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  第357章 这般愚蠢之举

此时军情传来:“张鲁派杨任为主将、杨昂为副将,率五万大军前来迎击!”

李存孝听罢神色平静,微微点头。

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自大军攻克阳平关后,张鲁早该得知消息。

杨任与杨昂虽是汉中的重要将领,但在天下范围内并不出众。

杨任尚算一流武将,而杨昂不过二流。

然而,在李存孝眼中,他们并无区别,皆不堪一击。

李存孝心中早已将杨任、杨昂二人轻视,对他们并无过多担忧。

“我明白了,你退下吧。”

李存孝淡然说道。

待传令兵离开,李存孝闭目沉思。

他思索的并非排兵布阵之策,而是如何在不与敌军正面交锋的前提下取得胜利。

毕竟自家主公一向注重减少己方损失,李存孝也决心尽力达成这一目标。

这场战事,在他看来原本可以避免。

通过阳平关一役,李存孝已知汉中军并非顽固之敌,只要制造恐惧氛围并利用其群龙无首的局面,便能轻松招降。

李存孝盘算着是否要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直接抓捕杨任和杨昂。

然而经过一番权衡,他放弃了这个念头,因结果难以预料。

他无法确保俘虏二人后汉中军一定会投降。

或许会降,也可能不会。

更兼杨任据锦衣卫消息,乃是一位颇有骨气之人。

锦衣卫对其评价颇高,这也源于西凉王林枫的看法。

在西凉,众人皆信主公的评判,无论褒贬,均不容置疑。

若主公称某人杰出,那人必有过人之处;若谓其无能,则确实无能。

西凉军对主公的忠诚度极高,而主公的评价一向精准无误,因此众人对其意见格外重视。

在主公眼中,杨任是汉中难得的将才。

这种“可堪大用”

的评价已属难得。

在乱世之中,能获此评价的将领屈指可数。

林枫为何对杨任如此推崇?原因在于杨任虽在《三国演义》中戏份寥寥,却展现出非凡能力。

杨任首次登场便令人印象深刻,当时曹操攻打汉中,他与杨昂辅佐张卫守卫阳平关,首战即以奇袭大败曹军。

后续曹操亲自督战,仍未能找到破绽,双方僵持月余。

从初期交锋看,即便曹操实力强大,也难以占得便宜。

尤其是杨任善于识破敌人诡计,曹操假装撤退的计策被其一眼识破。

可惜杨昂未能采纳建议,贸然追击反遭伏击,最终身陷敌阵。

杨任虽未受重伤,但也因此错失良机,令人扼腕叹息。

杨任面对攻入寨中的夏侯渊奋力抵抗,但因曹军主力赶到,寡不敌众,最终选择撤退。

这一战更显杨任的能力,他一眼识破曹老板的计谋,只可惜受制于猪队友的不听劝告。

在南郑与曹军交锋时,杨任与夏侯渊激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最终夏侯渊凭借诈败和拖刀计将其击杀。

由此可以看出,杨任的武艺不逊色于夏侯渊,否则正面交锋不可能坚持这么久。

夏侯渊虽为曹营中仅次于许褚和夏侯惇的猛将,却也难以在正面对决中轻易取胜杨任。

杨任多次令曹军受损,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实属罕见。

林枫对杨任高度评价,认为在汉中地区无人能与其匹敌。

锦衣卫也将这些评价整理进人物资料,李存孝得知主公对杨任的看法后,虽未轻视但也不惧怕。

他决定采用袭扰战术,通过小规模战斗削弱汉中军士气,营造西凉军不可战胜的假象,再以“擒贼先擒王”

之策抓住杨任兄弟。

待汉中军士气低落时,招降将更为顺利。

李存孝询问亲卫汉中军动向,得知对方已从南郑出发,不久便会抵达城下。

他沉稳回应:“本将知晓。”

得知汉中军的行动后,李存孝迅速作出部署:

“全体将士立即戒备,严密监视敌军动向。

挑选一千精锐先行休整,确保体力充沛。”

次日凌晨寅时,他将亲自率军出击。

…………

与此同时,杨任与杨昂带领的汉中军已抵达城下。

杨任命令扎营后,便带着亲兵与杨昂前往侦查。

然而,西凉军毫无动静,紧闭城门,不见任何回应。

杨任对此嗤之以鼻:“李存孝不过徒有虚名,竟舍弃骑兵优势龟缩城内。

这般愚蠢之举,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他自信满满地表示:“此战必胜,定能让世人看清他的真面目。

这扬名立万的机会,我杨任绝不会错过。”

杨昂附和道:“杨兄所言极是,李存孝此举实在荒谬。”

杨任叹息道:“可惜这些精锐部队,竟投靠到如此庸才麾下。”

杨任感慨道:“若我拥有三万精锐骑兵,在新军立足未稳时发动突袭,必能重创敌军,即便有所防备,也会造成巨大损失。

毕竟数万骑兵的冲击,非同小可。”

他遗憾地摇头。

杨昂附和道:“幸好敌将不是你,否则我们确实难以应付。”

杨任长叹:“这样的精兵,真令人心生向往。”

他望向远方,“只能期待此战后能缴获足够的战马。”

汉中本不出产良马,之前天道金榜发布的战马奖励也无缘获得。

“这次战斗倒是组建骑兵的好时机。”

杨昂笑着调侃:“要感谢西凉王派李存孝前来,否则哪有机会得到这么多战马?”

