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新落成的藏书楼内,檀香与墨香交织。颜师古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卷泛黄的竹简,眉头顿时紧锁——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难辨。
"大人,这《齐民要术》残卷恐怕..."年轻的校书郎欲言又止。
"必须救回来。"颜师古斩钉截铁,"这是现存最全的农书孤本。"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时,晋阳公主带着几位太医署的医师匆匆赶来。"颜大人,试试这个。"小公主递上一个青瓷小瓶,"孙爷爷配的药水,或许能显字。"
药水轻轻涂抹在竹简上,奇迹般地,那些褪色的墨迹渐渐浮现。校书郎们发出阵阵惊叹,颜师古激动得胡须直颤:"公主殿下,这、这真是..."
"孙爷爷说,墨中多含铁质,此药能与铁反应显色。"晋阳公主眼睛亮晶晶的,"皇兄命我告知大人,太医署愿协助修复医典。"
消息传到两仪殿,正在批阅奏章的李承乾露出欣慰的笑容。他面前摊开的是一份特殊的奏折——秘书监提议设立"典籍院",专司天下文献的搜集、校勘与修复。
"准奏。"李承乾朱笔一挥,"另拨内帑十万贯,用于购置民间藏书。"
这个决定在朝中引起不小争议。太常寺卿当庭质疑:"陛下,民间杂书多有妄言,岂可滥收?"
"卿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李承乾反问,"百家之言,各有其理。传旨典籍院,凡收一书,必抄副本藏于名山石室,以防失传。"
随着诏令下达,一场前所未有的典籍搜集运动在全国展开。各州县的官道上,常常能看到载满书箱的车队向长安行进。典籍院内,数百名抄书匠日夜不停地誊录着那些濒临失传的珍本。
这日,李承乾亲临典籍院视察。院长柳顾言引领皇帝参观新落成的"四库阁"——按经、史、子、集分类的巨型藏书楼。最令人惊叹的是阁中设置的"祛湿廊"——工匠们依照阎立德的设计,在墙壁内埋设陶管,通过地下火道循环热风,保持藏书干燥。
"陛下,这是刚从巴蜀购得的《华阳国志》孤本。"柳顾言献宝似地捧出一卷帛书,"还有淮南民间发现的《庄子》残篇,与通行本大异..."
李承乾仔细翻阅,突然在一页停住:"这里记载的炼金术,与将作监最近试验的火药配方竟有相通之处!"
"臣这就命人专门辑录此类技艺。"柳顾言立即会意。
离开典籍院,李承乾顺道去了隔壁的弘文馆。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译经会"——数十位高僧与儒生正在合作翻译从天竺、波斯带来的佛经和学术着作。
"陛下请看。"主持译经的玄奘法师指着一排排书架,"《瑜伽师地论》已译毕,《因明入正理论》正在校对。这些大乘经典,必将光大我佛门。"
李承乾注意到角落里几位胡人学者也在忙碌:"那是..."
"波斯学者在翻译医书。"玄奘解释道,"他们说大食有位叫伊本·西纳的医圣,所着《医典》极为精妙。"
皇帝眼前一亮:"速请太医署派人协助翻译!"
回到宫中,李承乾立即召见将作监大匠阎立德。御案上摊开着几页刚从典籍院送来的残卷,上面记载着某种"飞车"的构想。
"阎卿,你看这个设计可行否?"
阎立德仔细研读,越看越惊:"陛下,这构思精妙!若加以改良,或可制成载人风筝..."
"朕拨专款给你试验。"李承乾叮嘱道,"切记保密,此物或有大用。"
与此同时,国子监内正在进行一场变革。传统的"九经"课程旁,新增了"实学"一科——包括算术、天文、地理甚至海外语言。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间新设的"格物堂",里面摆满了各种模型:从改良农具到水利机械,甚至还有缩小版的"海鹘"战船。
"诸生听好。"新任格物博士敲着教鞭,"今日讲授杠杆原理,这是设计水车、吊桥的基础..."
学生们聚精会神,其中不乏贵族子弟。要知道在半年前,这些"奇技淫巧"还被世家大族所鄙夷。变化始于皇帝的一道谕令——今后科举加试"时务策",要求考生对农桑、水利、算术等有所涉猎。
长安西市的"文华楼"近日生意兴隆。这座三层木楼是朝廷新设的"官刻书坊",专门售卖价格低廉的活字印刷书籍。今日开售新编《算经十书》,天未亮就有书生排队等候。
"诸位莫挤!"掌柜高声宣布,"今日首印三千册,保证人人有份!"
一个寒门学子捧着新买的《九章算术》,激动得双手发抖:"以往这等书只有世家大族才买得起..."
二楼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专售装帧精美的典籍,供收藏之用。几位波斯商人正在争购最新印刷的《大唐西域记》——这是玄奘口述,由秘书监整理的游记,内附精细地图。
"这书在我家乡能卖十倍价!"一个大胡子商人兴奋地说。
顶楼雅座里,一场小型诗会正在进行。与众不同的是,参与者除了文人墨客,还有工匠、医师甚至农夫。这是李承乾提倡的"新乐府运动"——鼓励诗歌描写农事、匠艺等现实题材。
"听我这首《打铁行》..."一位铁匠红着脸朗诵起来。质朴的语言描绘出铁匠铺的火热场景,竟赢得满堂喝彩。
皇宫北苑近日新建了一座"百工园"。园中按不同工艺分设区域:织造区摆放着各种织机;冶铁区演示着新的锻造法;最热闹的是造纸区,工匠们正在试验用破渔网、桑皮等材料制作新型纸张。
李承乾带着晋阳公主漫步园中,不时驻足询问。在印刷区,他看到几个孩童正在玩一种特殊的字块游戏——实则是学习识字的新方法。
"这法子妙!"李承乾赞叹,"传旨国子监,编一套《蒙学字课》,就用这种游戏方式。"
小公主被造纸区的景象吸引。工匠们将捣碎的纤维倒入水槽,再用细帘捞起,顷刻间就形成一张湿纸。"皇兄,这比宫里的造纸法快多了!"
