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时辰后,虎翼团大营三千余人被分成二十多支队伍,分散到大名府城周遭的村落进行好人好事活动。
黄忠嗣则带着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五百余人留守城内。
此刻,军士们正列队分散在街道两侧。
路中央空无一人,百姓们远远望着这些兵丁议论纷纷:
[你们说这些当兵的干嘛呢?]
[鬼知道啊,怕不是要打仗?刚才还有好多兵丁出城去了。]
[不会吧,没听说辽国打来了啊。]
[你们是不是傻?出去打仗不带武器铠甲?]
[不是,我听说这些兵是咱们漕司新训练出来的,这次是给老百姓做好事去了。]
[你扯什么呢?当兵的做好事?别闹了!这些当兵的不抢就不错了...]
[你他娘小声点!等会被听到了,你就死定了!]
突然,黄忠嗣大步跨到街道中央,虎目圆睁暴喝道:“你们是谁?!”
虎翼团军士齐刷刷原地踏步立正,声浪如雷:“我们是兵!”
“是谁的兵?!”
“大宋的兵!百姓的兵!!”
“大宋的兵!百姓的兵!!”
“大宋的兵!百姓的兵!!”
三声怒吼直贯云霄,激荡得层云翻涌。
“你说你是兵,我说你是兵啊,预备,唱”
军士们立即跟着吼唱起来:
“这个兵啊——是咱大宋的百姓兵!”
围观百姓呆若木鸡。
军士们唱的小调虽怪但字字清晰,可“大宋的百姓兵”这词儿,着实让他们挠破了头。
黄忠嗣见状挥拳示意,各指挥使立刻带队奔赴城内各处。
街道上很快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号子声:“清淤渠!搬柴火!巡街巷——”
半刻钟后,黄忠嗣便带领着百余名士卒来到了外城处。
这里的百姓相对比较贫穷,很多屋子都在近日的暴雨冲刷下,或多或少有些漏水。
这片区域的厢长早收到转运司衙门的通知,此刻正候在街头。
见黄忠嗣带着上百名军士到来,他连忙迎上前恭敬道:"漕司,我已让百姓们准备好了,就等着欢迎您到来呢!"
黄忠嗣皱了皱眉:"欢迎什么?"
"漕司,厢中百姓知道您带人过来帮大家修补房屋,心里都欢喜得不得了,如今都在巷内候着您呢。"厢长躬着腰回道。
黄忠嗣闻言心中了然,脸上顿时浮起怒色,转头看向旁边的周磊:"你是怎么通知的?"
周磊连忙拱手:"漕司息怒!我是按您指示通知的,绝未让他们搞这些虚礼。"
说罢便朝厢长怒喝道:"昨日分明只说让尔等做好准备、莫要惊慌,谁让你安排百姓相迎的?"
厢长顿时慌了神,这才明白自己拍马屁拍到了马蹄上,慌忙找补道:"是百姓听说漕司......"
"够了!"黄忠嗣抬手打断,"这次姑且不追究,但往后须牢记——衙门政令怎么颁的,便怎么做。莫要自行加戏,本官也不爱看戏!"
言罢不再理会,径直带人走进巷中。
只见各家各户门前都站着衣衫褴褛的百姓。
有位耄耋老叟被人搀扶着立在檐下,几个孩童见军士们列队而来,吓得直往父母怀里钻。
众人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口中却机械地喊着"欢迎漕司"之类的套话。
黄忠嗣脸色铁青,暗叹道:果然,再好的政令经下面层层揣度,总要生出些幺蛾子来。
他赶忙快步走到老叟面前。那户人家见状,立即准备下跪。
黄忠嗣立马伸手扶住老叟,温声道:"老丈,我们是来帮大家修补房屋的。你们这是干什么?"
旁边搀扶老叟的汉子脸上却露出犹疑,闷声道:"漕司......您真是来帮我们的?"
话音未落,老叟便怒骂道:"我就说漕司肯定不会欺害百姓,你们偏不信!"
转头看向黄忠嗣时,又换上笑脸:"漕司是天神下凡,来河北后为我们讨来粮食,救我们于饥馁。老朽无以为报,请受我一拜!"说着便挣扎着要跪地磕头。
黄忠嗣吓得赶忙死死扶住:"老丈千万保重!您这般年岁若是跪出个好歹,传出去别人该说我黄忠嗣欺压百姓了。"
"绝无此事!老朽是真心感激......"
"哈哈,若要感激就好好活着!"黄忠嗣笑着打断,"这可比行大礼实在得多。"
"承漕司吉言,老朽定要活个长命百岁!"
老叟脸上皱纹笑作一团,忽又想起什么:"方才漕司说要带人帮我们?究竟是何事体?"
黄忠嗣朗声笑道:"正要与诸位分说明白,免得再生误会。"说罢招手示意,后方军士立即递上铁皮喇叭。
他持喇叭立于巷中高喊:"诸位乡亲!我黄忠嗣今日率振武军虎翼团将士,特来为大家修补房屋!不取分文,不图回报,更不必忧心!"
转身向军士喝问:"我们的口号是?"
"为百姓服务!"声震屋瓦。
黄忠嗣满意颔首,继续宣讲:"凡家中有屋顶漏水、瓦片破损者,皆可前来登记!大宋百姓的子弟兵,自当为乡亲效力!"
虽如此宣告,巷内百姓仍面露迟疑。黄忠嗣转向老叟问道:"老丈家中可有需修补之处?"
老叟之子急忙抢答:"漕司,我家并无......"
"混账!谁许你代我答话?"
老叟厉声喝断,见儿子讪讪退下,又堆起笑容:"若是旁人老朽断不敢信,但漕司您......"
他浑浊的眼扫过军士队列,"还有这些兵,浑身透着正气。这几日暴雨,东厢确有两处漏雨......"
"老丈放心!"不待黄忠嗣开口,周磊已带着文书疾步上前,展开登记簿册。
半刻钟后,街道便运来了不少瓦片。
各军士在各都头与指挥使的指挥下开始搭梯,进入屋内修补屋瓦。
未分配到任务的军士,黄忠嗣则安排他们疏通水道、清理淤积。
临行前,黄忠嗣特意派人通知各队:今日行动绝不允许出现差错。
若有胆敢害民之举,定当军法从事以正军纪。
不到两刻钟,老丈家中漏水的瓦片已全部更换完毕。
其家人千恩万谢之际,附近居民见军士确在修补房屋,几个胆大的便上前询问。
周磊立即展开登记工作。
随着修缮进度推进,越来越多房屋恢复完好。
尚未登记的百姓见状,纷纷涌来请求帮助。
黄忠嗣望着这热火朝天的场面,脸上终于露出笑容——原本畏缩的百姓已敢与军士攀谈。
他将周磊召至身侧,低声嘱咐:"此事须在半月内传遍河北路各府衙。"
周磊郑重应诺:"漕司方面定会安排妥当。"除官方渠道外,黄忠嗣还计划通过福伯在民间传播消息。
思绪流转间,"报纸"一词突然浮现,却又被他摇头否决——此时尚非推行良机。
更令他头疼的是改革根基问题:周磊、张问、秦虹等人虽算同路,却无长远共同目标;自己仍是朝中孤臣,纵得官家赵顼信任亦难持久。
灵光乍现间,他想到苏轼:这位反对激进变法却认同温和改良的大才,或可争取为援。
念及此处,黄忠嗣决意双线并举,既要巩固现有班底,亦需延揽各方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