两人相视大笑,对即将到来的战斗信心满满。

次日清晨,杨任下令准备迎战。

他与杨昂整顿队伍,整装待发。

夜晚来临,杨任观察到天色渐暗,便对身边的亲卫下令:“增加夜间巡查的频率和力度。”

他分析道,“我们刚到此地,无疑是敌人劫营的最佳时机。

我猜测李存孝若有几分实力,必定会趁我们立足未稳时发起突袭。”

因此,他要求在营地外围大量布置拒马与地刺,确保每位士兵随时保持战备状态。

同时,他命令在营地四周每百步设置一处岗哨,向五里外延伸,并严格规定各哨所汇报间隔不得超过一刻钟。

杨任虽有些自负,但他的谨慎与部署却无可挑剔。

为防止意外,他精心安排了数量庞大的岗哨,以提前察觉潜在的袭击。

随后,他巡视营地,处理了几处隐患后返回中军大帐休息。

古代缺乏现代照明工具,军营生活枯燥无趣,除了值守的士兵,其他人大多早早入眠。

然而,李存孝带领一千精锐悄然出城,计划从背后突袭汉中军。

据锦衣卫情报显示,杨任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显然早有防备。

李存孝选择绕路而行,意在避开正面冲突,直击敌营要害。

今夜,李存孝决定强化营寨的警戒与防御。

正面突袭显然行不通,还未靠近敌营便会被敌方巡逻哨察觉,最终只能徒劳无功。

李存孝深知这一点,于是采取了出其不意的策略——绕路偷袭敌军后方。

杨任绝对料想不到李存孝会这样做,原因显而易见。

首先,汉中的地理环境复杂,多为山地而非一望无际的平原,这使得绕远路偷袭变得极其困难且充满风险。

通常而言,这样的战术并不被将领们青睐。

其次,孤军深入敌后的危险性极高。

若行动暴露,队伍可能面临前后夹击的局面,后果不堪设想。

即便能避开发现,兵力过少也难成气候,不足以对敌军构成实质性威胁。

历史上像张辽那样以八百兵力击溃“孙十万”

的奇迹极为罕见,绝非寻常可效仿。

李存孝此刻选择的这条道路,无疑比张辽当年的冒险更加凶险。

张辽虽孤军深入,但他选择了正面作战,即便失利尚有机会撤退保全自身;而李存孝却要深入敌后,一旦失败,不仅自身处境危急,麾下的一千骑兵更是难逃厄运。

尽管李存孝凭借个人勇武或许能够突围而出,但手下将士恐怕难逃一劫。

李存孝的行为充满风险,但他对自己的能力极为自信。

长途跋涉三小时后,他率军抵达汉中军营后方。

此时接近凌晨三点,离天亮仅剩一个多时辰。

他低声命令亲兵:“全军休息半小时,之后立即突袭!”

消息迅速以耳语方式传达开去。

为避免打草惊蛇,全军悄无声息地待命。

休息一是为了恢复体力,二是利用黎明前人最疲惫、警觉性最低的时机发起攻击。

这不仅能让敌人反应迟缓,也为撤退争取时间。

半小时很快过去,李存孝猛然睁眼,眼神凌厉如刀,直视汉中营地。

他高呼:“出征!”

马蹄声轰然震响。

因距离极近,他没有刻意放缓速度。

李存孝率领骑兵以极快速度直奔汉中军营后寨。

彼时,几位正在打盹的士卒被突如其来的马蹄声惊醒,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后寨的士卒们还在疑惑这奇怪声响的来源时,李存孝已抵达营门口。

看清来人装束的士卒们顿时大惊失色,这些人并非汉中军,而是西凉军,显然意图劫营。

一位士卒刚想示警,就被李存孝一招毕燕挝击杀。

紧接着,李存孝挥动禹王槊将剩余士卒尽数击飞,无人幸免。

随后他重击营寨入口,使其彻底崩塌,率领身后千名铁骑迅猛突入。

无需指挥,众人迅速点燃火盆,利用夜间的照明取暖工具,将敌营化为火海,极大程度削弱了汉中军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