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三年八月末,持续半月的大雨停歇后,关中平原蒸腾着潮湿的热气。李承乾站在司农寺的观星台上,望着远处泛着异常油绿光泽的田野,眉头越皱越紧。
"殿下,您快看看这个!"周老汉跌跌撞撞地跑来,粗粝的手掌中捧着几块湿泥。李承乾接过细看,只见泥土缝隙里密密麻麻排列着淡黄色的虫卵,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珍珠光泽。
"每块土下面都有!"老农的声音发颤,"老汉活了六十岁,从没见过这么密的卵..."
李承乾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他前世在农科院见过类似样本——这是东亚飞蝗的卵块,每平方米超过五十块就意味着可能爆发蝗灾。
"立即封锁这片田地。"他解下腰间玉佩交给侍卫,"去将作监调三百斤生石灰,再请太医署派懂虫疾的博士来!"
太医署的年轻医官孙守真蹲在田垄间,用银针小心拨弄虫卵。"《神农本草经》记载,蝗虫卵畏石灰、喜醋味。"他突然抬头,"下官有个想法..."
两个时辰后,一场奇特的"诱杀试验"开始了。他们按《齐民要术》的法子,在田里挖出数条浅沟,沟中倒入醋与酒糟的混合物,沟沿则撒上厚厚一层生石灰。
次日黎明,李承乾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田垄边已经聚集了十几个农人,孙守真指着沟渠的手不停颤抖——沟底堆积着数寸厚的虫卵,都是被醋味吸引出来后又遭石灰烧死的。
"有用!"老农们欢呼雀跃,李承乾却盯着远处未被处理的田地。那里的土壤表面已经出现细微的颤动,仿佛有什么东西正要破土而出...
紫宸殿内,李世民将一份奏章重重拍在案上:"京兆府上报,已有七县发现蝗卵!"
"陛下不必过忧。"户部尚书温彦博出列道,"按《开元占经》所言,秋蝗不过旬日自灭..."
"温尚书可曾下过田?"李承乾突然打断,"现在发现的虫卵数量,是武德六年蝗灾时的三倍!"
王珪轻抚长须:"太子殿下,天灾示警,当修德政以禳之。若大动干戈,恐惊扰百姓..."
"等蝗虫遮天蔽日时,那才叫惊扰!"李承乾从袖中取出装有虫卵的琉璃瓶,"诸公请看,这些卵十日内必孵出。届时..."
话未说完,瓶中突然传出细微的"咔嚓"声。众人凑近一看,几只针尖大小的黑色幼虫正从卵中钻出!
次日凌晨,长安城各坊突然响起急促的梆子声。坊正们挨家挨户传达新令:所有六岁以上孩童,每日需交二十只蝗虫或等量虫卵,可换一文钱。
"这不是玩笑。"李承乾在朱雀大街亲自示范,将铜钱交给第一个交虫的孩子,"记住,要活的!"
与此同时,一套前所未有的预警系统开始运转:各乡设"虫情观察员",每日午时用信鸽报送虫卵孵化进度;将作监连夜打造三百面特制铜锣,一旦发现蝗群立即鸣锣示警;更绝的是利用烽燧系统,白天燃湿草生浓烟,夜间则以不同颜色的火光传递消息。
九月初三清晨,渭南县率先传来警讯。李承乾赶到时,天空已经出现不祥的黄色云团——那是数以万计的幼蝗组成的虫群。
"按计划行事!"随着太子一声令下,田垄间突然竖起数百面绢布红旗。蝗群受惊分散时,埋伏在沟渠中的农民立刻敲响铜盆,声波将虫群驱赶到预先挖好的深坑里。
"倒石灰!"
白色粉末如雪片般飞扬,坑中顿时响起爆豆般的噼啪声。但仍有大量蝗虫越过防线,直扑青翠的麦田。
千钧一发之际,终南山方向突然飞来大片鸟群。原来李承乾早命人在山林悬挂人工鸟巢,专门招引灰椋鸟等食蝗鸟类!
当夜,李承乾正在临时营帐查看各乡战报,忽闻外面侍卫厉喝:"什么人!"
帐帘掀起,浑身是血的卢照邻踉跄而入:"殿下...有人往终南山鸟巢投毒..."说着递上半片残纸,上面隐约可见"...不得令蝗灾绝..."的字样。
李承乾捏着纸片的手指关节发白。他认得这纸——这是范阳卢氏特制的"云纹笺"!
