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古时候,有位风度翩翩的才子名叫张云逸。此人性格开朗,却爱在花丛中流连忘返。有那么一回,他与邻家才女柳梦蝶暗生情愫,私下幽会,却不慎弄出了声响。柳梦蝶的家人一怒之下,将张云逸扭送至官府,控告他玷污民女。
恰逢此时,探花出身的御史李慕白正在福建巡察,恰好撞上了这桩风流韵事。李慕白身为饱学之士,看到同为读书人的张云逸跪在大堂之下,不禁心生怜悯。再瞧瞧张云逸和柳梦蝶的神情,李慕白心中已然明了,这对青年男女之间定是情投意合。看来,这并非什么玷污民女,而是私通而已。古人云:“哪个少女不怀春”,此乃人之常情嘛。于是,李慕白决定出手相助。
他对张云逸说道:“既然你是读书人,那就以衙门屋檐上的蜘蛛网为题,写一首诗吧。若写得好,本官便免去你的罪责。”这御史大人口中虽说写得好,但究竟何为写得好呢?这关乎张云逸的身家性命,他自然不敢怠慢,脑筋飞转,很快就领悟了御史大人的意思。
这蜘蛛网啊,表面上是写蜘蛛网,实际上是要写他自己。也就是说,要借物喻人,一语双关。有了这个方向,张云逸很快就有了思路。他眼下被压在大堂之下,不就像是被蜘蛛网粘住的飞虫吗?对了,他就把自己比喻成不小心触碰罗网的飞虫,恳求御史大人放他一马,这肯定行得通。
于是,张云逸摇头晃脑,当即吟诗一首:“风流才子本癫狂,花间寻乐忘归乡。今朝误入罗网里,脱身还赖御史帮。”这首诗何意呢?就是说这飞虫风流癫狂,一不小心落入了蜘蛛网中,出不来了。全靠着御史大人高抬贵手,帮着飞虫脱困。显然,这里的飞虫指的就是张云逸自己,而“花间寻乐”指的就是他与柳梦蝶的幽会。至于“误入罗网”,自然就是他被抓到官府的事了。最妙的是最后一句,“御史帮”,那当然指的是御史大人了。但从字面意思来解释,飞虫是御史所管辖之物,身为御史,误伤其类,理应出手相助才是。这首诗中透露出一种祈求的语气,大人呐,你看我们都是读书人,你就把我当个屁放了吧。
李慕白听到这首诗,心中颇为欣赏。他欣赏的不是诗有多文雅多深奥,而是这首诗出现得恰到好处,让他很佩服张云逸的机智敏捷。
然而,李慕白转念一想,又看向了柳梦蝶。他问道:“姑娘啊,本官把这张云逸放走了,你可有异议?”柳梦蝶既不点头也不摇头,只说:“全凭大人做主。”李慕白读书多年,又身为探花郎,自然不是傻瓜。他一下子就明白了柳梦蝶话里的意思。柳梦蝶是想说,自己被张云逸玷污的事情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以后再想找个好夫婿就难了。瞧柳梦蝶的意思,显然是想让李慕白做主,成全了他们这桩好事。看来,柳梦蝶的家人是看不上张云逸这个穷书生,否则也不会控告他玷污民女了。
李慕中心中明了,微微一笑对柳梦蝶说道:“你要是能赋诗一首,本官也为你做主。”柳梦蝶闻言大喜,连忙请大人出题。李慕白随手指着衙门后堂的竹帘说道:“嗯,就以竹帘为题吧。”
柳梦蝶本就是才女,她与张云逸心心相印,有着共同的话题。所以听到这个题目,她一点也不慌张。盯着竹帘又想到了前面张云逸诗句中的一语双关,立刻也来了灵感,吟出了一首同样一语双关的诗:“绿竹劈开条条直,红线相连掩掩齐。只为如花成片段,遂令枝叶致参差。”
这首诗是说竹子被劈开成一条条直直的竹片,红线将它们整齐地连接在一起,只为制作成如花般美丽的竹帘。然而,竹子本身是直的,为何要被劈开呢?因为只有变成片段才能制作竹帘。尽管这样做的代价是一截截的竹子都失去了原本的完整。这首诗还有弦外之音,我之所以与张云逸幽会,是因为有月老的红线相连。在我如花的年纪里,寂寞是如此难捱,所以我才会失去女人的贞洁。
李慕白听到这首诗,拍掌喝彩道:“不愧为才女啊!本官为你们做主。”显然,这首诗并没有把责任全推到张云逸身上,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自怨自艾的哀怜之情。希望李慕白能多多帮忙解决这尴尬的局面。
于是,李慕白写下判词:“才子佳人两相宜,祸端因福更得意。盼作夫妻永偕老,不劳钻穴枉相思。”这首判词意思是说,这才子和佳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虽然因为幽会闹出了祸端,但也因祸得福,这是个好结果。本官就把你们判为夫妻,以后你们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享受恩爱之乐了,不用再偷偷摸摸地幽会了。
李慕白的判词写得幽默风趣,充分体现了探花郎的善意和机智。本来柳梦蝶的家人是看不上张云逸的,但现在御史大人亲自当媒人,这是多大的面子啊!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于是,柳梦蝶的家人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最终,这个故事在皆大欢喜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