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17章 汉王

选定改制工部人选后,话题再次转回了汉王造反之上。

李显穆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屑,“汉王是个骄狂而无谋的人,且色厉内荏。

他自持靖难时的功劳,却不知,他只是勇猛罢了,先登、陷阵可以,统率大军却不能成事,遑论造反大业。

据说他在山东,刚刚举起反旗,就设置官署、大封群臣,做足了皇帝的姿态,却连乐安周围都不曾控制。

纵然是泰山被磨平,他也不可能有成事的机会。

陛下请下旨,将其擒拿回京,而后再惩治他的罪过。”

“京中君侯极多,臣举荐阳武侯,他通晓兵阵,给予他五万兵,定能讨平汉王。”

杨荣却厉声道:“陛下难道忘记了李景隆的旧事吗?”

殿中众人为之一愣,而后心中冷然,天下之间,早有传言,李景隆和燕王朱棣之间有隐秘的联系,燕王功成,李景隆功不可没。

如今,勋贵本就和汉王关系亲近,如今又人心浮动,若是派遣勋贵前往,若是和汉王相互勾结可怎么办呢?

杨荣虽然没有说透,但在场没有傻子,谁又能不知道呢?

李显穆眼中冷光一闪而过,平静开口道:“陛下要吸取建庶人的教训,要派一个不畏惧汉王的人去,才能克定功成。”

杨荣方才那番话有些得罪人,李显穆为他遮掩了一下。

但杨荣这句话,已经让朱瞻基足以将所有勋贵都排除出备选,历史上就连张辅想要出征,都被朱瞻基委婉的拒绝,而后御驾亲征。

和亲叔叔在战场上相对,可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若不是别无他法,朱瞻基是绝对不愿意亲征的。

这实际上便是对勋贵隐隐的不信任。

此番也同样如此,朱瞻基立时凛然起来,而后将目光落在李显穆身上,“数遍朝廷诸臣,也只能老师亲自走一趟了。”

“臣遵旨。”

李显穆依旧很平静,早在杨荣那句话出口时,他就知道这件事会落在自己头上。

数遍朝野之中,只有他李显穆,既有能力、又受信任,且和汉王绝对没有隐秘的勾当,这件事舍他其谁呢?

殿中群臣,反应各不相同。

元辅虽然几度附从北征,但毕竟没有真的掌军,真能成吗?

有人担忧。

有人则颇为不安。

若真成了,岂不是携势而回,更上一层楼,威望真要顶到天上去了。

一时之间,赞同不知道该不该赞同,反对也不知道说什么,如今看来,只有元辅最合适。

于是殿中沉寂,唯余浮尘在照进殿中的光影之中浮沉,好似永不止歇。

……

朱棣将汉王封在山东自然是有原因的,这里距离京城近在咫尺,且无险可守,一旦有动乱,立刻就能率兵而至。

可以说朱棣对自己儿子很了解,提前猜到可能会有这么一天。

李显穆从京城出发,率领大军到山东,前后不过几日,还不等汉王朱高煦有什么布置,就已然兵临城下。

这一切快的让朱高煦有些难以置信,茫然道:“怎么和当初父皇靖难时,完全不同呢?”

话说完,他便知道自己说了傻话,建文时,南北二京相隔千里,自然缓慢,如今却近在咫尺。

面对朝廷大军突然而至,朱高煦一时竟然有些慌张,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有一阵阵寒意不断从内心深处袭来。

唯一能够让他觉得有所安慰的,便是率领大军的是李显穆,在朱高煦看来,李显穆并不懂军事,只是个书生罢了。

城外,朝廷军帐。

帐中上首李显穆稳稳坐着,左右皆是随行将领,他在这里只负责战略,具体的战术执行以及统兵自然依旧交给专业的将军。

此时帐中吵成一团,众人在争吵该怎么进攻。

李显穆轻咳一声,帐中的争吵顿时沉寂下来,众人皆望向李显穆,等待他说话。

李显穆在军中威望虽然不高,但这不是乱世,并不需要极高的军中威望,以他的权势,帐中的所有人都要巴结他,就像是历史上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将军,都要对张居正伏低做小一样。

“朱高煦敢造反,是因为轻视陛下刚刚即位,且认为自己神勇无敌,又和诸位将军皆是亲近,能够以重利诱惑反叛朝廷,如今我率军前来,他必然会放弃利诱。

但他因为轻视我,继而率军出击,试图击溃我军,以便振作士气,所以明日擂鼓,只要叛军一战不下,便士气大溃,届时只待朱高煦自己崩溃即可。

他色厉胆薄,无谋无断,终成败绩也!”

