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崇祯:30年不上朝 >  第527章 多多管教

多尔衮在盖州修建到变态程度的防御工事没有影响明军的行速,依旧保持着不急不慢的节奏。

斥候撒出去50里,在向北方的官道上来回驰骋,在西侧的山林里往复穿梭,甚至在东侧的沿海都有舰船往复游弋。

主力这边,前锋骑兵在最前,每隔着三里交替前行侦察。

中军护着天子大纛徐徐前进。

火器营推着佛郎机炮在土路上碾出深深的辙痕,辎重兵踩着前队的脚印跟进。

后军紧紧跟在辎重营之后,时刻备战。

整个大军在崇祯的率领下,从容不迫的推进。

当崇祯的御营抵达盖州南侧百里地界时,空气里陡然多了几分紧绷的氛围。

因为两军的斥候开始相互争锋。

明军的斥候骑着从土默特蒙古调来的快马,手里的新制火铳射程极远,战力颇强;

建奴的斥候和暗哨利用地形和提前设置的陷阱反击,占了相当优势;

双方互有伤亡。

随着明军主力持续推进,建奴斥候的活动空间被挤压,最后不得退了盖州,几乎不再出城探查。

显然,多尔衮没有意向在过于远的地方开战,在确定崇祯领军并即将抵达后,便将兵力全面收缩了回去。

郑成功已经知道了前方的情况,准备派出跟随他北上的施琅、陈辉、洪政、杨才、张进、陈近南、冯锡范等将领赶去山区探查。

一是巡查建奴伏兵,二是看看有没有绕路的可能,三是让麾下人马露露脸。

在大军进入盖州南30里时,郑成功带着一众人来到崇祯马前,躬身道:

“陛下,臣麾下施琅、陈辉等人,不仅善水战,在闽南山地也历练过,于山区寻路探伏皆是好手。”

崇祯点头:“你要派他们入山探查?”

郑成功抱拳:“请陛下批准。”

崇祯知道福建多山,长期在那边历练的将领绝对能很快适应辽南的山区,微微颔首道:

“准。注意安全。”

郑成功谢了恩,当即点了七员将领:“你们带二百精兵,分七路探查城东丘陵密林。”

“末将遵令!”

七人齐声应喝,带着士卒离队而去,很快与山影融为了一体。

崇祯认不全这些将领。

只知道陈辉是郑芝龙最早招募的心腹干将,也是郑成功帐下的最重要将领之一,现为副将。

洪政是右先锋,杨才、张进属于近卫部队的校尉。

至于陈近南、冯锡范这俩,那可是金老爷子笔下的人物,竟然出现在眼前,倒是让崇祯眼前一亮。

但他们在历史上究竟有哪些事迹,崇祯并不清楚。

他最熟识的,只有施琅。

施琅是郑芝龙的部将,通阵法,善水战,熟悉海上风候、潮汐。

历史上跟随郑芝龙降清不久便离队南下,投郑成功的军中继续抗清,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 、善战的得力骁将。

被任为左先锋,曾相继攻占漳浦、云霄等地。

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交恶,被夺兵权,遭逮禁,后以计脱逃北上,复降清。

郑成功大怒杀其全家,导致二人不死不休的局面。

康熙元年,施琅任清廷福建水师提督,刚到任便复仇般的遣兵出击,败南明延平王郑经于海门,攻取浯屿、金门,清廷因功加封施琅为右都督。

康熙三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施琅三次率军进攻台岛,但战果不多。

康熙六至七年,清廷对台方略由攻转守,施琅改任内大臣,返回北方,隶镶黄旗汉军。

康熙二十年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共谋攻取台湾事宜。

康熙二十二年澎湖海战中,利施琅用天候和潮汐适时集中、分散兵力,占澎湖列岛,兵临台岛边沿,郑克塽被迫投降。

施琅因功受封三等靖海侯。

当时,清廷内部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是否留台存在争议。

施琅上疏力主留台卫台,在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的支持下,清廷终于决定在台湾设府县管理,屯兵戍守。

施琅得以驻守台岛,成为台岛实际上的土皇帝,他规定赴台湾的人不许携带家眷,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

他在台湾的治理,构成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

据说,施琅登台后,夺占田产为私有,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收取的钱粮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子孙,直至甲午战争才停。

如此犹嫌不足,还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澎湖渔民也不放过,施琅向渔民们勒索“规礼”收入私囊。

崇祯望着他们消失的方向,忽然对郑成功笑道:

“这些将领看着都是好身手,尤其是那个施琅,眼神里有股子狠劲。”

郑成功应道:

“正是,此人是个将才。就是有时候比较执拗,有时候会固执己见而抗上。”

崇祯点头:

“确实需要严加管教,否则此人会做出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

郑成功以为是施琅在之前屠城和抢掠建奴财物中的作为引起崇祯的注意,忙道:

“末将一定多多管教。”

……

待崇祯抵达盖州城南在,扎下大营,施琅、陈辉等人的消息送回来了:

“盖州东侧的山区森林密布,无路可行,仅能容小队人马通行,大军主力几乎没有大规模整体通行的可能,若遇伏击,难以应对。

尤其是山林里有相当落叶,深达五尺,一旦敌人用火,后果不堪设想。”

崇祯点头,他自然知道此时的千山山脉尽是原始森林,大军无法轻易通过,让施琅等人归军后,带着御前侍卫登上一处山顶,遥望盖州的城防。

只见丈余宽的青沙河横陈原野,水流倒也不大,也不算深,大部分地方可以趟水过河。

不算是天堑,甚至不算是阻挡,也就是大炮过河时有些麻烦,但能克服。

倒是河北岸的旷野上,被建奴挖出的壕沟纵横交错,很是骇人。

每道壕沟都宽约一丈,壕沟之间有通道连接,供建奴的传令兵和辎重兵行走。

但是通道并不宽,明军即便占领了一道壕沟,也却难以在这些狭窄的通道上大规模突进。

此外,每一道壕沟前都设置有拦马坑,还有密集的坑洞。这种坑洞很容易崴脚。

想来是为了阻止战马和步卒快速前进,给壕沟内的守军提供更多的射杀时间。

此外,从壕沟里挖出的土,在沟北侧堆成为土墙,增加明军过沟的难度,还有相当土石运去了难以挖沟的石质地面,垒起了一人高的土墙。

整一片壕沟和土墙连绵数里,将盖州城、以及城东南和城西的两道山岗连接起来。

形成了完整一体的防御工事。

崇祯的目光又看向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