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话说史记 >  第241章 鲁桓公齐国丧命

鲁孝公在位二十七去世,其子弗湟继位,就是鲁惠公。鲁惠公的正妻没有儿子,他的姬妾声子,生了儿子叫公子息。公子息是庶长子,长大后,娶了个宋国女子。宋女嫁到鲁国后,鲁惠公看她长的漂亮,便夺过来做了自己的妻子。给庶长子息另娶。

鲁惠公娶了准儿媳宋女,一年后便生下儿子公子允。鲁惠公把宋女升为正妻,立公子允为太子。鲁惠公在位四十六年,去世后本应太子继位,但太子允太幼小,不能处理政务。鲁国大夫商议,推举公子息代理朝政,待太子长大后,还政于太子。

公子息做为代理国君,被称为鲁隐公,还是能很认真的处理政务,到生产一线去观摩生产情况,调查研究怎样可以增产增收。到棠地观看捕鱼,正看得入神时,身边一位老臣突然上前拱手道:“君上,观捕鱼是小事,然国君当以社稷为重,专注于治国理政,此等捕鱼之事不宜久耽。”

鲁隐公微微一怔,随即回过神来说:捕鱼虽然说是小事,但他关系到国计民生。自己身为代理国君,理当了解人民疾苦,了解各行各业的具体情况,才会在制定法令时,和乎民情。

此时,有快马来报,邻国边境似有异动,似有侵犯鲁国之意。鲁隐公脸色一变,当即决定结束观摩捕鱼活动,返回朝堂商议应对之策。回到朝堂,他迅速召集大臣们,分析局势,制定防御策略。

鲁隐公很重视太子允的成长,请最好的先生做太子允的老师。心中虽有对权力的眷恋,但也时刻提醒自己,待太子长大,便要还政于他。在他的努力下,鲁国暂时稳住了局势,国内生产也在有序发展,只是朝堂之上,各方势力暗流涌动,都想掌握朝中大权,获得利益,分一杯羹。

鲁隐公十一年冬天,公子挥向隐公进谗言说:“百姓们都认为您当国君对民有利,您就正式登基做国君吧。请允许我为您杀掉太子允。事成之后请您让我当国相如何。”

隐公说:“先君有遗命。我是因为太子允年幼,才代理国政的。现在允已长大成人,我正想在菟裘这个地方,建一座大房子,来这里养老,把国政交给太子允。”

公子挥没有说服鲁隐公,让他去杀太子允。公子挥担心太子允听到他说的话,一定会杀了他。于是他就反过来向太子允污蔑鲁隐公说:“鲁隐公想正式登基即位,将会杀掉你,你可要考虑这件事,请让我为你杀掉鲁隐公。”

太子允还年轻,不知如何是好,但也想当国君,就答应了公子挥,十一月鲁隐公准备祭祀钟巫之神,在社圃斋戒,住在蒍氏家中,公子挥派人在蒍氏家中杀害了鲁隐公,立太子允为国君,就是鲁桓公。在这件事情上,鲁隐公无疑是明智的,不纵容公子挥为了一己私利而去刺杀太子。

而太子却听信了公子挥的胡言乱语,支持公子挥刺杀鲁隐公,使鲁隐公蒙受不白之冤。鲁桓公即位后,起初对公子挥大加赏赐,封其为国相。公子挥权倾朝野,愈发骄横,在朝堂上排除异己,结党营私。而鲁桓公在公子挥面前有短处,只能听之任之。

齐鲁历来有通婚的习惯,这也是一种结盟的方式。鲁桓公三年,派公子挥到齐国迎娶齐国女子为夫人。夫人到了鲁国,两年后生下一个儿子,因生日与鲁桓公相同,因此起名叫公子同。公子同长大后,被立为太子,就是太子同。

鲁桓公十八年,齐女嫁于鲁国已经整整十五年了,一直没有回齐国,便跟鲁桓公商量,想回母国就看看。鲁桓公也准备外出远行,便与夫人一起到齐国去。鲁国大夫申繻上书劝谏国君,不要轻易离开鲁国,去做没有意义的事。

鲁桓公没有听信申大夫的劝谏,最终还是去了齐国。这一去便再无归来。鲁桓公夫人,没嫁到鲁国之前就与其兄齐襄公私通,这次夫人归齐,与其兄齐襄公旧情复燃,鲁桓公知道后,很是生气。他怒不可遏地斥责夫人,并打了夫人,夫人不知如何是好,便将此事告知了齐襄公。

鲁桓公怒气未消,要找齐襄公去理论。鲁桓公的近臣赶紧栏下国君说:“现在是在齐国,国君你没完了闹下去,你还能回得了鲁国吗?”

鲁桓公一下子清醒了,觉得近臣说的有道理,便冷静下来。问进臣说: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是气昏了头了。

近臣说:我们在齐国不能得理不饶人,我们要态度软下来,跟他们和解,只要我们能回到鲁国,我们就赢了。

齐襄公心生杀意,设宴招待鲁桓公,鲁桓公知道自己打了夫人,得罪了齐襄公,因此在酒宴上极力配合齐襄公,想挽回点局面,好见到夫人,也好一起回鲁国。在宴会上将他灌得酩酊大醉。

随后,齐襄公派公子彭生在送鲁桓公回住处的途中,折断了他的肋骨,鲁桓公当时就这样惨死在车中,到了住处,想扶鲁桓公下车,才发现鲁桓公已死在车中。鲁桓公的随行人员骑快马回鲁国报丧。

得知国君的死讯后,举国震惊。鲁国派出强大的使团,与齐国交涉说:“寡君畏惧您的威严,不敢安居,前来修两国之好。却平白无故的死在齐国。请齐国以国之礼仪,给鲁国一个交待。”

齐国也组织专职人员来处理这起棘手的问题,安抚平息鲁国人的愤怒。鲁国人要求将凶手捉拿归案,来祭祀死者亡灵,也好向鲁国人民有一个交待。

齐襄公为了平息鲁国的愤怒,只好杀了彭生向鲁国谢罪。这件事就算解决了,但两国都有了隔劾,再也回不到从刹了。

太子同继位,成为鲁庄公。而鲁桓公夫人却留在了齐国,不敢再回鲁国。此后,鲁国与齐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一场新的风云变幻,即将在两国之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