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必出口。
已然无人不知。
工部尚书脸色顿时难看起来,他是个正常官僚,并不是清白无暇,但他也不是什么巨贪,**也没那么重,如今李显穆威势显赫,并不想开罪李显穆。
如今只觉左右为难。
他是上官,左右皆是下属,往日这工部也曾在他掌中战栗,可今日,他猛然之间发现——
他曾经所握有的权力,并不真正来自于他本身,而是大明官制的力量,来自于他的位置,那些为他所奔走的人,所谋求的是利益,而那些利益,来自于对大明公家的窃夺,一旦他不能再为之窃夺,他会立刻被抛弃!
他突然想到了圣人所说的那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又想到了李忠文公所言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原来真的只有走在光明之下,才能拥有行事的自由,深渊幽远,一只脚踏入其中,想要摆脱便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他长叹一声,“让本部想一想……一定……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几人间的气氛从凝滞化作正常,只要尚书不直接放弃即可。
内阁对工部近乎于釜底抽薪的改制,让整个京城官场都为之惊惧,这是前所未有的官制大变。
一旦改制结束,工部的权力必然将一落千丈,在六部之中列在最后,就连往日一向清贵无权的礼部都不如。
京城之中,一时暗流涌动。
……
文渊阁。
“京中官吏们都看着工部,想要知道他们要如何反击。”
“用脚指头去想,也知道他们不可能就这样认栽。”
“不仅仅是工部,还有兵部的一部分官员,以及许多勋贵,还有很多官员都被鼓动着上书,反对这一次的改制。”
“全面取缔民间的工程队,以及强制让民间购买官商出品的东西,激起了许多人的反抗,说这是与民争利。”
“工部这次可真是被削惨了,如今京中官员,都担心日后被调入工部坐冷板凳。”
李显穆面无表情道:“工部的权力变小了吗?我怎么觉得工部的权力经过这一次的改制,愈发大了。”
“啊?”
几人都有些懵,那么多部门都被分析出去,怎么可能权力变大呢?
“工部失去的只不过是具体工程的执行权,各项工程的决策权依旧在他们手中,而且他们得到了更广泛的监察权,以及制定标准的权力,往常他们只管理工部内部,涉及官家、皇家的工程建造,现在民间所有的工程建造,都在工部手中,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李显穆条理分明的讲完,意味深长的说道:“工部失去的可不是权力,而是金钱,往后各官商号的经费,都会直接和户部对接,经手工部的钱,会少很多,这才是他们跳脚的原因,工部没油水了。”
文渊阁中一时寂静。
良久几人才品出了李显穆所说的意思。
杨士奇有些难以置信,又有些兴奋,“这一次的改制,接着皇陵贪腐案,表面上是削减工部的财权,实际上是为了收拢散落在民间的权力,让朝廷的势力触及更广?
用商号的形式,让官商接受工部的监督,继而将这些监督规则遍及到所有民间涉及工程的商号之上?
既达成了目的,又减弱了工部贪污的渠道,还减轻了朝廷支出的俸禄负担,一箭三雕。
当真是巧妙。
元辅,你真是不世出的天纵之才!”
杨荣亦是兴奋不已,“明达,这便是你先前说的,国进民退之策吧?合理、合法、合情的伸展朝廷的力量。”
李显穆淡然道:“大明的官员虽不是洁白无瑕,至少还有都察院、锦衣卫看着,那些民间的大地主、大商人,做事太不地道,却无人监管。
京中官员纳妾超过三五个,基本上都要被御史弹劾个十遍八遍的,民间的地主老财,家中小妾几十个、上百个,屡见不鲜。
该是治一治了。”
内阁几人心中一寒,“该是治一治了”,李显穆这话说的轻巧,可却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因为这一句话,家破人亡!
“不过接下来的大朝会,你想好怎么应对了吗?有小道消息说,他们要在大朝会上发难,反对此次改制。”
几人眉心皆是一凛。
“这不是必然的事情吗?”李显穆却很是轻松,“大朝会现在也只剩下这一丁点功能了。”
几人闻言皆是一愣,而后便是深深的苦笑。
洪武时期的大朝会是处理朝政的场合,可从永乐中后期开始,大朝会就渐渐成了礼仪性的场合,大多数的政务,都是通过廷议来实行的。
洪熙年间后,更是内阁商议,而后询问六部尚书,就直接颁示,大朝会的议政功能彻底废了。
但从法理上,大朝会才是真正的议政场合,在这里形成的决议,才是最具有广泛性的,于是大朝会就扭曲成了一个政治斗争的场合。
在这里爆发了极多的发难、攻讦、胡搅蛮缠,乃至于血腥。
“看来元辅是胸有成竹了。”
“元辅一入仕便经历了迁都之事,这些年遇到过的难题不知凡几,这件事虽然比较严重,但也不过就是尔尔。”
内阁头号李显穆吹,杨荣当即开始恭维。
内阁中顿时响起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此番之政策,若是真的能够推行,那内阁的权势又会加强,这些商号的预算,可是需要内阁批示的。
毕竟,内阁因为品级低,无权管理六部,难道还管不了你一个商号了?
须知,官商也是商!
众人笑着,李显穆的眼底却满是寒光,他等待的机会并不是大朝会,而是来自乐安的消息。
他在等待汉王的消息。
从当初皇陵贪腐案,而后建立反贪司,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再加上工部这件事,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极好的机会。
按照探子来报,汉王果然坐不住了。
汉王这条胖头鱼,终究是被李显穆这个高明的钓鱼人,给钓了出来。
……
不及大朝会。
一道来自山东的消息便经过八百里加急,传到了京城之中,汉王朱高煦,反了!
