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月龙渊基地深处,新建成的琼崖动力研究所试验场内,空气仿佛凝固了。
巨大的铁架台上,一台造型粗犷、布满管道和线缆的钢铁心脏,琼崖第一台基于海妖V12缸理念设计、代号怒涛-I的船用高速柴油机原型机,正被无数双紧张的眼睛注视着。
德意志国工程师柯默亲自在控制台前,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的助手们屏住呼吸,检查着油压、水温、转速表的每一个细微波动。
“启动!”柯默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启动电机发出刺耳的尖啸,带动巨大的飞轮旋转。一次、两次…活塞在气缸内艰难地往复…突然!
“轰——隆——隆——!”
一阵低沉、雄浑、充满力量的咆哮猛地炸响!伴随着一阵不算浓烈的黑烟,巨大的柴油机剧烈地震动着,转速表指针开始稳定爬升!澎湃的声浪冲击着每个人的耳膜,也点燃了所有人心中的火焰!
“1000转!运行平稳!”
“油压正常!水温正常!”
“1500转!输出功率…达到设计值的85%!”
“持续运行十分钟…无异常!”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陈国栋激动得跳了起来,用力拍打着身边德国工程师的肩膀。
柯默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用生硬的中文喊道:“琼崖!力量!”
这声怒涛的咆哮,如同吹响了琼崖军工全面加速的冲锋号!
就在柴油机轰鸣的同时,龙渊基地另一侧的秘密工棚内,一群由工兵旅精锐和技工学员组成的铁甲突击队,正围着一堆图纸和简陋的模型争论不休。
图纸上画着一个由铆接钢板构成的菱形怪物,顶部安装着一个旋转炮塔,履带宽大。
这就是邓贤凭借模糊记忆勾勒出的早期坦克概念图。动力,自然是刚突破的怒涛柴油机。
装甲,是儋耳州钢铁厂刚刚试制成功、加入少量镍铬元素的一号装甲钢,虽然厚度有限,但抗弹性能远超普通钢板。
武器,则是一门儋耳州机械厂利用新到的高精度镗床仿制的法制37mm步兵炮铁锤-I,以及一挺改进的马克沁机枪。
第一辆试验型坦克,代号铁牛-I,开始了艰难的拼积木过程。
榆林港船坞内,海鹰二号的建造如火如荼。
与一号最大的不同,就是预留了安装怒涛柴油机的位置和空间!虽然怒涛-I还太笨重、功率不足,但这代表了方向。
同时,利用引进的光学设备和技术,岸防总队林近开指挥下,第一台琼崖自产的海眼-I型3米光学测距仪被安装到了椰城主炮台上,精度大幅提升。海军舰炮的仿制75mm速射炮也在新机床的加持下,良品率显着提高。
椰城西郊的飞行试验场,气氛却有些凝重。
一架双翼木布结构教练机在降落时起落架断裂,飞行员陈阿海受了轻伤。
航空研究所的归国留学生所长赵天翼,拿着断裂的木制大梁,眉头紧锁:“司令,木布结构强度有限,难以承载更大功率的发动机和武器载荷。我们需要全金属结构,至少是钢管焊接蒙皮!”
邓贤看着摔坏的飞机,又想起记忆中未来肆虐的轰炸机,沉声道:“材料是关键!钢铁厂、机械厂,全力配合航空所!优先解决高强度航空钢管和铝材的供应!没有制空权,一切皆是空谈!先解决飞得稳,再考虑打得狠!”
儋耳州机械厂的枪炮车间,一片热火朝天。新到的精密磨床和镗床发挥了巨大作用。
仿制改进毛瑟G98的琼崖二十年式步枪1920年定型,生产线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枪管寿命和射击精度显着改善,开始大规模换装一线部队。
75mm山炮的炮管生产稳定,并成功仿制了带复进机的炮架,射速提升。
更关键的是,利用引进的光学技术和自产测距仪,第一代雷霆-I简易火炮瞄准镜开始小批量配发炮兵部队。
陆军技术研究局在邓贤通用化理念的启发下,开始预研一种基于马克沁原理,但更轻便、使用弹链供弹、可快速更换枪管的中型机枪,类似未来的mG34雏形,代号暴风。
就在军工引擎轰鸣之际,制药厂的一个实验室里,却发生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年轻的研究员方晴,她是林绍成的得意门生在培养一批用于磺胺衍生物实验的葡萄球菌时,发现其中一个培养皿被一种空气中飘落的青绿色霉菌污染了。
令人惊讶的是,在霉菌周围,葡萄球菌的生长被明显抑制了!
她好奇地将这个现象记录下来,汇报给了林绍成。忙于新药研发的林博士起初并未在意,只在实验日志上批注:“有趣现象,待后续观察。”
然而,这个不起眼的污染点,却埋下了一颗改变未来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