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萍参加了一个秘密读书会。地点在湾仔某栋唐楼的天台,成员多是进步青年。
今夜讨论的是《红星照耀中国》。月光下,青年们传阅着泛黄的书页,眼中闪着光。
"如萍姐,"中学生阿明好奇问,"你真的见过白求恩大夫?"
如萍微笑:"在协和医院实习时见过一次。他说,医生的战场不只在手术室。"
她没说的是,那次见面后,她毅然加入了地下红十字组织。
散会后,如萍悄悄将捐款塞进阿明书包——这孩子父母双亡,却坚持半工半读。
回家的夜班电车上,她望着维多利亚港的星光,想起依萍信中的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危险终于降临。这日尔豪刚出报馆,就被两个黑衣人堵进小巷。
"陆先生,"为首者亮出警徽,"聊聊你的'南洋纪行'?"
尔豪镇定应对:"正常报道,有据可查。"
"那这个呢?"对方突然掏出张照片——是尔豪与地下党联络员在茶餐厅见面的抓拍。
千钧一发之际,如萍突然带着英国院长出现:"哥!约翰逊医生找你咨询医疗广告的事!"
洋医生的出现吓退了便衣。事后才知道,是排字工人老陈报的信——他儿子是如萍救过的病人。
兄妹俩决定更谨慎地行动。尔豪开始用小说影射现实,如萍则通过义诊传递信息。
这日在贫民区义诊时,如萍发现个发烧的孩子。检查时,孩子突然塞给她个蜡丸:"阿姨...给陆叔叔..."
蜡丸里是微型胶卷,拍下了港英当局的布防图。
如萍的手微微发抖,面上却保持平静:"小朋友要按时吃药哦。"
她不知道,这个脏兮兮的孩子,是地下交通员老李的儿子。老李上月牺牲前,最后的嘱托是:"找圣玛利亚医院的陆医生..."
1956年元旦,尔豪收到特殊礼物——通过秘密渠道送来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投产的消息。
报纸空白处,有依萍的密写留言:"设备安全抵达,昭儿念舅甚。"
如萍则收到个包裹,里面是套崭新的听诊器,标签上写着"德国制造"。她明白,这是依萍在用特殊方式表达支持。
深夜,兄妹俩在天台烧毁密信。火光映着两张相似的脸庞,眼中都有泪光闪烁。
"哥,"如萍轻声道,"等国家强大了,我们回家看看?"
尔豪望向北方的星空:"一定会的。"
新的一天开始,尔豪继续在字里行间传递信念,如萍依然在白大褂下藏起希望。他们知道,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个人都是战士。
叮叮车驶过中环,报童叫卖着《南华日报》。有心的读者会发现,今日副刊的小说里,主角的名字暗合"解放"二字。
医院捐款箱里,又多了个信封。这次装着如萍三个月的薪水,署名"爱国市民"。
维多利亚港的海风吹过,带来远方的气息。兄妹俩知道,他们的坚持,终将汇入历史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