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重生1958,扛枪打猎带富全村 >  第229章 白发换春第一枝

陈默的笔尖在“凉“字上晕开的水痕还未干透,窗棂上的冰凌突然“啪嗒“坠地。

他趴在炕沿的手指微微蜷了蜷,梦里还攥着那支磨秃了的铅笔。

第七夜的寒气从砖缝里渗进来,冻得他后颈发僵,可怀里的体温更让他心惊。

这七日里,林英的手始终像块冰,可此刻,那只被他攥在掌心的手,竟有了丝若有若无的暖意。

“默哥......“

声音轻得像落在雪地上的羽毛。

陈默的睫毛猛地颤了颤,猛地抬起头,眼镜滑到鼻尖都顾不上推。

炕头的人正睁着眼,白发铺在蓝布被面上,苍白的脸比窗纸还薄,可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像寒潭里破冰而出的星子。

“英、英子?“他喉咙发紧,手指抖得厉害,想去摸她的脸又怕碰碎了什么,最后只能用指节轻轻蹭了蹭她手背,“你醒了?你醒了!“

林英想笑,嘴角刚扯动半分,陈默已经从炕沿栽下来,膝盖撞在青砖上“咚“的一声响。

他也顾不上疼,抓过桌上的搪瓷缸灌了半口水,又手忙脚乱去捂杯底,端到她唇边时水都晃出了半杯:“慢着慢着,先喝口温水,我、我去叫雪窑婆拿热粥……“

“陈默。“林英唤他,声音里带着点哑,却比七日来任何时候都清晰,“你记的本子,给我看看。“

陈默的手顿在半空。

他这才注意到,她的目光正落在炕头那本磨得起毛边的笔记本上,封皮被他用麻绳捆了又捆,边角还沾着干了的雪水。

他喉结动了动,把本子捧过去时,指腹反复蹭着封皮上自己写的“血祭夜录“四个字,像在确认什么。

林英翻开第一页,墨迹深浅不一,有的字被冻得发颤,有的被泪水洇成蓝花。

第七页夹着半片碎玉,正是那日光门闭合时崩落的,边角还带着她的血渍。

再往后翻,她看见自己昏迷时的呓语被工工整整记着:“山在哭......我得暖它。“

“你比我记得清楚。“她抬头看他,眼底浮起点笑意。

陈默的耳朵“腾“地红了,连脖颈都染上薄红。

他低头绞着袖口,声音轻得像怕惊了什么:“我怕......怕哪天你又像光门那样,说关就关。“

林英伸出手,指尖抚过他泛红的耳垂。

她的手还是凉的,可陈默却像捧着火种似的,把脸贴在她手心里。

窗外的风突然转了向,卷着第一缕春气撞开纸窗,吹得炕头的烛火晃了晃,照亮她发间银丝,那是血祭时被抽走的生气,此刻在风里泛着珍珠似的光。

院外突然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英丫头醒了?“雪窑婆的嗓门带着哭腔,推院门的手直抖,“他婶子们,把热粥端稳当喽!“

林英偏头望去,院门口挤着十几个妇人,雪窑婆打头,怀里抱着蓝花布裹的陶瓮,后面跟着的举着新纳的棉鞋、手织的毛毡,连最抠门的王二嫂都把压箱底的红绒线拿出来了。

她们全跪在青石板上,额头几乎要碰着地面,陶瓮里的小米粥香混着松枝味飘进来。

“地母娘娘......“王二嫂抽抽搭搭地开口,“咱们给您送热乎饭来了。“

林英的手指在被单上蜷了蜷。

她记得七日之前,这些妇人还躲在门后,说她“被山鬼附了身“;她记得雪窑婆偷偷塞给她半块锅盔时,手都在抖,说“别跟村东头那疯婆子似的“。

可现在,她们眼里的惧意变成了烫人的光,像望着活菩萨。

“我不是神。“她开口,声音不大,却像小锤敲在冻土上,“我是林英,李桂兰的闺女,林建国的姐。“

雪窑婆抬起头,老脸上挂着泪:“可您让九口井冒热气了,让后山的雪化了三尺!