皇宫。
“朱高煦在乐安挂起了反旗,说朝中有奸臣,败坏祖宗的法度,要毁灭大明的社稷江山,他要奉天靖难,诛除奸臣,匡扶社稷。”
内侍胆战心惊的将这番话在华盖殿上道出。
奉天靖难四个字重重砸在朱瞻基心上,让他的脸都扭曲了起来,“奸臣?谁是奸臣?”
内侍踌躇着,还是缓缓道:“他说是……是……”
“是我。”李显穆面无表情的站在殿中,“汉王说的是我,对吗?”
“是……”
朱瞻基直接笑了出来,可殿中却没人笑,因为皇帝的笑声之中没有半分喜意,只有如同万年寒川一般的冰冷。
“太祖皇帝亲自教导抚养,太宗皇帝、先帝、朕,三代皇帝重用,我们都认为李显穆是忠臣、良臣、贤臣,唯独汉王认为老师是个奸臣,他可真是聪慧的,能知人所不知。”
“老子说过,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丑的存在,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恶的存在,这世上若都是聪明人,那便没有蠢人了,正是汉王的存在,才映衬着满朝的君臣,皆是贤君、良佐。”
李显穆这番毒舌,立时将殿中凝滞的气氛一扫而空,皇帝以及群臣,纷然大笑起来,语气之中满是嘲讽之色。
若是汉王知道朝廷君臣对他如此不屑一顾的话,怕是又要气的落金豆子了。
朱瞻基因李显穆的一番话,略微消了一些气,“不过汉王造反,不得不重视,总要先拿一个章程出来。”
奉天靖难,还是让人有些不安。
“陛下,当初汉朝爆发七国之乱,汉景帝先斩杀了晁错,让叛乱的七国失去了道义,如今我等可以先效仿。”
这话没人敢接,朱瞻基也将目光落在了工部尚书身上,眼底寒意大炽。
工部尚书好似不曾看到,接着说道:“如今汉王指责元辅为奸臣,自然不能效仿,但是汉王在其中还说,变更祖宗的法度,臣以为这些完全可以改回去,让汉王失去道义,如此一来,我朝廷天军,岂有不胜之理?”
原来如此!
工部尚书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弄死李显穆,他当然知道做不到,他只是单纯的想要趁着这个机会,把关于工部改制的事情,取消掉。
若是一个对改革不坚定的皇帝,或者一个刻薄寡恩的皇帝,那他的计划可能就会成功,但可惜他遇到的是朱瞻基。
朱瞻基发自内心的看不上他叔叔朱高煦,让他向朱高煦认错,那可真是太不可能了,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朱高煦会造反,朱瞻基早就有心理准备了。
是以工部尚书一说完,朱瞻基就立刻寒声道:“卿家若是如此说,便殊为可笑,自古只有堂皇之师,岂有天军却畏惧敌人的?
至于爱卿方才所说,朕只说一次,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所有改制,都要严格的推行下去,尤其是工部!
爱卿可明白了?”
这堪称是顶级的打脸,对着工部尚书说,工部的改制必须推行下去,这一刻,工部尚书只觉浑身摇摇欲坠,自内心深处生出一股浓浓的寒意,他跪伏在地,颤抖道:“臣之过,臣之过。”
在这一刻,工部尚书已经想好了要致仕,否则再在这里待下去,他可能会死无葬身之地。
但他真的能退吗?
他有些迷茫,皇帝会给他这个体面吗?
他抬起头望向皇帝,他看不清皇帝的眼睛,他又回头望向李显穆,那身朱紫的官服,宽袍大袖,威严沉重,上绣着麒麟以及无数神兽的图案,恍若高山、恍若深渊。
他看到了李显穆的眼睛。
而后他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他哀叹着,再次叩首在地上,“陛下,臣方才犯下大错,臣请辞,请陛下恩准。”
话中带着一抹释然。
还好,李显穆至少愿意给他一个体面。
李显穆束手,工部尚书是个体面人,在如今的官场之中,虽然不是清廉之人,但也不怎么贪,官声也算是不错,也曾经有过功劳,不算是大奸大恶之人,放他一条生路,不算是什么。
朱瞻基的上半张脸笼罩在黑暗之中,他微微眯起眼,他当然知道工部尚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这是认输了,接受了如今的结局。
良久,朱瞻基缓缓道:“如今工部改制在即,可缺不了爱卿这个肱股之臣,不如将这件事做完,再致仕,如何呢?”
工部尚书闻言顿时一抖,他不敢抬头,眼中闪过骇然之色,继而结结巴巴道:“臣……臣……”
他当然是想要拒绝的。
这件事真的要做的话,他能落得了好?
怕是没有致仕的机会,就直接死在任上了。
李显穆微微皱眉,他自然也知道皇帝的意思,这是想要让工部尚书继续做枪,但他认为并不合适。
这件事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分拆好,可这种事,让现在的工部尚书去做,怎么可能做的好?
是以他突然开口打断道:“陛下,既然大司空已然有致仕之心,怕是做不好此事,臣这里倒是有一个上好的人选——王艮。”
工部尚书眼中闪过一丝感激的神色。
而王艮的名字落在众人耳中后,一时之间,竟然没人反对。
王艮,算是官场上的一个异类,他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当硬,李忠文公唯一亲传弟子,背景够硬,永乐三年的榜眼,年岁够硬,曾经入永乐初年的内阁,资历够硬,之后又在六部、地方迁转,经历够硬。
基本上每件事都做的不错,能力够硬。
但就是这么硬,他升官是真的慢,因为每一朝他都不是宠臣,一步一个脚印。
但同时成了万能充,哪里都能用。
“王艮主持分拆南直隶,对这等拆分之事,颇有经验,且他熟悉部务、又在江南和商人多次打过交道,臣认为,任命王艮为工部尚书,一定能顺利分拆工部诸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