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晨露挂在梨树叶尖,折射着朝阳的光辉。王轱辘坐在轮椅上,看着沈雅琴小心翼翼地将刚摘下的嫩梨放进竹篮里。这些早熟品种的梨子个头不大,却已经散发出清甜的香气。
"今年这茬梨比往年早半个月。"沈雅琴擦了擦额头的汗,"听技术员说,是新品种的特性。"
王轱辘拿起一个梨子在手里掂了掂:"皮薄肉嫩,适合鲜食。让梨叶联系下超市,搞个早熟梨推介活动。"
沈雅琴笑着点头:"你呀,说是退居二线,心思全在合作社上。"她推起轮椅,"走吧,回去吃早饭,梨生说今天基金会要开第一次理事会。"
院门口,李大勇正蹲在那儿抽烟,见两人回来连忙站起身:"老王,雅琴姐,我正等着呢。"
"大清早的,什么事这么急?"沈雅琴把梨篮递给李大勇拿着。
李大勇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县里刚下的文件,要把咱们村列为'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扶持!"
王轱辘并不意外:"这是好事,但别太当回事。政策扶持只是一时,关键还得靠自己。"
"哎呀,你听我说完嘛。"李大勇急得直搓手,"文件里特别提到,要以咱们合作社为核心,打造'梨产业文化园',投资这个数呢!"他伸出五根手指比划着。
沈雅琴倒吸一口凉气:"这么多?那得搞多大阵仗?"
"先去吃饭,边吃边说。"王轱辘摇着轮椅往屋里走,"梨生知道这事吗?"
李大勇跟在后面:"知道,昨晚县里先给他通的电话。他连夜做了个初步方案,说今天基金会开会要讨论。"
早餐桌上,梨生详细解释了县里的规划。原来,县里看中了青山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打算以这里为样板,整合周边五个村的资源,打造一个集种植、加工、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爸,这事您得把关。"梨生把规划图摊在桌上,"县里希望您担任总顾问。"
王轱辘戴上老花镜,仔细查看着图纸:"规模不小啊。梨园要扩大到五百亩,加工区要新建标准化厂房,还要搞什么文化展览馆?"
"不只是展览馆。"梨生指着图纸一角,"这里是研学基地,那边是民宿集群,还有电商直播中心。县里的意思是,要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的示范项目。"
沈雅琴端来刚煮好的小米粥:"先吃饭,粥要凉了。"
王轱辘一边喝粥一边思考:"想法是好的,但摊子铺太大容易出问题。我的意见是分步走,先夯实基础,再图发展。"
梨生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第一步先把核心区建好,其他的根据市场反应逐步推进。"
饭后,基金会的理事们陆续到来。除了梨生、梨叶和菌生,还有老支书、李大勇和县里派来的两位专家。第一次理事会开得热火朝天,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如何配合县里的规划开展工作。
"我建议基金会重点支持人才培养。"梨叶翻着笔记本,"产业园区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我们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
老支书敲了敲拐杖:"文化这块不能丢。咱们青山村的梨膏糖制作技艺,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县里来的专家补充道:"还要注重品牌建设。'青山梨'要打造成区域公共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
王轱辘大多时候静静听着,只在关键处提几点建议。会议结束时,基金会确定了首批三个项目: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传统技艺保护工程和农产品品牌推广基金。
散会后,王轱辘让沈雅琴推他去工地看看。物流园的地基已经打好,工人们正在浇筑混凝土。梨生说的没错,工程进度确实很快。
"理事长,您来了!"项目经理小跑过来,"按照这个速度,九月底就能完工。"
王轱辘看了看工程图纸:"质量把关要严,这是百年大计。"
"您放心,我们用的全是达标材料。"项目经理指着远处的检测员,"县质检站的人天天盯着呢。"
回家的路上,王轱辘遇到了放学回来的王青山和王思远。两个孩子像欢快的小鸟,围着太爷爷的轮椅叽叽喳喳。
"爷爷,今天我们班去参观了合作社!"王青山兴奋地说,"我还帮工人叔叔贴了标签呢!"