昨儿我去井边挑水,看见冰底下有鱼游呢!“她颤巍巍爬起来,把陶瓮搁在炕桌上,揭开盖子,白雾裹着枣香扑出来,“英丫头,吃点吧,吃了才有劲给咱们撑腰。“

林英望着陶瓮里的红枣,突然想起重生那天,她蹲在灶前啃树皮,招娣把最后半块红薯塞给她,说“姐吃,我不饿“。

她舀起一勺粥,吹了吹喂进嘴里,甜得嗓子发疼,这是靠山屯多少年没见过的红枣,定是哪家翻了箱底。

“我答应你们。“她放下碗,目光扫过院门口的妇人,“只要我活着,靠山屯不冻土,不饿人。“

话音刚落,院外传来“啪嗒啪嗒“的脚步声。

春芽儿喘着粗气撞进来,棉袄前襟沾着泥,手里举着截枯枝:“英姐!英姐!育苗廊最冷的那个坑,冰壳裂了!“

他跑得太急,差点撞翻炕桌。

林英扶着陈默的手起身,才发现自己腿软得厉害,像踩在棉花上。

陈默忙扶住她腰,另一只手撑在她后背:“慢着,我抱你去。“

“不用。“林英摇头,一步步往门外挪。

育苗廊在村东头,平时是堆柴草的破棚子,血祭后被她改成育秧的地方。

她推开门的刹那,寒气裹着湿润的土腥气扑来,却在离她三步远的地方散了——那是地脉核的热气在护着。

春芽儿指着墙角:“您看!“

冰壳裂开蛛网似的纹路,一株野桃从裂缝里钻出来,粉白的花瓣上还沾着冰碴,却开得极艳,像要把整个冬天的力气都使出来。

林英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花瓣,冰碴“叮“地落在地上。

她抬头看向陈默,眼里有光:“把它栽到空间寒潭边。“

陈默没多问,小心地把桃枝从冰壳里起出来。

空间入口在柴房后墙,原本是块普通青石板,此刻却泛着淡金色的光。

林英伸手一推,石板“吱呀“滑开,里面的寒潭正翻着细浪,水面浮着层薄冰,却在桃枝靠近时“咔“地裂开。

第二日清晨,寒潭边的冰面全化了。

陈默端着早饭进来时,林英正站在空间边缘。

她身后是一片桃林,粉白的花像云似的漫开,花瓣落在寒潭里,把水染成淡粉色。

而曾经的地心炉,此刻变成了拳头大的金核,表面爬满细如发丝的纹路,顺着她的脚腕往地下钻,那是地脉,连接着村里的九口井。

“英姐!潭边的花开了!“春芽儿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带着哭腔,“王大爷说,这是他爹的爹那辈儿都没见过的春!“

林英转身,看见陈默正站在空间入口,手里的粗瓷碗腾着热气。

他眼镜片上蒙着层白雾,却笑得眼睛弯成月牙:“招娣煮了红糖鸡蛋,非说要给你补身子。“

她接过碗,鸡蛋在红糖水里晃着,像团小太阳。

窗外传来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有妇人喊“去井边洗衣裳喽“,有汉子吼“把猎具擦干净,今年能多打两头狍子“。

林英望着手里的鸡蛋,突然想起血祭时抽走的生气,想起白发里藏着的疼,可此刻心里却暖得发涨,这些笑声,比任何灵丹都管用。

深夜,林英独自站在空间边缘。

玉坠碎成三片,躺在她掌心,却泛着微弱的青光,像有魂儿没散。

她指尖刚碰上去,地面突然震颤起来,连桃林的花瓣都簌簌往下落。

她猛地抬头,透过柴房的小窗,看见雪岭上立着道黑影,是那日的黑衣首领。

他举着半块玉圭,正往地缝里插。

月光照在玉圭上,泛着幽蓝的光,与林英掌心的碎玉共鸣,震得她指尖发麻。

大兴安岭的风卷着雪粒扑过来,吹得她白发飞扬,可她眼里的光比月光还亮。

“十年护山......“她喃喃,声音被风吹散,“可你们要的,不止是山。“

风更大了,吹得柴房的门“吱呀“作响。

林英把碎玉收进怀里,转身往屋走。

炕头的烛火还亮着,陈默趴在桌上睡着了,本子摊开着,最新一页写着:“第八日,英子醒,桃始华,地脉活。“

她轻轻给他披上棉袄,目光落在窗外的育苗廊上。

那里的冰壳已经全化了,露出黑油油的土,正等着撒下第一把稻种。

林英摸了摸自己发间的银丝,又看了看熟睡的陈默,嘴角扬起半分笑意。

天快亮了。

她扶着炕沿慢慢起身,脚步虚浮得像片云,可目光却死死锁着窗外的育苗廊,那里有她要暖的地,要发的芽,要给靠山屯的,第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