"这是扬州工匠的新发明。"李承乾解释道,"朕已命各地推广。"
离开百工园,皇帝一行来到太医署。这里的变化更大——新建的"医科讲堂"内,孙思邈正在用人体模型讲解经络;药圃旁立起了"炼丹房",实际是进行药物提纯试验的场所;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间"病案室",里面整齐存放着数万份医案记录,供研究参考。
"陛下,按您吩咐,太医署已开始编纂《万方类编》。"孙思邈献上一叠文稿,"将各类病症与对应药方分类整理。"
李承乾翻阅片刻,提出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何不将常见病症与疗法编成通俗小册,分发各州县?"
老神医眼睛一亮:"陛下仁心!老朽这就着手。"
文教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李承乾在宣政殿接见了各地推荐的"奇才"。其中有能造指南车的匠人,有精通珠算的账房,甚至还有一位自称会"千里传音"的方士。
"演示给朕看。"李承乾对那位方士最为好奇。
方士取出两个铜制圆筒,用长线连接。当他在一端低语时,另一端的晋阳公主惊喜地睁大眼睛:"皇兄,真能听见!"
"有趣!"李承乾仔细检查这个简易的"传声筒","虽不能及千里,但在城防、船舰上必有大用。赏!"
最令人意外的是最后一位——个衣衫褴褛的老农,献上一把奇特的锄头。
"小老儿这'双齿锄',挖渠快三倍..."老人怯生生地说。
李承乾亲自下田试验,果然事半功倍。"老丈大才!赏银百两,命工部全国推广!"
夜幕降临,李承乾在灯下审阅着新编的《蒙学课本》。马周悄然入内,呈上一份密奏——江南士族联名反对科举改制,称实学是"败坏斯文"。
"意料之中。"李承乾不以为意,"传旨,明年春闱由朕亲自出题。"
马周欲言又止:"陛下,是否缓和些?"
"马卿啊,你可知道为何前朝门阀能垄断仕途?"李承乾放下书卷,"就因为寒门学子读不起那些孤本秘籍。如今活字印刷普及,实学兴起,正是打破这种垄断的良机。"
马周恍然大悟:"陛下圣明!"
"还有一事。"李承乾取出一卷图纸,"朕欲在长安城南建一座'文华大观园',集藏书、印刷、讲学、展示于一体,向所有士子开放。"
这个宏伟的计划很快开始实施。工部选定的园址上,工匠们日夜施工。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中央的"通天阁"——设计高达九层,建成后将成为长安新地标。
与此同时,活字印刷术带来的变革愈发明显。以往秘而不宣的家传学问,如今通过廉价的印刷本广为流传。一位隐居终南山的老学者,主动献出祖传的《水经注》批注本,说是"不忍先人心血湮没"。
李承乾闻讯亲自接见,赐予"文林郎"荣誉衔。消息传出,更多隐士纷纷出山献书。
这日,晋阳公主兴冲冲地跑来:"皇兄!孙爷爷用新法提炼出了纯正的'蓬莱紫'精华,药效倍增!"
"好!"李承乾眼前一亮,"兕子,朕有个想法——何不将重要医方刻在石碑上,立于各州医馆?"
小公主拍手叫好:"再刻上孙爷爷的《千金方》!"
"就这么办。"李承乾笑着摸摸妹妹的头,"对了,你主持的《蒙学字课》进展如何?"
晋阳公主立即从袖中掏出一叠稿纸:"按皇兄教的'图文并茂'之法编写,已试用于太医署子弟学堂,孩子们可爱读了!"
李承乾翻阅着这些生动有趣的识字卡片,忽然想到:"再加些算术口诀、农事歌谣如何?"
"妙极!"小公主眼睛一亮,"儿臣这就去寻些农家谚语..."
父女二人正讨论间,典籍院急报——在整理一批新购的楚地竹简时,发现了失传已久的《乐经》残篇!李承乾立即起驾前往,果然看到那些记载着古老乐谱的竹简。太常寺的乐师们闻讯赶来,激动得热泪盈眶。
"陛下,这是无价之宝啊!"年迈的太常卿颤声道,"若能复原这些古乐..."
"命最好的乐工与学者组成班子,全力研究。"李承乾当即决定,"另建'乐府'收藏天下曲谱,朕要大唐雅乐重现辉煌!"
文华大观园的建设工地上,工匠们正在安装一块巨大的铜匾。阳光下,"集贤院"三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这将是未来天下学子心中的圣地——藏书百万卷,名师荟萃,无论寒门贵族,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入院深造。
李承乾站在尚未完工的阁楼上,望着远处巍峨的长安城墙。这座古城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知识的壁垒被打破,创新的火花在各处迸发。他仿佛看到,在不远的将来,大唐的文教之光将如这"集贤院"的金匾一般,照耀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