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湛蓝,圆月东升。

饭后二人移坐院里,先是随意谈笑,那话语间的亲昵,恰似山间清泉,自然流淌。谈及别后种种,思念如同藤蔓,在心底蔓延生长。话题转向学问。庄子神情专注,言辞如潺潺溪流,将道家的智慧缓缓道来。

斜眼啬夫则是听得入神,时而皱眉思索,时而点头称是。

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唯有智慧的火花在空气中碰撞。

斜眼啬夫突然起身,抱拳深深一揖,一脸诚恳:“庄先生学问渊博,胸怀坦荡,我打心底里佩服您。想当年,您在漆园为吏,我却因一己私利,做出那等诬告之事,实在对不住您!”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愧疚,几分懊悔。

庄子微微一笑,上前搀住斜眼啬夫,轻轻摆手:“过往之事,不必再提。”

斜眼啬夫一脸感动:“先生您大人有大量,不计前嫌,还耐心教导我家儿子,让他终有所成。我定要在村里为您建一座道家观庙,树碑立传,让后世子孙都铭记您的大恩大德!”

庄子亦抱拳,态度谦逊:“你早就不欠我人情了。帮我建学堂,芈怡派人害我时你又报信。虚名于我,毫无意义,莫要再提此事。”

斜眼啬夫目光坚定,语气决然:“我定要说到做到,不然心中难安!”

古老华夏大地,人们惯于在有影响之人与事的发生地树碑立传,只为让名人功绩流传。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地界,庄子故里所在。此地土层之下,石碑屡屡现身。

东明县城东,距城 7.5 公里处,陆圈镇裕州屯村。一方石碑破土而出,碑身陈旧却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其上文字,古朴苍劲,“前有仙吏,后有王公,谁堪媲美,福山之风”,那仙吏正是庄子。

村中老人谈及过往,神情肃穆。先辈口口相传,裕州屯村在往昔一直名为漆园村。村南,曾有一座庄周观,庄严肃穆。东明县内庄寨的庄周观,人称北观,也叫华山观。仿佛在这些传说与遗迹里,能找寻到庄子当年生活的轨迹,那段古老岁月也鲜活起来。

夜深了,四周静谧。

斜眼瑟夫安排干净床铺,礼让三人安歇,才回房歇息 。

庄子无意入眠,站在熟悉的土地上,望着四周夜景,感慨万千。斜眼啬夫,这个曾看似对立的人,如今却成了他意想不到的助力。办学之时,那身影穿梭其中,忙前忙后,毫无保留地提供帮助。危险降临,急促的脚步声带来生的希望,他的报信使自己躲过一劫。他还盘算着给自己修观建庙。庄子不禁自问,自己不过一介凡人,究竟何德何能,能让他这般诚心相待?

这份情谊,如暖流般淌过心间,令庄子深深感动。

屋内, 蔺且与耕子凑在一块儿,眼中闪烁着对游学的热切光芒。他们深知,在老师身边,聆听那智慧的言语,让自己的心智不断成长,这远比世间任何珍宝都要珍贵。于他们而言,追随老师,便是追逐生命中最璀璨的光。

漆园村,斜眼啬夫家客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乱舞。庄子一袭青色素袍,正就着那昏黄烛光翻阅竹简。

烛泪滚落,在案几上凝出不规则的形状,恰似人情变幻与生活的复杂难测。

蔺且轻手轻脚走到庄子身旁,他的身影在烛光下被拉得修长,犹豫片刻,终是小声开口:“那次咱见的栎树,因不成材而得终其天年;今主人的鹅,因不会鸣唱而被杀。究竟无才好呢,还是无才不好呢?”声音很轻,却似重锤,打破了夜的静谧。

庄子放下手中竹简,抬起头,脸上浮现出一抹温和笑意。昏黄烛光映在他脸上,明暗交错间,更显睿智。”不能绝对说有才好还是无才好,实际上,一个人处于有才与无才之间要好一些。但就是处在有才与无才之间,有时候仍难免受到世事的拖累……”庄周说到此处,微微停顿,似有万千思绪难以言说,欲言又止。

耕子在一旁急得抓耳挠腮,见师父不说话,忍不住发问:“先生,那我们咋处世呢?有才不行,无才也不行,处于有才与无才之间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呢?”

屋外,风如幽灵般穿梭在漆树林间,风吹漆树林发出“沙沙啦啦”的声响。那声音时高时低,似在诉说着世间的沧桑变幻,又似在为众人的困惑叹息。

庄子起身,踱步到窗边,目光透过窗棂,望向漆林深处。沉思片刻,他仰头道:“世上的事,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人际交往常常也是这样的。聚合久了就会分离,成功了就会毁败,棱角突出就会折损,地位尊贵就要遭到物议,有所作为就要亏损,有才能就要遭人算计,不成才就要受人侮慢,又咋能够说得准呢!可悲啊!”他想起好友惠施,惠施才华横溢,如利刃般锋芒毕露,却也因此在世间纷争中疲于奔命。

两位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更是疑惑:“老师是一位明智的人,难道连您都说不明白吗?”

庄子转过身,闪闪智慧的眼睛,目光如炬,似能穿透人心:“世人常常为求不得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得不到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就忧愁担心,他们实在是太愚蠢啊!”

蔺且与耕子虔诚地听着,似懂非懂。 蔺且微微皱眉,若有所思,问道:“师父是说,世上的人大多数都没看清事情的本质吗?”

庄子点点头,坐回席上,目光平静如水:“古人说:忠谏不听,则闭口莫争。伍子胥忠谏强争,结果被吴王害了性命;如果不争,伍子胥又难成忠臣之名。你说伍子胥算善行吗?”他又想起同学河监,他为了名声不择手段,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不知最终会落得怎样的结局。

烛光依旧跳动,映照着师徒三人的身影。庄子的话语,如同一颗颗石子投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在这漆林深处的茅屋中,一场关于人生处世的探讨,在夜风中徐徐展开。世人,如同置身迷宫,在有才与无才、有为与无为之间徘徊。有人为了功名利禄拼命追逐,耗尽心力;有人故作淡泊,却难掩内心的渴望。

庄子,宛如置身迷宫之上的智者,虽能看清众人的迷茫,却也深知这世间的复杂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