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乃大唐至高圣地,寻常官员连踏入门槛的资格都没有,更遑论瞻仰开国功臣的画像了。
以李乾如今的战功,能获准入阁已是皇恩浩荡。若想更进一步瞻仰功臣画像,非得再立下几场赫赫战功不可。
除非他能一举荡平吐蕃,或许才配得上这份殊荣。
更何况,此番竟是玄宗皇帝亲自陪同观览!
自贞观以来,满朝文武,有几人能得此殊遇?
“臣,叩谢陛下隆恩!”
李乾难掩激动之情,二十四功臣中,李靖、徐懋功等人皆是他仰慕的军神,今日竟能亲瞻遗容,实乃三生有幸。
李隆基见其欣喜若狂,还道是因自己亲自作陪所致,龙颜大悦。
为君者,最乐见的莫过于臣子因君恩而感佩涕零。这般掌控人心的快意,正是帝王独有的享受。
“开阁。”
随着天子一声令下,内侍疾趋向前,小心翼翼地推开朱漆大门,躬身侍立两侧。
步入阁中,但见一尘不染,陈设井然。
二十四幅真人等高的功臣画像依次陈列,笔法精妙,气韵生动。这也难怪,毕竟是阎立本亲绘,褚遂良题字,堪称大唐书画双绝。
“凌烟阁分三层。”李隆基兴致盎然,亲自指点道:“最内层供奉宰辅重臣,中层陈列功勋卓着的王侯,外层则是其余功臣。”
李乾的目光被一幅武将画像牢牢吸引。画中人身披明光铠,按剑而立,虽只绢帛所绘,却自有一股气吞山河的威势扑面而来。
“此乃胡国公秦琼。”李隆基娓娓道来,“他与尉迟敬德并称双雄,三鞭换两锏的典故至今传颂。可惜早年征战留下暗伤,晚年难再驰骋沙场,故而功绩稍逊敬德一筹。”
确实,秦琼虽因伤病所限,战功不及尉迟恭,却仍以盖世勇武跻身凌烟阁末席,足见太宗对其的器重。
听及两位门神的传奇佳话,李乾心驰神往,当即对着秦琼画像深深一揖。李隆基见状,龙目含笑,领着李乾继续向前瞻仰。
依次看过张公瑾、屈突通、张亮等功臣画像,二人来到中层。此处画像虽少,却尽是震古烁今的人物。
“此乃卫国公李靖。”李隆基指着画像,语气中难掩自豪,“我大唐之所以能威震四海,正是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纵是昔日仇雠,只要才堪大用,一样能成就一番功业。”
说着,玄宗不自觉地昂首挺胸,继续道:“当年李靖察觉高祖欲起兵,星夜兼程赶往长安告密,却因道路阻隔未能成行。后来被俘,按律当斩。幸得太宗慧眼识珠,向高祖求情。高祖不计前嫌,不仅赦免其罪,还委以八百精兵。李靖初战便大显神威,从此与李孝恭并肩,为大唐平定半壁江山。”
李靖的一生堪称传奇。这位曾誓死效忠隋朝的将领,在太宗的斡旋下转投大唐,从此开启了他名垂青史的征程。
“后来他与李积定下奇谋,夜袭阴山,一举歼灭东突厥。当颉利可汗被生擒至长安时,高祖大宴群臣,命其跳突厥舞助兴,真乃我大唐盛世之写照!”李隆基说着,意味深长地看向李乾,“若卿等能平定吐蕃,生擒其赞普,朕也当效法高祖旧事!”
此言一出,李乾顿觉热血沸腾,抱拳朗声道:“臣等必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善!”李隆基满意颔首。
吐蕃之地,自秦汉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秦皇汉武尚且束手无策,若能在他手中平定,必将成就旷世奇功。
想到这里,李隆基心中愈发畅快。
“这便是英公李积。”李隆基移步至另一幅画像前,继续为李乾讲解。画中人身着戎装,眉宇间透着睿智与坚毅,正是那位与李靖齐名的传奇名将。
李隆基的语调中带着几分敬重,“他运筹帷幄,智计百出,堪称太宗的左膀右臂。更难得的是,太宗特赐国姓,满朝功臣中,独他获此殊荣。”
李积为大唐立下的汗马功劳,实难尽数。
而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他与李靖联手剿灭东突厥的壮举。
当时二人定下奇谋,李靖正面强攻,李积则断敌退路。正是这一部署,使得李靖夜袭阴山时,颉利可汗进退维谷,最终在唐军穷追不舍下,于碛口束手就擒。
“这是河间王李孝恭。”李隆基略作停留,便向内层走去。这位位列功臣次席的宗室名将,其赫赫战功多半得益于李靖的辅佐。
最内层供奉着赵国公长孙无忌,既是文德皇后的兄长,又是开国第一功臣,其地位之尊崇不言而喻。
李乾又依次瞻仰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画像,最终目光停留在魏征的画像上。
这位曾力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的前太子谋士,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仅未被问罪,反而被太宗委以重任。
而魏征也不负所托,以“犯颜直谏”闻名于世,被太宗誉为“明镜”。
“贞观之治”的盛世华章,魏征的诤谏之功不可没。其才学与气节,堪称千古士人典范。李乾不禁整肃衣冠,对着画像深深一揖。
“李卿,”李隆基略显诧异,“长孙无忌等功臣功勋更着,卿为何独拜魏征?”
