位泰斗级教授点名夸赞,将来必成大器。
每一段传闻都听得孟长伟目瞪口呆,他甚至没敢跟刚认识的新同学提自己是杨晓帆的高中同学,私下里总忍不住嘀咕:传说里这个神乎其神的“大神”,真的是当年那个一起在教室刷题、还传授他学习方法的的“杨班长”吗?
两个许久未见的好朋友在食堂门口碰面,自然是格外高兴。经过这一个多月军训的打磨,孟长伟不光黑了好几个色号,人也瘦下去一圈,原本有点婴儿肥的脸轮廓分明了不少,站在那儿笔挺挺的,很是精神。
比起寒暄,孟长伟显然对杨晓帆的近况更感兴趣,刚坐下就抛出一连串问题。
别的不说,单单可以不参加军训,就是一般学生都做不到的。
要知道,华清的军训可不是走过场,要求严得很,整整一个月都得待在郊外的部队训练基地,每天从早到晚练队列、学科目、搞战术,最后还得走个三十公里的长途拉练,非常正规。
看着眼前宛如金德宝一样好奇的孟长伟,杨晓帆忍不住笑了,耐着性子一一解答,只要是不涉及保密的事,都尽量说得详细些,也算满足老同学的好奇心。
“晓帆,说真的,”孟长伟扒了口饭,忽然感慨起来,“以前在高中就觉得,你跟我们好像不在一个维度上,解题思路、看问题的角度都跟别人不一样。但我是真没料到,才仅仅过了一个暑假,咱们的差距就拉得这么大了……”
是啊,高考就是一个分水岭,当年一起拼搏奋斗的同学,经过这个关口,道路截然不同。
有的去了普通院校,有的进了重点大学,有的选择复读,有些干脆直接进入了社会,从此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但优秀的人,永远不会被埋没。正如埋在沙子里的金子,不管被掩盖多久,总会有发光的一天。
这点感悟,年轻的物理学副教授黄有为最近也常常体会到。
前阵子专门针对杨晓帆的那场专业考核,不少人看的是个新鲜,毕竟直接跳级读博的学生本就罕见,还能当场解出那么多难题,确实够让人惊奇的。
但也有人看出了门道。很多老师都发现了杨晓帆在数学、外语、物理、计算机这几门课程上的卓越。
但黄有为却从那短短的时间里,看出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