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国子监的藏书楼,新任司业颜师古正指挥着工匠们改造这座百年建筑。高大的书架间,木匠们叮叮当当地安装着一种新式装置——可以旋转的书架。
"大人,这'轮转架'当真巧妙,取书再不用爬梯子了!"年轻的录事赞叹道。
颜师古捋须微笑:"这是将作监少监阎立德的设计。陛下说,读书人宝贵光阴,不该浪费在寻书爬梯上。"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李承乾身着常服,带着晋阳公主和几位太医署医师走了进来。
"陛下!"颜师古慌忙行礼。
"颜卿不必多礼。"李承乾摆摆手,好奇地打量着那些旋转书架,"这设计果然精妙,阎立德该赏!"
晋阳公主已经跑到一个标着"医"字的书架前,轻轻转动把手。书架平稳旋转,各类医书尽收眼底。"皇兄,这个好!太医署也该装几个!"
"准了。"李承乾笑道,转向颜师古,"今日朕来,是为另一件事。传旨,即日起国子监增设'格物院',专授算术、水利、营造等实用之学。"
颜师古一怔:"陛下,这...与经学并立,恐有不妥..."
"颜卿啊,"李承乾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这是岭南新式水车的图样,可灌溉十倍于旧式的田地。设计者是个落第举子,只因精通算术几何。你说,这样的人才,不该好好培养吗?"
颜师古展开图纸,只见上面线条精准,标注详尽,确实非一般匠人所能为。他沉思片刻,郑重行礼:"陛下圣明,是老臣迂腐了。"
离开国子监,李承乾一行来到将作监。监内热火朝天,匠人们正在试验一种新型纺织机。看到皇帝驾到,大匠阎立德连忙迎上前。
"陛下,新织机已改良完毕,比旧式效率提高五成!"
李承乾仔细查看那台结构复杂的木制机械:"试用可有问题?"
"回陛下,尚有些小毛病——"阎立德指着其中一处机关,"这综片易损,正在改进。"
"朕看可用铁制。"李承乾思索道,"传旨工部,拨精铁百斤专供改良织机之用。"
晋阳公主好奇地凑近观察:"皇兄,这织机比宫里的轻巧多了!"
"此机一旦推广,天下百姓穿衣花费可省三成。"李承乾解释道,忽然想起什么,"阎卿,上次说的活字印刷进展如何?"
阎立德立即命人取来一套铜制字模:"按陛下指点,已制成三千常用字模。只是排版仍耗时..."
"慢慢来,不急。"李承乾鼓励道,"待成功之日,朕要亲自为你们庆功!"
午后,李承乾在政事堂召见了户部尚书崔敦礼和几位商贾代表。桌上摆着几卷新织出的丝绸,光泽艳丽。
"诸位,新织机所产丝绸,品质如何?"李承乾问道。
一位胡商激动地说:"陛下,这等细密程度,堪比蜀锦!若能量产,西域诸国必争相购买!"
"朕有意在江南设十大织造坊,专产此类丝绸。"李承乾环视众人,"想听听各位行家的意见。"
商贾们顿时议论纷纷。有人建议选址苏州,因水质适合缫丝;有人推荐扬州,因交通便利。最终达成共识:分散设坊,各专一类,既避垄断,又促竞争。
"好!"李承乾拍板,"崔卿,此事由户部统筹,民间富户愿投资者,官府提供低息贷款。"
崔敦礼犹豫道:"陛下,官营作坊恐与民争利..."
"非也。"李承乾摇头,"织造坊官督商办,官府只设标准、管质量,具体经营全由商家自主。另外,将作监会持续改进技术,惠及所有织户。"
离开政事堂,李承乾顺道视察了正在扩建的太医署。晋阳公主兴奋地向他展示新建的"药圃"—-里面种植着从各地搜集来的草药,甚至有几株是从蓬莱岛带回的珍稀品种。
"孙爷爷说,这'蓬莱紫草'入药,可治十余种顽疾!"小公主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株紫色植物。
李承乾注意到,药圃旁新建了几间砖房,里面摆满瓶瓶罐罐。"这是..."
"制药坊!"晋阳公主骄傲地介绍,"按皇兄说的'标准化',每味药都定量配比,煎煮时间也有严格规定。"
一位年轻医师正在记录某种药方的煎煮过程,每隔一刻钟就取样一次。李承乾赞许地点头:"好!医道关乎人命,正该如此严谨。"
次日早朝,工部尚书奏报黄河疏浚工程进展。令人意外的是,这次采用了"分段承包"的新法—-将千里河段分成百段,由各地富户竞标承包,官府按验收结果付款。
"陛下,新法施行三月,效率提高一倍,花费反减三成!"工部尚书兴奋地说。
魏征却出列质疑:"老臣闻有承包者为赶工期,偷工减料,恐遗后患。"
"魏公所虑极是。"李承乾颔首,"传旨,增设河工督察使,每段派御史一人、匠师两人常驻监督。另立'河工碑',刻承包者姓名于堤上,百年之内若溃堤,子孙连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群臣哗然。这招太狠—-谁还敢敷衍了事?