李乾恭敬答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功业固然可敬,然风骨更为难得。魏征公以直谏为忠,以死诤为节,此等气概,当为万世师表。臣不敢不拜。”
这番话掷地有声,在凌烟阁内回荡。
画像中的魏征目光如炬,仿佛穿越时空注视着这对君臣。李隆基闻言,若有所思地望向魏征画像,一时间阁内陷入庄重的静默。
“善!此言甚合朕意!”李隆基抚掌而笑,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李乾:“侯君集虽功勋卓着,却失之操守,终致身首异处。二十四功臣中,能兼具盖世功业与千秋风骨者,唯魏征一人而已!李卿当以此自勉。”
“臣谨记陛下教诲,定当效法魏征公之风骨!”李乾朗声应答。
这番期许之重,令一旁的太子李亨都不禁侧目。
即便是他这个储君,也未曾得过父皇如此殷切的期望,心中不免泛起几分酸涩。
“随朕来。”李隆基朝李乾一招手,步履轻快地向前走去,袍袖生风,竟显露出几分少年般的朝气。
穿过重重殿宇,三人来到顶层密室。此处虽不过三间房大小,却戒备森严,十余名内侍肃立守卫。
“陛下可是要开启秘阁?”为首的内侍总管疾步上前行礼。
“自然。”李隆基微微颔首。
内侍立即捧来一卷明黄绫缎,其上墨迹犹新。李隆基向李乾解释道:“此乃太宗御笔所书规制。即便是朕要入内,也需加盖玉玺为凭。”说着取出传国玉玺,郑重地钤印其上。
待内侍总管收好绫缎,取出一把鎏金钥匙打开密室大门,恭敬地退立一旁。
室内陈设简朴,唯见几排檀木书架,上面整齐摆放着数十个紫檀木匣。这些木匣虽历经岁月,却因精心养护而光洁如新。
“此乃大唐最高机密所在。”李隆基神色陡然肃穆,“李卿切记,出此门后,今日所见所闻皆当忘却。”
“陛下,”李乾闻言立即躬身,“臣闻'察见渊鱼者不祥'。既是朝廷机密,臣不敢与闻。”
“糊涂!”李隆基失笑道,“这些并非宫闱秘事,而是我朝耗费数十年心血收集的吐蕃山川地形图。若无此物,卿如何为朕平定吐蕃?”
说着,他亲手打开一个木匣,取出一卷绘制精细的舆图。
羊皮纸上,吐蕃的山川河流、关隘要塞无不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连各部落的驻牧之地都历历在目。
李乾顿时喜出望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山川地形之于行军打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李乾已收集了不少吐蕃情报,但眼前这些被列为大唐最高机密的资料,其价值简直难以估量。
若能善加利用,对吐蕃的了解必将更加深入,平定吐蕃的胜算也将大增。
“李卿,你的谋划虽好,但胜算终究有限。”李隆基右手一挥,意气风发地说道:“朕之所以应允,正是因为手握这些机密!这是大唐百年积累的吐蕃情报,若能妥善运用,可将你的谋划胜算提升至三四成。”
李乾恍然大悟,激动地握紧拳头:“陛下圣明!”
“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江夏王李道宗护送之时,暗中带去了大批能工巧匠。”李隆基脸上浮现出钦佩之色,“太宗皇帝此举,表面上是欣赏松赞干布,实则借此叩开吐蕃大门,暗中查勘其山川形势。”
说到此处,玄宗的笑容愈发深邃:“自此之后,我大唐使者便能名正言顺出入吐蕃,暗中绘制地形。数十年来,方有今日之积累。”
李乾听罢,既惊且喜,更是不胜感慨,太宗皇帝深谋远虑至此,真不愧为千古明君!这份远见卓识,这份未雨绸缪的智慧,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