更惊人的发现还在后面。太医署检验死鸟时,在嗉囊中发现某种紫色颗粒。经查证,竟是江南东道进贡的紫糯米——而今年这批贡品,全数赏赐给了五姓七望!
终南山脚的临时鸟舍里,李承乾盯着笼中萎靡的灰椋鸟,眉头紧锁。太医署正用银针从鸟喙中挑出紫色毒米,每挑出一粒,就在绢布上留下紫黑色的污渍。
"毒性发作极快。"孙守真擦着额头的汗,"好在发现及时,只死了三成..."
李承乾突然抓起案上的《本草拾遗》:"快查查,紫糯米与何物相克?"
当医官念出"与野葛同食,其毒立解"时,太子立即派人上山采集野葛。未料想采药人刚出发,就有侍卫急报:山阴处发现十几袋被割破的麻布,残余的紫糯米引来大群野鸟争食!
"好歹毒的计策!"长孙冲倒吸凉气,"这是要一网打尽啊!"
九月十五,本该是各地常平仓平抑粮价的关键时刻。李承乾却在户部账册上发现蹊跷:七个受灾县的仓容记录,竟与实地丈量相差五万石之多!
"查!"李世民震怒之下摔碎了茶盏,"给朕一查到底!"
当夜,一支奇兵突袭了渭河上的漕船。船舱夹层中不仅藏有粮食,更搜出与突厥交易的铁器。最令人震惊的是押运人的身份——竟是荥阳郑氏的二管家!
"好个'灾年粮荒'!"李承乾翻着查获的密信,突然瞳孔骤缩。信中提到某个"代耕帮",正在暗中收购被世家囤积的粮食。
长安西市突然支起十几个古怪的摊位。横幅上写着"一斤蝗虫换三斤陈米",摊主是些面带刺青的壮汉。
"这就是'代耕帮'?"李承乾乔装观察,发现他们收虫手法极其专业:活蝗用醋熏死,立即晒干研磨成粉。更奇怪的是,这些人腰间都别着同样的木牌——刻有"稷"字。
三日后,一个爆炸性消息传遍关中:代耕帮在终南山放出三万只人工饲养的麻鸭,所过之处蝗虫绝迹!李承乾亲自查看时,在鸭舍发现块残破的绢布,上面隐约可见"秦王府"的旧印...
九月二十,李世民突然出现在灾情最重的蓝田县。没有仪仗华盖,皇帝手持长竿亲自驱赶田间的蝗虫。当一只飞蝗落在他袖口时,满朝震惊地看着天子将其生吞入腹!
"朕宁愿它食朕肺腑,也不食朕子民禾稼!"这句话随着驿道快马,一夜传遍十二州。
次日清晨,各州县衙门前排起长龙。百姓们捧着五花八门的"蝗虫膳":醋熘蝗虫、蝗粉蒸饼、甚至还有蝗虫醢...原来太医署连夜编印的《救荒本草》中,专门添加了食用蝗虫的篇章。
当李承乾顺着"代耕帮"线索追查时,在终南山洞窟中发现个惊人秘密:这里堆满了前隋的军粮袋,而看守者竟是武德年间失踪的秦王府老兵!
"陛下当年解散亲军,我们无处可去。"为首的老兵取出枚生锈的虎符,"后来发现世家囤粮,就..."
真相终于大白。这些老兵化身"代耕帮",专门劫富济贫。而他们饲养的麻鸭,正是当年征讨王世充时在江南见过的食蝗利器!
十月初,当最后一批蝗虫在秦岭北麓被歼灭时,一套完整的防灾体系也随之确立:
各县设"虫情观察所",由老农与医官共管;
常平仓实行"双钥制",钥匙分属官府与里正;
《救荒本草》新增"蝗虫篇",雕版印发各州;
更建立"飞骑信使",专门传递灾情预警。
庆功宴上,李世民将一枚特制虎符交给李承乾。符上刻的不再是猛兽,而是蝗虫、井车与麦穗组成的图案。
"知道为何让你主理此事吗?"皇帝指着案上堆积的弹劾奏章,"因为这些骂名,本该由朕来担。"
李承乾摩挲着虎符上的纹路,突然明白父亲是在为他铺路——治国安民的道路,从来都需要有人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