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青山村,暑气渐浓。王轱辘靠在院里的藤椅上,望着梨树上日渐饱满的果实出神。沈雅琴端着一碗刚熬好的梨汤走出来,见他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连忙取来蒲扇轻轻摇着。
"喝点汤润润喉。"她将碗递到王轱辘手中,"今早梨生去县里开会,说产业园的设计方案通过了。"
王轱辘接过碗,手指微微发颤,几滴汤汁溅在了衣襟上。他皱了皱眉,试图稳住手腕,却怎么也控制不住那恼人的抖动。沈雅琴假装没看见,接过碗舀了一勺送到他嘴边。
"我自己来。"王轱辘固执地夺回勺子,却差点打翻整碗汤。
沈雅琴叹了口气,轻轻按住他的手:"跟我还逞什么强?"
王轱辘终于放弃挣扎,任由妻子一勺一勺喂他。汤是温的,带着蜂蜜的甜和梨子的清香,是他喝了大半辈子的味道。可今天不知怎么,吞咽时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每一口都费劲得很。
"慢点喝,不急。"沈雅琴擦去他嘴角的汤渍,"李大勇说下午要带新鲜的鲫鱼来,我给你炖汤喝。"
王轱辘摇摇头:"别麻烦他了,大热天的。"
"他乐意着呢。"沈雅琴收起空碗,"自从你帮他开了农资店,他恨不得把心都掏给你。"
正说着,梨叶风风火火地闯进院子,手里挥舞着一份文件:"爸,姥姥,好消息!我们的梨膏糖出口订单又增加了!"
王轱辘努力坐直身子:"多少?"
"法国那边追加了三倍,德国也要翻番。"梨叶兴奋地蹲在父亲身边,"艾米丽说澳洲的超市也准备上架了。"
沈雅琴笑着摸摸女儿的头:"都是你们年轻人的功劳。"
"哪有,都是爸打下的基础。"梨叶翻开文件,"对了爸,下午基金会要讨论设立'李青奖学金'的事,您要参加吗?"
王轱辘眼睛一亮:"这么快就落实了?"
"嗯,按您的要求,专门资助农业专业的女大学生。"梨叶看了看父亲疲惫的脸色,"不过您要是不舒服,我让菌生把会议记录拿回来给您看。"
王轱辘摆摆手:"去吧,我歇会儿就好。"
梨叶走后,院子里又恢复了宁静。知了在树上不知疲倦地鸣叫,远处传来合作社机器的嗡鸣。王轱辘闭着眼睛,似乎在打盹,但沈雅琴知道他只是累了——最近他总是这样,说几句话就没了精神。
下午,李大勇果然提着两条活蹦乱跳的鲫鱼来了。见王轱辘在躺椅上睡着了,他蹑手蹑脚地把鱼交给沈雅琴,压低声音问:"老王最近怎么样?"
沈雅琴朝屋里使了个眼色,两人轻手轻脚地进了厨房。
"一天不如一天了。"沈雅琴的声音有些发颤,"昨天连轮椅都摇不动,还是梨生抱他上的床。"
李大勇搓着手:"请县里的大夫来看看?"
"看过了,说是年纪大了,器官衰竭。"沈雅琴熟练地刮着鱼鳞,"开了些药,让好好养着。"
李大勇叹了口气,想说些安慰的话,却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只憋出一句:"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傍晚,梨生带着会议记录回来了。见父亲还在睡,便和母亲在厨房小声交谈。
"基金会一致通过了奖学金方案。"梨生翻开笔记本,"首批资助十个学生,其中五个定向培养,毕业后回合作社工作。"
沈雅琴搅动着锅里的鱼汤:"你爸知道了肯定高兴。"
梨生犹豫了一下:"姥姥,爸的身体...医生到底怎么说的?"
沈雅琴的手停顿了一瞬:"人老了,机器零件总会磨损的。"她故作轻松地笑了笑,"你爸这把年纪,已经算硬朗的了。"
梨生还想再问,院子里传来轮椅的响动。王轱辘自己摇着轮椅过来了,脸色比上午好了些。
"会开得怎么样?"他直接问道。
梨生连忙把会议详情汇报了一遍。王轱辘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还在几个细节上提了建议。
"对了爸,产业园下周要奠基,县里希望您能出席。"梨生小心翼翼地说,"不过如果您不舒服..."
"去,当然去。"王轱辘挺直腰板,"这么大的事,我怎么能缺席。"
晚饭时,王轱辘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鱼汤泡饭。沈雅琴暗自高兴,以为是病情好转的征兆。直到深夜,她被一阵急促的咳嗽声惊醒,才发现丈夫痛苦地蜷缩在床上,额头上全是冷汗。
"轱辘!怎么了?"她连忙开灯,却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王轱辘的嘴角挂着一丝血迹,枕巾上也有点点猩红。
"没...事..."王轱辘艰难地挤出两个字,"别...惊动...孩子们..."