李显穆豁然站起,环视帐中众人,厉声道:“战场之上,刀剑无眼,高煦孽障,死不足惜,小卒杀汉逆人朱高煦者,赏白银万两,升三级,诸位有杀朱高煦者,进公侯、加食禄一千石。”

轰!

李显穆这一番话将整座大帐都震了一下,众人纷纷震惊于这般厚赏,也震惊于李显穆的狠辣,当初建文说不要杀燕王,现在李显穆却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擒杀汉王!

数遍大明朝廷,就算是皇帝也不会说这样的话,只有李显穆敢,怪不得皇帝会让李显穆一介文官来掌军,当真是没用错啊。

李显穆自然知道众人心中繁杂的思绪,可他不在乎,这只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等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后,他就让天下宗亲都知道,仗着宗亲身份而免死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

翌日。

旌旗猎猎,战鼓如雷。

乐安城下,朝廷大军列阵如铁,枪戟如林,在秋日惨白的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当“杀汉王,赏万金”的呼声震动乐安上空时,乐安城中的朱高煦,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他麾下众人也纷纷脸色大变。

良久,朱高煦才咬着牙,恶狠狠道:“李显穆,敢尔!”

但那股从听闻李显穆来之后,从心底窜出来的寒意,迅速遍及了四肢五脉,将他整个人都冻成了一块寒冰。

“整军!”朱高煦豁然站起,厉声道:“孤要让李显穆知道,战争不是他一个书生能玩得转的,击溃朝廷大军,给他们一个教训看看。”

朝廷中军。

李显穆坐镇其中,随行而来的杨荣,瞧着旗帜整齐的大军,心中满是疑虑,“元辅,这一路行来,乐安城中,有许多反正人员,若是我们直接投信入城,甚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汉王绝不可能是朝廷的军队,为何非要这样打上一场仗呢?

兵者不详,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杨荣怎么也想不通,实在没忍住,在这里问了出来。

汉王这次造反真的就是一场笑话,和当初燕王奉天靖难的规模完全不能比,汉王本身和朱棣的威望也完全没法比。

但凡有点脑子都能看得出来,汉王成不了事。

“因为这场仗不是打给汉王看的,而是打给京城以及大明十九省的那些官员看的。”

李显穆的声音很平淡,却透着浓浓的杀机和寒意,“如果我连汉王都敢杀,我还有谁不敢杀呢?

有些人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脑袋,是不是能稳稳安在自己的脖子上。

这是最后的警告!”

杨荣闻言瞳孔顿时一缩,他强行压住心中的骇然,低声道:“下官明白了。”

随着李显穆威势愈发重,就连杨荣这等早先的盟友,都渐渐不敢直视,今日李显穆这番话道出,让杨荣心中甚至产生了惊惧之意,充满了敬畏之心。

……

“来了。”

伴随着阵阵马蹄声,乐安城的城门大开,涌出滚滚洪流,朱高煦身披甲胄,一马当先,挥舞马槊,亲率精锐步骑出战。

纵然是李显穆,也承认朱高煦真是个猛将,纵然距离靖难之役过去了二十多年,依旧勇猛无比。

李显穆则平静的下令,“放箭!”

朝廷军中令旗挥动,箭雨霎时腾空,密密麻麻的箭矢自大军后排飞起,如同灾年遮蔽天日的蝗虫,无数支箭矢,划破虚空,尾羽不住颤动之间,带起凄厉的风声呼啸,落入冲锋的叛军队列。

立时,人仰马翻,血花四溅,冲锋的势头为之一滞,惨叫声瞬间压过了战鼓。

只一个照面,就有数百人死在箭矢之下,乐安城中,甲胄的数量一看就不够,朱高煦甲胄齐全,在一众亲卫护卫下,依旧在向前冲锋,叛军被朱高煦的勇猛驱动,踏着同袍的尸体向前狂冲。

“盾阵!”

