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幽谷怨灵 >  第2089章 《光轨尽头的教室》

小星望着“光轨档案馆”里流淌的星光,忽然注意到最新那张光纸上的字迹,正顺着纸纹向边缘蔓延。是星尘墨水特有的流动特性,在纸页末端凝结成间发光的教室轮廓——和林夏全息影像里的南极科考站观测室一模一样。他想起母亲日记里的话:“最好的实验室,永远建在有人仰望星空的地方。”此刻摸着光纸边缘凸起的纹路,才发现那是行微型字:“等小星的纸飞机飞过光年,就把教室的钥匙,藏在超新星的光里。”

社区要在档案馆旁建座“星轨教室”,用林夏的观测数据模拟星空,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习天文知识,寓意“科学的火种,要在课堂里燎原”。小星把那架写满梦想的纸飞机,悬在教室中央的穹顶下,旁边是孩子们用3D打印做的行星模型,每个模型里都嵌着块光纸碎片:有林夏的实验记录,有小星的熵晶光谱,还有边境孩子画的星轨涂鸦。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火星模型问:“小星哥哥,我们能在火星上建这间教室吗?让林夏阿姨的课,开到宇宙里去。”他指着模型里闪烁的光纸:“能的,你看这光在跳,是沈叔叔的哨所正在帮忙打地基呢。”

林夏当年的博士生团队寄来套智能教学系统,是用她的研究算法开发的,能根据孩子的提问生成全息课程,附信里说:“老师总说‘知识要会拐弯,才能钻进孩子心里’,这套系统里的每个动画,都藏着她教我们的趣味教学法。”小星把系统装在“星轨教室”的控制台,孩子们轮流提问,有个小男孩问:“为什么超新星爆炸时会变亮?”林夏的全息影像立刻出现,举着块发光的冰糖说:“就像这颗糖在水里融化——星星把自己的能量,全分给了宇宙呀。”

“星轨教室”启用那天,国际天文联合会的代表来了。他带来了颗编号为“林夏星”的命名证书,证书背面用星尘墨水写着:“这颗星的轨道参数,与小星出生那天的星图完全吻合。”小星接过证书时,教室的穹顶突然切换成实时星空,“林夏星”正发出异常明亮的光,像有人在遥远的宇宙按下了闪光灯。孩子们忽然欢呼起来:“林夏阿姨在拍照呢!她想把我们的教室,放进宇宙的相册里!”

小星在调试智能教学系统时,发现段隐藏的课程。是林夏生前录的幼儿天文课,她举着自己做的星座手偶,用儿歌的调子唱:“北斗七星像勺子,舀起银河的甜水;猎户座有大腰带,系着星星去约会。”画面突然切到她对着镜头眨眼:“小星要记得,教小朋友认星时,要把每个星座都编成故事——宇宙喜欢听温柔的话。”他忽然想起自己三岁时听的摇篮曲,旋律竟与这段儿歌完全重合,原来那些伴他入眠的哼唱,都是母亲提前录好的启蒙教材,用光年做隔音棉,悄悄藏在时光里。

孩子们在“星轨教室”举办了场“宇宙答辩会”。大家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上台:有人分析了本地星空的光污染数据,有人设计了简易的流星观测仪,还有个孩子用橡皮泥捏出了超新星爆发的全过程,解说词全是从林夏的日志里背的。小星给每个孩子发了枚“星轨小院士”徽章,徽章背面刻着林夏的签名,有个小男孩摸着签名说:“现在我也是林夏阿姨的学生了,对吧?”

教室的展示柜里,渐渐摆满了孩子们的“宇宙作业”。有本手绘的《星星日记》,里面贴着孩子们收集的“星尘”(其实是不同颜色的玻璃碎),每一页都写着“给林夏阿姨的报告”;有个用废旧光盘做的太阳系模型,转动时会播放林夏录的星轨童谣,光盘边缘贴着张便签:“这是我用爸爸的旧CD做的,这样林夏阿姨的声音,就永远不会卡壳。”林夏的研究生看着这些作业,忽然红了眼眶:“老师当年总说‘最好的论文,是能让孩子看懂的那种’,现在她的愿望,在这间教室里长成真的了。”

小星在设计教室的“时光问答墙”时,特意用了压力感应玻璃。“每个提问都会留下痕迹,等问题被解答,就会变成颗发光的星星,”他对孩子们说,“就像林夏妈妈说的,宇宙从不会拒绝认真的提问。”第一个在墙上留下提问的是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她写:“林夏阿姨,你变成星星后,还会想家吗?”玻璃立刻浮现出林夏的影像,她指着地球的方向说:“你看那颗蓝色的星球,我把家搬在了最高的那朵云里,每天都能看见你们上课呀。”

秋天来临的时候,“星轨教室”迎来了第一届毕业生。孩子们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