沈雅琴手忙脚乱地拿来毛巾和温水,又翻出医生留的急救药。喂药时,她的手抖得比王轱辘还厉害,药片几次掉在床上。
"我...叫...梨生..."她哆哆嗦嗦地要去拿手机。
王轱辘用尽全力抓住她的手腕:"不...用...明天...再说..."
那一夜,沈雅琴几乎没合眼。她坐在床边,时刻注意着王轱辘的呼吸。有那么几个瞬间,他的气息微弱得几乎察觉不到,吓得她赶紧探他的脉搏。直到东方泛白,王轱辘的呼吸才渐渐平稳下来。
清晨,梨生发现姥姥在厨房发呆,锅里的粥都快熬干了。
"姥姥,您脸色怎么这么差?"梨生连忙关掉火,"是不是爸..."
沈雅琴终于崩溃了,把昨晚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儿子。梨生听完,立刻要给县医院打电话,却被闻声而来的王轱辘制止了。
"我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他靠在门框上,脸色苍白如纸,"先别声张...等产业园奠基...结束后再说..."
梨生急得直跺脚:"爸!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惦记着奠基!"
王轱辘固执地摇头:"这事...关系到...整个青山村的...未来..."
最终,梨生不得不妥协,但坚持要请县医院的医生每天来家里检查。王轱辘勉强同意了,条件是绝不能影响产业园的准备工作。
接下来的日子,王轱辘强打精神,每天都要听取梨生关于产业园的汇报。他的身体时好时坏,有时能坐在轮椅上聊一两个小时,有时说几句话就气喘吁吁。但每当梨生劝他休息,他总是说:"再等等...等奠基结束..."
奠基仪式前夜,王轱辘把全家人都叫到了床前。他的精神出奇地好,说话也比往日流利。
"明天是个大日子,你们都打起精神来。"他挨个看着孩子们,"梨生,讲话稿准备好了吗?"
梨生点点头:"都准备好了。爸,您真的要去吗?"
"当然。"王轱辘笑了笑,"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派上用场,高兴还来不及呢。"
他又转向梨叶:"新产品的质检报告出来了吗?"
梨叶红着眼睛回答:"出来了,全部达标。爸,您别操心这些了..."
"基金会的工作不能停。"王轱辘继续叮嘱,"尤其是李青奖学金,一定要落实好。"
最后,他让沈雅琴从柜子里取出一个木匣子:"这里头是合作社最早的那本账册,还有李青留下的配方原件。现在交给你们了,要保管好。"
孩子们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安。王轱辘今晚的言行,太像在交代后事了。
第二天,奠基仪式如期举行。会场设在规划中的产业园核心区,彩旗招展,人头攒动。当梨生推着王轱辘的轮椅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县领导致辞后,主持人邀请王轱辘讲话。他示意梨生把轮椅推到话筒前,然后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纸。
"各位领导,各位乡亲..."王轱辘的声音虽然虚弱,却格外清晰,"今天站在这里,我感慨万千..."
他回顾了合作社从无到有的历程,感谢了各级领导和乡亲们的支持,最后说道:"...青山村的今天,是大家一起奋斗的结果。产业园的建成,将开启新的篇章。我相信,在年轻人的带领下,青山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掌声经久不息。奠基环节,王轱辘坚持要亲手为基石培上第一锹土。在众人的搀扶下,他勉强完成了这个动作,然后便瘫软在轮椅上,脸色灰白得吓人。
仪式一结束,梨生就紧急把父亲送去了县医院。检查结果让所有人的心都沉到了谷底——多器官功能衰竭,情况很不乐观。
"老爷子能撑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主治医生私下对梨生说,"做好准备吧,随时可能..."
病房里,王轱辘却出奇地平静。他望着窗外的蓝天,对守在床边的沈雅琴说:"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
沈雅琴握住他的手:"怎么不记得。那天你去医院找李青给他爸送药材。"
"你当时...可没看好我.."王轱辘的嘴角微微上扬..."
沈雅琴的眼泪终于决堤:"等你好了,我给你煮汤喝,这次少放点姜。"
王轱辘轻轻摇头:"雅琴...妈……这些年...辛苦你了..."
当晚,王轱辘的病情急剧恶化。医生们全力抢救,终究没能挽回。当心电监护仪上的波纹变成一条直线时,沈雅琴平静地抚上王轱辘尚未闭合的双眼:"放心去吧,孩子们会照顾好一切的。"
窗外,最后一抹夕阳染红了青山村的梨园。那些挂满枝头的青梨,正在夏日的暖风中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