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日的会试在无休止的做题中度过。

走出考棚的时候,张宁甩了甩有些发酸的手腕,揉了揉坐到麻木的屁股,抬头望天。

有一种高中生高考结束离校,大学生期末考考完的感觉。

顿觉天地宽。

周围的考生有的表情平静,一看就是成竹在胸的主。

和当初殿试放榜时的张宁一样。

还有的考生肉眼可见的带上了痛苦面具。

走在路上,五官都微微扭曲了起来。

张宁甚至能猜出他们的心声。

“这出题人,诗人握持。”

.........

回家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旁边的铁匠铺子刚好收摊。

膀大腰圆的铁匠朝张宁看了一眼,表情很是惊讶。

这疯小子没忘记去参加会试?

读书读成这样,还会拿笔吗?

张宁没理会他,径直回屋。

其实他很清楚,这附近认识他的邻里不管觉得他疯没疯,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没人指望他能考中。

这个时间线的张宁,天资不能说平庸,甚至已经算得上愚笨了。

当年也只是擦着边,靠判官老爷大发慈悲,才勉强中了个秀才。

说得更直接点。

张宁秀才的头衔完全是靠比**出来的。

中举?

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像他这样的人,最好的结局就是找个私塾,当个教书先生。

等年纪大了好歹能受到几分尊敬。

木门被关上,屋子里陷入了黑暗,张宁背着身,但仍然感觉身后远处,有人对着他的背影不停指指点点。

.........

几日后。

一间关起来的大房间内,桌案上整整齐齐摆放着考生的考卷。

要检阅完数量如此庞大的试卷,需要三到五名同考官的协助。

而这还只是京城乡试试卷的冰山一角。

为了公正,对于这些试卷的评定,大唐朝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标准。

有争议的试卷,或者主观意愿上认定为特别优秀的试卷,同考官都要上交给主考官,共同批审。

这个年代的考生水平普遍较高,况且经过院试的初审,不会出现话都说不清的丈育,或者交白卷的摆烂仔。

但批卷的过程仍然是极其枯燥且无聊的。

同考官翻到大多数试卷的时候,都显得相当痛苦。

只有极少数优秀答卷,能让他们的眉头微微舒展,心情短暂的愉悦起来。

直到。

一名同考官在一撂答卷上停留了很久。

表情变幻莫测,眉头一收一放,像是在跳抖眉舞。

他将宣纸正面看完,又翻到反面去看。

反面看完,又翻回正面。

就差把纠结犹豫四个字写在脸上了。

“李兄,怎么了?”

旁边的同考官也发现了他这边的异常。

凑着脑袋过来想看看是啥情况。

帮助遇到困难的同事 x

在无聊的上班时间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吃瓜√

“陈兄,正好,你来帮我看看这位考生的作答情况。”

被称作陈兄的同考官将试卷接了过来。

认真查看了起来。

字迹工整流畅,虽算不上书法大家,作答时考生也刻意收敛了个人风格,可俗话说字如其人,他还是能从字迹上判断出这名考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至于文采......

不错,确实不错。

这点没得喷。

大唐盛世鲜花着锦,诗歌发展也是极尽昌盛。

虽说科举考试主要以实用性为主,考察策问经义。

但他们这些文人对于漂亮文章的追求,是刻在骨子里的。

文章词藻用得好,不说是决定项,但绝对是加分项。

而在最主要的内容方面,同考官能看出这名考生的基本功相当扎实。

不仅言之有物,而且句句切中要害。

这样一份答卷,无论从哪个角度评判,由哪名主考官来判卷,都会被放在第一梯队。

若问为何不直接判作第一?

因为还要看后面有没有更让人眼前一亮的试卷。

比烂能比出秀才。

比好才能比出解元。

“什么都好,就是......”

陈考官面露难色。

确实无可挑剔,就是第一题答的有些争议。

题目让你止息干戈,你的想法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该考生甚至委婉提到,如果有需要,某些黑暗下作的手段也不是一定不能用......

硬要说的话,给这考生扣上个三观不正的帽子都行。

“说实话,有点不好判。”

“确实,那怎么办?”

“交给王大人过过目?”

“我看成。”

两人简单交流后,达成了共识。

于是他们拿着张宁的答卷,在另一个房间找到了主考官王大人。

“咳咳,何事啊。”

“王大人,这里有一张答卷,我等眼拙,拿不准主意,想请您帮忙过过目。”

“哦,拿来吧。”

王考官伸手接过了试卷,逐字逐句的看了起来。

起初,他的表情也很精彩,时阴时晴。

不过渐渐的,他的五官舒展开来。

笑了笑。

“好,好啊。”王考官将宣纸放在了桌案上,“如果没有特别出彩的试卷,这名考生就是这次乡试的解元了。”

闻言,将试卷送来的两人面面相觑。

什么情况?

为啥这么草率?

这张答卷确实优秀不假。

可王考官究竟是凭什么如此快就作出决定?

面对两人疑惑的表情,王大人高深莫测的笑了笑。

看了这么多墨守成规的答卷,实在枯燥无聊。

那些场面话翻来覆去的说,听久了也就没了新意。

况且科举选拔的是能办实事的人才。

会说漂亮话有屁用?

把事办好才是硬道理。

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问题。

领导者选用下属,是要一头听话的猪,还是要一个会思考,不那么听话的人?

答案很简单。

我大唐人才济济。

为什么不能选一个既听话,又会思考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