下朝后,李承乾召见了来自波斯的数学家穆罕默德。这位学者是随商队来长安的,精通一种叫"代数"的学问。
"陛下,此学可用于计算田亩、分配赋税,甚至预测天象。"穆罕默德用生硬的汉语解释着。
李承乾立即意识到其价值:"朕欲聘你为国子监格物院教授,月俸五十贯,另赐宅邸一所。你可愿意?"
穆罕默德激动地跪倒在地:"伟大的皇帝,您比传闻中更加开明!"
就这样,大唐的教育体系中首次出现了外籍教授。消息传出,不少西域学者纷纷前来投奔。
初夏时分,李承乾在禁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格物会"。受邀者除了朝中大臣,还有各地能工巧匠、算术奇才。场中陈列着各种新发明:改良水车、新式织机、精准秤具...最引人注目的是将作监展示的"自鸣钟"—-利用水力驱动,每时辰自动报时。
"诸位爱卿,"李承乾举杯致辞,"今日不论出身,只论才学。凡有发明创造者,朕必重赏!"
一位老匠人战战兢兢地呈上一把奇特的犁:"陛下,小老儿造出这'曲辕犁',比直辕省力一半..."
李承乾亲自下田试验,果然轻便许多。"好犁!赏绢百匹,银百两!命工部全国推广!"
又有一位落第书生献上"活字排版盘",解决了活字印刷的排版难题。李承乾龙颜大悦,当场授予其将作监丞之职。
宴会最**是阎立德演示的"热气球"。当那个巨大的绢制球体载着假人缓缓升空时,全场哗然。虽然最终只飞了十几丈高就落了下来,但已足够震撼。
"陛下,若加大火力,或可载人..."阎立德激动地说。
李承乾仰望天空,思绪万千:"有朝一日,或许人能如鸟般翱翔天际..."
格物会持续三日,共收到发明创造百余件,其中三十余件立即被采纳推广。李承乾特别下旨,将每年五月定为"格物月",各地都要举办类似活动选拔人才。
转眼到了麦收季节。李承乾带着晋阳公主微服私访京郊农村。田野里,新推广的曲辕犁大显神威,收割速度比往年快了许多。更令人欣喜的是,几个村庄合建的"公仓"正在运作—-这是李承乾推行的新政策,农民可将余粮存入公仓,换取"粮券",急需时可凭券取粮,平日则由官府统一调剂,避免粮价波动。
"老伯,这粮券好用吗?"李承乾假装外地商人问道。
老农笑呵呵地从怀中掏出一张盖有官印的纸券:"好使得很!上月小孙子生病,老汉拿券去县城换了钱抓药,比卖粮给奸商划算多了!"
回宫路上,晋阳公主若有所思:"皇兄,太医署能否也发'医券'?让百姓平日存钱,病时取用?"
李承乾惊讶地看着妹妹:"兕子竟能举一反三!此议甚妙,回去就让你主持试行。"
秋日的长安格外忙碌。国子监格物院正式开课,首批招收生徒两百人,除传统经学外,还必须修习算术、几何、天文等科。最受欢迎的当属波斯教授穆罕默德的"代数课",堂堂爆满。
与此同时,太医署的"医券制"也在京畿试行。百姓每月存钱二十文,生病时可到指定医馆免费诊治。晋阳公主亲自设计了账册格式,采用复式记账法,一目了然。
这日早朝,工部奏报全国水利工程进度。令人惊喜的是,由于采用了新式测量法和分段承包制,去岁规划的三十处大型水利,已有二十五处提前完工。
"陛下,扬州新修的水库,使万顷旱地变良田。"工部尚书兴奋地说,"当地百姓自发立了'圣德碑'..."
李承乾却摆手道:"功劳是百姓和工匠的,朕不过出了个主意。传旨,凡有立碑者,改刻所有参与工匠姓名!"
退朝后,李承乾在偏殿接见了刚从东海归来的张亮。这位探险家带回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火山岛找到了,上面硫磺储量惊人!更妙的是,附近还有一座大岛,盛产一种轻如羽毛、暖胜狐裘的"木棉"。
"陛下,此物纺织成布,价比丝绸!"张亮献上一匹雪白的棉布。
李承乾抚摸着这前所未有的织物,立即意识到其价值:"速派农学大家前往考察,若可引种,当大力推广!"
寒冬腊月,长安城却热闹非凡。东西两市新设的"格物铺"前人头攒动,里面售卖各种新式农具、织机模型,还有图文并茂的《农桑辑要》《水利图说》等实用书籍。最受欢迎的是活字印刷的《算术启蒙》,价格低廉,寻常百姓也买得起。
除夕之夜,李承乾站在皇城角楼上,望着满城灯火。马周悄然来到身侧:"陛下,今年国库岁入增加三成,其中新织机、水车等贡献不小。"
"马卿,这才刚刚开始。"李承乾目光深远,"朕要的不是一时之利,而是让百姓养成'格物致知'的风气。如此,大唐基业方能长青。"
远处传来辞旧迎新的钟声。新年在这片重视实学、鼓励创新的氛围中,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