王思远也不甘示弱:"我尝了新出的梨汁,可好喝了!老师说那是我们青山村的特产!"
王轱辘慈爱地摸摸两个孩子的头:"等你们长大了,合作社就交给你们了。"
"我要当科学家,发明更好的梨树!"王青山大声宣布。
王思远想了想:"我要当画家,把咱们村的梨园画下来,让全世界都看到!"
沈雅琴被逗笑了:"好好好,咱们青山村的孩子,个个有出息!"
晚饭时,梨生说起一个意外的消息:"爸,刚接到通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要来拍专题片,重点报道咱们的乡村振兴实践。"
王轱辘放下筷子:"什么时候?"
"下周三。"梨生看了看日程表,"正好赶上早熟梨上市,他们想拍个完整的产业链。"
沈雅琴有些担忧:"轱辘,你这身体能应付得来吗?拍摄可得折腾一整天呢。"
"没事,我撑得住。"王轱辘摆摆手,"这是宣传青山村的好机会,不能错过。"
梨叶插话道:"姥姥,您别担心。拍摄计划我已经看过了,大部分场景在加工区和梨园,爸只需要出镜几个关键部分。"
夜深了,王轱辘坐在书桌前,翻看着这些年的照片。从最初合作社成立时的艰苦岁月,到现在的发展规模,一张张照片记录着青山村的蜕变。沈雅琴端来一杯热牛奶,轻轻放在桌上。
"别看了,早点休息吧。"她柔声说,"明天省里还有专家来考察呢。"
王轱辘合上相册:"雅琴,你说咱们这一路走来,值不值?"
"这是什么话?"沈雅琴在他身边坐下,"你看看现在的青山村,再看看咱们的孩子们,哪一样不是值得骄傲的?"
王轱辘握住妻子的手:"是啊,值了。"
第二天,省里的考察团如期而至。带队的是农业厅的一位副厅长,一见王轱辘就热情地握住他的手:"王老,您的经验可是我们全省的宝贵财富啊!"
考察团参观了合作社的各个板块,从传统梨膏糖作坊到现代化生产线,从物流中心到电商直播间。副厅长看得连连点头:"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你们走在了全省前列!"
座谈会上,副厅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省里打算把青山模式推广到整个地区,打造'梨产业经济带'。王老,希望您能担任总顾问。"
梨生和梨叶交换了个眼神,都有些担忧父亲的身体。出乎意料的是,王轱辘爽快地答应了:"承蒙领导信任,我一定尽力。不过具体工作还得年轻人来干,我就在后面把把关。"
送走考察团,梨生忍不住问:"爸,您真打算接这个顾问?会不会太累了?"
王轱辘笑了笑:"不碍事。趁我还能动弹,多帮你们铺铺路。"
接下来的日子,青山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央视的拍摄非常成功,节目播出后,咨询电话络绎不绝。有想加盟的,有求合作的,还有专程来考察学习的。
产业园区规划也正式启动了。县里成立了专项工作组,梨生被任命为副组长,负责具体实施。老梨园的保护方案得到了县文化局的支持,很快就将挂牌成为"传统梨文化保护基地"。
基金会的第一批项目也进展顺利。乡村振兴班招收了三十名学员,传统技艺传承人评选出了五位,品牌推广计划更是如火如荼。
一个雨后的清晨,王轱辘让沈雅琴推他去老梨园转转。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梨树叶上还挂着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轱辘,你看。"沈雅琴突然指着不远处,"那棵老梨树发新枝了。"
王轱辘摇着轮椅靠近,果然看到一株看似枯朽的老树根部,冒出了几簇嫩绿的新芽。那是李青嫁到王家那年亲手栽下的梨树,大家都以为它已经死了。
"生命力真顽强。"王轱辘轻轻触摸着嫩叶,"就像咱们青山村,一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沈雅琴推着轮椅继续前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合作社的机器正在运转,民宿的客人开始晨练,学校的孩子们陆续到校。青山村新的一天,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