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在解答最后一道题的时候。他记得自己当时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涉及到一些新知识前沿概念。
杨晓帆不仅瞬间就抓住了核心,还能立刻把这些新知识融入解题思路里,硬是很快解出了那道连很多老师都有些头疼的难题。
这份对物理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还有那种一点就透的天赋,黄有为自认自己年轻的时候也达不到,心里不由得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时隔一个多月之后,再次见到杨晓帆,黄有为看着眼前这个眼神清亮、身姿挺拔的年轻人,忽然想起了自己刚出国求学时的样子——也是这般浑身是劲,对未知的知识充满渴望,眼里闪着不服输的光。
他给杨晓帆倒了杯温水,笑着开口:“小杨同学,突然叫你过来,有点冒昧了。其实是有件事,想跟你商量一下。”
杨晓帆顺势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双手接过水杯,客气地说:“黄教授您太客气了,还麻烦您倒水。有什么事您尽管吩咐,我能做到的一定尽力。”
“那我就直说了。”黄有为在国外待了十几年,说话向来直来直去,没什么弯弯绕,也没摆老师的架子,“我是真的特别欣赏你的物理天赋,说实话,这么多年教过的学生里,你是头一个让我觉得‘后生可畏’的,说是百年难遇也不为过。”
这番毫不掩饰的夸奖让杨晓帆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摆手:“教授您过奖了,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呢,还有很大的差距。”
黄有为哈哈一笑,也不纠结此事,话锋一转:“小杨,你听说过‘牛顿杯’吗?就是那个全球大学生物理知识竞赛。”
杨晓帆心里一动。他知道“牛顿杯”——这可是物理学界最顶尖的大学生竞赛,影响力大得很。
特别历年出的获奖者里,有不少后来都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说是物理天才们的“角斗场”,也是未来顶尖物理学家的“孵化器”,一点都不夸张。
杨晓帆前一世对此非常感兴趣,而且也非常向往,但根本没有机会参加。
因为这个竞赛参加的方式非常特殊,并不是学校分配名额,也不是个人能随便报名的,必须得有业内知名的物理协会会员推荐,还要通过一些考核才能拿到入场券。
但每次竞赛的很多题目公布出来以后,他都曾经认真做过,而且还觉得很有启发。
黄有为看着杨晓帆的反应,眼里闪过一丝笑意,接着说道:“今年的‘牛顿杯’竞赛还有两个月就要开始了,你有没有兴趣参加?”
杨晓帆一愣,连忙说道:“黄教授,我对此不太了解,而且您也知道,我自学的物理知识有些片面,水平应该不够。”
言语中多少有些推诿之意。
黄有为也没有感到意外,他叹了一口气。“小杨啊,其实我们国家已经很久没有人去参加这个竞赛了,更不要说拿奖了。这对我们物理学影响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