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暗刃如锋 >  第310章 江城遇险

江城的蓝党政府势力,在江城比金陵势力强多了,尤其是中统江城站还是很不错的。

面对中统三把手和金陵站长自然热情接待。江城的情报人员最想见的就是被誉为情报传奇神话的高易,看看这个能飞檐走壁、飞天遁地的神人。

但是此时的宋志,没有时间去关注中统众人的关心还是嫉妒,此时的宋志在听取刘向文的汇报。

作为暗韧江城的负责人,明面的身份是藤原株式会社江城负责人,其实还担任着沐春公司、远东公司、秋泽商社等等,事关宋志的事务江城的负责人和协调人。

这是全世界上唯一一个职责不清的负责人,可以说是宋志的私人代理人。

而其他区域沐春公司、远东公司、暗韧、锋刃及其他组织,都是各负其责,尤其是倭寇占领区。

谁让这两年多刘向文表现出色呢?更主要的他是暗韧创始人刘三刀的儿子,那是宋志父亲宋文阁的“发小”,这份信任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因江城处于华夏的中心,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都是交通中心,自古就是华夏物资的集散地。

自然这就对于华夏的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蓝党政府和倭寇全力争取的地区。

尽管倭寇军事上,占领了江城地区,在经济、文化上,还是处于劣势。

这就促使倭寇采取各种办法,掠夺华夏的物资,改变华夏人的文化和生活认知。

好在刘向文办事利落,紧紧抓住藤原株式会社的身份,触角涉及江城附近区域。

而江城的倭寇军队和倭伪政权,也不想得罪倭寇贵族藤原家。

尽管现在贵族没有实际权利,但是在倭国政商两界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军界的这些人,提拔你可能费劲,但是毁掉你很简单。

这些陆军军官的家人和亲友,还要靠着贵族们生存。这可是陆军军官们的软肋。

能做到陆军军官的,都是经历过倭寇系统的培训的,最次也是倭国士官学校毕业的。

非常精明而了解本国情况的军官们,各方面能照顾的就照顾,不能照顾的也躲的远远的,恐怕殃及池鱼。

这就造成了藤原商社的物资流通很通畅。这个时期的华夏和倭国商人,不能互通货物,有着各种顾虑,比如结算方式和财务安全。

藤原商社正是出现在这个时机,两边都有关系,两边都有货品和渠道,这钱就哗哗的流了进来

有了钱就有了影响力,刘向文就顺势而为。比如沐春公司的产品、远东公司转口的贸易品和秋泽商社的走私品,都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江城、雾都、沪上和倭国,以及世界各地。

还比如因自身藤原商社的影响力,刘向文安排了很多暗韧人员,情报搜集能力也越来越量大管饱。

宋志很满意刘向文的表现,才二十六岁的刘向文,是宋志手里不多的人才,而且是自我发展成型的人才。

宋志再次感叹华夏民族人才的潜力,这要是在经过系统的培训 ,这样的人才何其多?前世华夏不就是展示了自己的才智,成为世界最璀璨的明珠。

当宋志第二次来到江景茶馆的时候,江边繁忙的人流已经不在,“东方茶都”已经与战前有了显着区别。

战争对和平环境的破坏,首先体现在经济的破坏,而这带来的就是民众的流离失所。

江城的江景茶馆,战前,江口作为“东方茶港”,茶馆林立,商业繁荣。后湖一带的茶馆如涌金泉、第五泉等,吸引了众多文人商客,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茶馆内“弦歌喧耳,士女杂坐”,热闹非凡,反映了城市繁华与市民生活的闲适?。

然而,战后江城的江景茶馆则显得萧条冷清。

倭寇在金陵等地的暴行和伪政权的横征暴敛,导致茶叶流通受阻,茶馆经营困难,物价飞涨,茶馆业举步维艰?。

江景茶馆不再是市民休闲的场所,而是四周围绕着战火摧残后的废墟,昔日的繁华景象荡然无存?。

普通民众们愁容满面,有些遗老遗少也很少光临,只有一些客商还在坚持,这其中倭国商人或者扮作倭人的商人前来洽谈。

宋志终于见到了一个熟识之人,还是黑灿灿的,但是已经与那个人形成了强烈反差。

来人正是曾经被自己救护下的杨泽,此时他身着笔挺的西装,气质不凡。

杨泽看到宋志,眼中闪过惊喜,快步迎了上来。

“宋先生,没想到在这儿碰到您。”王大力激动地说道。

宋志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几年不见,你变化可真大!”

王大力感慨道:“多亏了宋先生您的提点,我后来跟着朋友做了些生意,也算是有了点起色。”

宋志知道这是暗示,两年多以前,宋志对红党的帮助,红党一直没有忘记。

两人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王志利压低声音说:“宋先生,吴老板已经调走了,所以只能我来了。

两年多以前的战前,宋志想到前世红党敌后斗争的艰难,自己提供了一批资金和物资的支持,结识了雾都和江城的红党的同事。

“宋先生,我们内线同志,发现江城宪兵队正在关注一家倭国商社,他们似乎在密谋一个大计划,好像跟江城的物资有关。”

宋志眉头一皱,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看着王中里“你能详细说说吗?这很可能关系到江城很多同志的安危。”

杨泽便将自己听到的一些零碎线索娓娓道来,宋志边听边思索,心中已然有了初步的应对之策,一场与倭寇的新较量即将展开。

已经显露了成熟气质的杨泽,褪去了原有的青涩。与自己沟通之时,展示了自信和昂扬。

宋志的欣慰,也遮不住自身对于倭寇关注的担心。

中午还在鼓励刘向文的工作, 还在感叹江城各方面的工作顺利,但却忘记了倭寇的德行。

倭寇侵华经济战并非短期行为,而是基于“资源控制—经济霸权—亚洲统治”的递进式野心,旨在将华夏彻底转化为其殖民地经济体系?。

这一过程中,倭寇通过“以战养战”模式持续强化对华经济依附关系,直至1945年战败方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