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  第424章 心中有民生!

“顾老!”有与世家交好的名士忍不住出声,“此例一开,恐礼崩乐坏,圣学不存啊!”

“礼崩乐坏?”顾青岩冷笑一声,“任由尔等抱残守缺,任由世家垄断学问,任由百姓困苦不堪,才是真正的礼崩乐坏!

圣学不存?圣人之道,在于‘仁’,在于‘民为贵’!尔等所为,可有一丝一毫‘仁’心?可曾将‘民’放在眼里?!”

他不再理会众人的反应,转身对姜淮及书院众人深深一揖:

“老朽迂腐,险些错过真正学问。若姜大人不弃,老朽愿在这清流书院,挂一‘顾问’虚名,与诸位先生,共同探讨这经世济民之道!”

一揖之下,石破天惊!

顾青岩,竟向姜淮和那些他曾经看不上眼的“异类”先生执弟子礼!并愿挂名书院!

这一刻,所有的非议、所有的嘲讽、所有的轻视,都在顾青岩这一揖和这一承诺面前,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清流书院的地位,因顾青岩的背书,瞬间从“野狐禅”跃升为江南乃至天下都无法忽视的学术重镇!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向四面八方。

那些原本对书院嗤之以鼻的寒门才俊,开始心动,纷纷打探入学门径。

那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失意文人,不再犹豫,收拾行囊奔赴扬州。

甚至,一些中小世家,也开始暗中将族中不受重视的庶子、或真正有才学的子弟,悄悄送往清流书院!

姜淮站在竹心斋外,看着眼前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并无太多喜悦,反而更加沉重。

他知道,顾青岩的加入,如同给这艘刚刚启航的破船,装上了一面最坚固的风帆,但也将它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

从此,清流书院将与顾青岩的声誉绑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他们面对的,将是来自旧势力更加疯狂、更加不择手段的反扑。

但他无所畏惧。

他看向身边那些因为激动而脸庞通红的学生们,看向钱文奎、周崇明等人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看向顾青岩那虽苍老却挺直的脊梁。

这星星之火,已得东风。

接下来,便是燎原之时。

“回书院,”姜淮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们的路,才刚刚开始。”

……

顾青岩的加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清流书院门前一改往日的冷清,瞬间车马辚辚,访客如织。然而,这喧嚣之中,却暗藏着更为凌厉的杀机。

来访者中,有真心求学的寒门士子,也有心怀叵测的探子,更有奉命前来“论道”挑衅的世家名士。书院的门槛,几乎要被各色人等踏破。

这一日,三位衣着华贵、气度不凡的中年文士联袂而至,指名要见顾青岩与姜淮。他们来自江南最负盛名的三大书院。

金陵的“钟山书院”、苏州的“沧浪学社”、杭州的“敷文书院”。这三大书院,背后皆有顶级世家支持,是江南文脉的真正掌控者。

为首的钟山书院山长,姓陆,乃江南陆氏嫡系,他手持玉骨折扇,面带矜持微笑,对着端坐主位的顾青岩与姜淮微微拱手:

“顾老出山,乃文坛盛事。姜大人兴学,亦是有教无类之壮举。我等闻之,心向往之,特来请教。”

他话语客气,眼神却锐利如刀,“只是不知,清流书院所授‘经世之学’,与我等所传‘圣贤之道’,孰高孰低?孰为本,孰为末?”

这话问得极其刁钻,直接将清流书院摆在了传统学问的对立面。

顾青岩眉头微皱,正要开口,姜淮却轻轻抬手,止住了他。

姜淮知道,这是世家势力的正面试探,若不能当场压服,书院日后将永无宁日。他缓缓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三位山长:

“陆山长此言差矣。学问之道,何来高下本末之分?唯有适用与否之别。”

他踱步至堂中,声音清朗,传入在场每一位耳中:

“圣贤之道,明心见性,固然是立身之本。然,若空谈心性,无视民生疾苦,不顾国家积弊,此‘道’不过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于国于民,何益之有?”

他话音一转,指向窗外正在实地测量河道的学生:“而经世之学,看似微末,却是将圣贤‘仁政’‘民本’之思,落于实处之途径!

不知农事,何以知黎民之苦?不通漕运,何以解输转之困?不明律法,何以护百姓之权?”

陆山长折扇一收,冷笑道:“姜大人巧舌如簧。然则,科举取士,考的是圣贤文章,是经义策论!贵院学生,终日与泥巴、算盘为伍,将来如何登天子堂?莫非姜大人以为,仅凭这些‘奇技淫巧’,便能撼动朝廷取士之根本?”

这才是最核心的攻击点,你教的这些东西,科举不考!没有功名,你的学生终究是底层!

堂内气氛瞬间紧绷。所有清流书院的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是他们最大的软肋。

然而,姜淮却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丝早有准备的从容。

“陆山长可知,陛下为何准我创办此书院的奏请?”

他不等对方回答,自顾自说了下去:“因为陛下深知,如今朝堂之上,夸夸其谈者众,实干兴邦者寡!

国家需要的不再是只会背诵经义的呆子,而是真正懂得如何做事、能够解决问题的干才!”

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至于科举……陆山长又怎知,将来的科举,不会变呢?”

一言既出,满堂皆惊!连顾青岩都诧异地看向姜淮。

变革科举?这可是动摇天下士人根基,牵涉无数利益的大事!他姜淮怎敢如此狂言?

姜淮无视众人的震惊,继续道:“即便科举不变,我清流书院的学生,亦无惧之!

他们或许不善骈俪辞藻,但他们胸中有沟壑,笔下有数据,心中有民生!

他们的策论,或许不够华丽,但必定言之有物,直指时弊!陛下与有识之士,自能分辨何为锦绣文章,何为治国良策!”

他目光如炬,逼视着陆山长三人:“三位今日前来,若是真心论道,姜某欢迎之至,清流书院愿与天下所有书院共探学问真谛。但若……”

他语气骤然转冷,带着沙场般的肃杀之气:“……若是受人指使,前来寻衅,试图扼杀这天下寒门学子最后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