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实验室的全息投影上,一道暗金色的光带突然贯穿“暗物质聚能环”的进度条,最后一个节点的光点爆发出刺眼的光芒。系统提示音同步响起:“第五大步骤‘暗物质聚能环全闭合’完成,剩余大步骤:3。”薛逸辰的指尖划过进度图,冰蓝色的眼瞳里映着科技空间外的壮阔景象——青藏高原的银河望远镜已形成完整的环形阵列,500米直径的轨道上,12组抛物面天线同步转动,暗紫色的能量流在环内奔腾,像一条被驯服的星河。
“boSS,聚能环的能量输出突破理论值17%,刚才的全功率测试中,成功捕捉到28光年外的脉冲星信号,信噪比达到9.7,比紫金山天文台的设备高出6个数量级。”林教授将信号波形投射到中央屏幕,规律的脉冲像精准的心跳,每个波峰都带着清晰的空间坐标,“更重要的是,聚能环与虫洞发生器的协同率达到89%,这意味着未来可以直接用望远镜锁定目标,虫洞发生器同步生成出口坐标。”
薛逸辰调出聚能环的核心数据,最后一个闭合节点的温度曲线引起了他的注意——在能量满负荷运转时,节点温度稳定在1200c,比设计阈值低了300c,这得益于工程队在加速时间里优化的散热纹路。“让工程队记录下这个散热方案,后续两个大步骤的设备都要沿用。”他顿了顿,指尖点向进度图上的下一个目标,“‘量子观测阵列’的材料准备得怎么样了?”
林教授调出物资清单,特级暗物质合金的库存显示“充足”,这是星际勘探队从柯伊伯带矿脉运回的成果,足够支撑剩余三个大步骤的建设。“量子传感器的校准工作已完成90%,但最后一批传感器的响应速度总是差0.001秒,工程队怀疑是加速时间里的高频次调试影响了内部芯片。”
薛逸辰的目光落在实验室角落的量子计算机原初上,它正闲置处理着银河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让原初接手校准,用它的算力强行修正芯片误差。”他调出传感器的内部结构图,芯片上的电路纹路与智子的雕刻工艺有几分相似,“0.001秒的误差在常规观测中可以忽略,但银河望远镜要捕捉的是3级文明可能留下的空间信号,任何延迟都可能错过关键信息。”
原初的蓝光突然闪烁,瞬间接管了外界传感器的校准系统。数据流像瀑布般涌入1000个量子传感器,芯片内部的电路在算力冲击下重新排列,0.001秒的延迟被精准抹平。监控画面中,工程队的技术员们惊讶地看着仪器上的误差值归零,纷纷对着通讯器欢呼——在他们看来,这又是一次“同步共振”的奇迹,却不知道是科技空间内的量子计算机在幕后助力。
“聚能环全闭合后,空间锚定系统的负荷下降了23%。”林教授调出能量分配图,暗紫色的能量流不再集中于锚定器,而是均匀分散在整个环形轨道,“这就像给巨人卸下了重担,现在望远镜不仅能稳定观测,还能主动调整轨道位置,避开地球磁场的干扰。”
薛逸辰走到科技空间的舷窗前,看着外界加速时间里的华夏大地。青藏高原的观测站已成为群山间最醒目的地标,环形轨道在阳光下泛着暗金色的光,12组抛物面天线像巨大的眼睛,警惕地扫视着星空。更远的地方,江南的暗物质工厂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下一个大步骤所需的材料,巨型运输机的尾焰在加速时间里连成金色的线。
“护目镜上的倒计时,还有1365天。”他轻声说道,指尖在虚拟星图上圈出三体舰队的最新坐标,那里距离太阳系还有87光年,按0.15倍光速计算,正好在1365天后抵达,“两个大步骤,1365天,足够了。”
林教授将下一个大步骤“量子观测阵列”的设计图展开,这是银河望远镜的“视网膜”,由100万个量子传感器组成,能同时解析1000个星域的光谱、引力波和空间曲率,“阵列的核心是‘时空子捕捉器’,能直接记录空间本身的振动——这是发现三体舰队曲率引擎痕迹的关键。”
薛逸辰的指尖在捕捉器的参数上轻点,将灵敏度调到最高:“让工程队在阵列边缘加装‘反智子屏蔽层’,用空间封锁技术的残渣材料就行。”他想起三体发往北美的20颗智子,“虽然我们的空间封锁能挡住它们,但多一层防护总是好的,毕竟这是银河望远镜的‘眼睛’。”
外界的工程总指挥突然发来全息请求,画面中,他指着聚能环中央的虚空:“boSS,刚才全功率测试时,那里出现了0.5秒的空间扭曲,像水面被投入石子,还捕捉到一串奇怪的数字:‘3.721’。”
林教授立刻调出那段记录,空间扭曲的波形与三体戴森球脱离时的信号有70%相似,而“3.721”正是暗物质能量的一个临界值。“是高阶文明的试探信号吗?”她的声音带着紧张,雪白的长发微微颤抖。
薛逸辰却摇了摇头,调出银河望远镜的自动回复系统:“设置成‘3.721 π’,用同样的空间扭曲发回去。”他看着那串数字,冰蓝色的眼瞳里闪过一丝了然,“如果是友方,会明白这是宇宙通用的‘安全信号’;如果是敌方,至少能让他们知道,我们看懂了他们的数字游戏。”
当回复信号发出的瞬间,聚能环中央的虚空再次泛起涟漪,却没有留下新的信息。薛逸辰知道,这或许是宇宙深处某个文明的偶然探测,也可能是三体舰队的又一次试探,但无论如何,银河望远镜已经能用自己的“语言”回应星空了。
全息投影上,剩余的两个大步骤清晰排列:“量子观测阵列”“空间信号解析系统”“跨星系通讯模块”。每个步骤旁都标注着预计完成时间,按当前效率,最快45个加速日就能全部结束。薛逸辰的指尖划过“跨星系通讯模块”的图标,那里藏着他的最终计划——不仅要观测三体文明,还要主动联系那些可能存在的3级文明,为地球寻找潜在的盟友。
“让工程队休整2个加速日,准备启动第六大步骤。”他关闭投影,转身走向虫洞发生器,“聚能环的能量可以分流出10%,刚好够我们做一次3光年距离的虫洞稳定性测试。”
林教授看着他的背影,突然想起三天前达摩克里斯之剑锻造完成时,薛逸辰新生手掌上的红色印记——那道印记与银河望远镜聚能环的纹路惊人地相似,仿佛两者都流淌着同一种“血脉”。她知道,无论是歼星级武器,还是这台即将完工的天文巨眼,都是华夏文明在宇宙中站稳脚跟的底气。
外界的加速时间仍在继续,环形轨道上的能量流渐渐平息,12组抛物面天线缓缓转向银河系中心的方向。那里,还有无数秘密等待被发现,还有1365天的倒计时等待被改写。而银河望远镜的进度条上,那道代表第五大步骤的光带,正为剩下的三个目标,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