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总是不期而至。这日,秦凌突然接到紧急消息:一艘载着重要设备的货船在南海被扣。
"是法国人的巡逻艇,"陈掌柜满头大汗,"说我们走私军火。"
秦凌冷静地吩咐:"立即启动应急方案。给巴黎发电报,让杜邦先生出面。"
杜邦是法国议会的友好人士,一直暗中帮助中国。三小时后,消息传来:船只被放行,但货物被"没收"了。
"幸好是障眼法,"秦凌松了口气,"真正的货物早就转运了。"
他来到密室,打开暗格里的电台,向国内发报:"货物安全,新渠道已验证。"
为更好地掩护秘密工作,秦凌大力发展正当生意。他在柔佛买下大片橡胶园,在槟城开设加工厂,还投资了航运公司。
这些生意不仅盈利丰厚,更为秘密运输提供了完美掩护。谁也不会怀疑,运送橡胶的船只会夹带精密仪器;更没人想到,锡矿运输队里藏着技术专家。
这日,秦凌正在新开的制药厂视察,突然接到消息:国内急需一批盘尼西林原料。
"立即调整生产计划,"他当机立断,"优先生产原料药。"
表面上,这批药品是供应南洋市场的;实际上,最好的部分都通过秘密渠道运往了国内。
秦凌开始带着十岁的秦昭参与商务活动。这日在新加坡商会年会上,小昭儿穿着定制的小西装,有模有样地跟在父亲身边。
"这是林家爷爷,做橡胶生意的;这是陈家伯伯,船运公司的..."秦凌耐心地介绍。
秦昭认真地记着每个面孔,偶尔还会用稚嫩的英语与人交谈。客人们都夸这孩子聪明,却不知秦凌是在培养接班人。
回家的车上,秦昭突然问:"爹爹,为什么陈伯伯的船上要装那么多箱子呀?"
秦凌心中一动,表面却淡然:"那是货物,就像我们药厂生产的药品一样。"
他决定是时候让儿子了解一些事情了。
周末,秦凌带儿子参观码头。他们登上一艘货轮,船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这是发动机,这是货舱..."船长介绍着,突然压低声音,"暗舱在下面。"
秦凌示意船长继续。他们来到一个隐蔽的舱室,里面整整齐齐码着贴有特殊标记的木箱。
"昭儿,"秦凌郑重地说,"这些是要运回祖国的宝贵物资。你现在看到的事情,不能对任何人说。"
秦昭睁大眼睛,用力点头:"昭儿知道!这是秘密!"
看着儿子认真的小脸,秦凌仿佛看到了希望的延续。
1955年底,秦凌收到国内来信。信中说,利用他们送去的设备,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已经投产,上海制药厂年产量突破十吨...
随信还有一份新的需求清单:航空材料、精密仪器、技术资料...
秦凌立即召开核心会员会议。经过商讨,决定开辟新的运输线路:经缅甸入境,虽然路途艰险,但相对安全。
"这次我亲自去,"秦凌坚定地说,"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祖国的建设需要更多支持,而他们的商道报国之路,还将继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