朝廷军前排的重步兵轰然而齐声大喝,巨盾层层迭迭砸入地面,形成一道由盾牌所构成的堤坝、堡垒。

长枪如林,从盾牌间隙猛地刺出,森然的枪尖等待着吞噬生命。

朱高煦一看,脸色顿时大变,立刻变幻队形,试图从两侧绕走,没有任何将领会让骑兵去冲重步兵的盾阵。

同时他心中发麻,不知道李显穆区区一介文官,兵阵为什么会布置的如此严密,士卒的战意也相当高昂。

他不明白!

有一部分来不及反应的叛军骑兵,在绝望中,狠狠撞上了盾墙。

轰鸣的巨响震耳欲聋,战马在悲鸣、朝廷的盾兵被直接击飞,战马、士卒的骨骼碎裂声阵阵入耳。

锋锐的长枪顺势刺入身体。

兵刃切入身体、盾牌被撞得凹陷,朝廷士卒一层层的盾兵,抵着前面的士卒,口喷鲜血却死死顶住。

一道道嘶鸣声、怒吼声、风声,伴随着扬起的尘土,在瞬间,这里便变成了一个血肉的磨盘,生命在其中流逝,转瞬便成了地上残缺不全的尸骸,泥土被汩汩流淌的鲜血浸透,化成暗红色的泥沼,仿佛人间地狱。

浓重的血腥气冲天而起,几乎令人窒息。

李显穆望着这一幕幕,手掌缓缓蜷起,紧紧盯着朱高煦。

朱高煦的确是勇不可当,马槊挥舞间,左冲右突,几乎没有人能够阻拦他,不愧是当初能从万军之中将朱棣救出来的猛将。

但战争从不因为一个人而改变,就连项羽也不能一个人获得一场战争的胜利。

李显穆在中军看得分明,神色依旧平静,只是轻轻抬了抬手。

“神机营准备。”

朱棣训练出来,专门用来对付蒙古骑兵的神机营,现在用到了朱高煦身上。

左右两翼的朝廷骑兵如同展开的双翼,开始向突入过深的叛军侧后包抄挤压。

神机营缓缓推进。

朱高煦在冲锋中,环顾四周,立刻便见到神机营的踪影,心中顿时寒意大炽,又见他率众冲锋的效果极差,几乎无用功。

一股自尾巴骨处升起的恐惧之意,让他有些无力。

只见麾下兵马已如退潮般败退,朝廷军队正如同铁壁合围而来。

朱高煦脸上狂放的神色,终于被恐惧取代,冰冷的寒意彻底攫紧了他的心脏。

要走!

再不走真要死在这里了!

“杀汉王,赏万金”的言语在他心头萦绕,让他为之惊惧,这话是李显穆说出来的,他相信李显穆真的敢这么干。

再没有丝毫的迟疑,朱高煦猛地拨转马头,在亲卫的拼死护卫下,向着乐安城方向狼狈逃去。

……

“今日一战,朱高煦的胆子必然被吓破,城中官吏对朱高煦的信心也必然降到冰点,向城内发劝降书吧,朱高煦自缚出城投降,可免一死。

朝廷只给他一日时间,明日太阳升起前,若还不投降,杀无赦!”

大帐之中,李显穆依旧是那幅从容的神色,但言语却让众人为之胆寒。

他们甚至觉得,李显穆就是想要干掉汉王,根本就不想给汉王投降的机会。

这等腹诽之语,自然不能直接说出来,他们也不敢。

纷纷垂首道:“遵元辅令!”

乐安城中。

朱高煦收到了朝廷送来的劝降信,他满目悲哀之色,今日他败退入城中时,就已然看到了不少人蠢蠢欲动的眼神。

有人想要用他来换取生路和富贵。

朱高煦不想死,今日一败,已然让他彻底放弃了做皇帝的梦,在收到朝廷的劝降信后。

他立刻便准备投降。

无条件的投降。

朱高煦生怕投降的速度慢一点,就被李显穆这个杀神,公报私仇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