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彝伦堂。

祭酒宋讷,端坐堂上。

他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堂下。

几位博士、助教的神色却各不相同。

有的忧心忡忡。

有的则带着几分不忿。

“祭酒大人,如今外面沸沸扬扬,都说我等国子监教学之法,不如那广智侯的‘速成班’……”

一位性急的博士忍不住开了口。

“科学院声望日隆,气势如虹,民间崇敬。长此以往,国子监的颜面何存啊!”

宋讷呷了一口茶。

他缓缓放下茶盏。

声音沉稳。

“乡试不过是科举的一关罢了。”

“后面还有会试,还有殿试。”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治学之道,岂能急功近利?”

他目光扫过众人。

“广智侯的法子,或许能逞一时之巧。”

“但根基若是不稳,终究是沙上建塔,难以长久。”

“我等,只管敦促监生们勤勉向学,打下扎实功底。”

“待到春闱,孰优孰劣,自有分晓!”

“至于那些流言蜚语,听之任之便可。”

“若因此乱了方寸,反倒遂了某些人的意。”

宋讷治学严谨,要求也严格。

他素来看不上那些投机取巧之辈。

在他看来,陆知白那套东西,不过是歪门邪道。

即便能侥幸得逞一时,也难登大雅之堂。

“只是,此番乡试结果……学生们的情绪,怕是有些不稳……”另一位助教担忧道。

宋讷哼了一声。

“些许风浪便沉不住气,将来如何为国效力?”

“传我的话,乡试已毕,不论中与不中,皆要收心敛性,即刻投入到新的课业之中,不得懈怠!”

“若有懈怠者,加倍惩处!”

国子监的监生们,的确是士气受挫。

他们寒窗苦读多年。

本以为进了国子监,便是一只脚踏入了仕途。

谁曾想,半路杀出个科学院。

应天府的科举,朝廷直管,众多江南学子参加,竞争本就激烈。

如今。

又冒出了科举班来。

直接是抢走了诸多的举人名额。

甚至。

一些原本学得不错的国子监学生,也落榜了!

私底下,学生免不了要议论纷纷。

“那科举班,真有那般神奇?”

“几个月就能教出解元?”

“听说他们学的都是些‘杂学’,什么算术格物,文章却也写得那般好?”

“八股文真的那么厉害吗?”

“他们的经义好像是方孝孺教的,能有那么扎实吗?”

不少人心中动摇。

甚至有些后悔,当初没想办法,也去科学院试试。

就连之前严查科举班笔记的时候,没有偷偷留下一些。

但国子监规矩森严。

岂是说退学便能退学的?

更何况,他们心中也憋着一股劲儿。

不服气!

凭什么他们这些循规蹈矩、苦读圣贤书的,要被一群“速成”的家伙比下去?

失落、不甘、震惊、怀疑……

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最终,都化作了更强的学习动力。

“拼了!”

“乡试失利,会试定要找补回来!”

“我就不信,读通了经史子集,还会输给那些学‘杂学’的!”

一群人,终于有些正视科举班了,大受刺激。

一时间,国子监内,读书声比往日更加响亮。

灯火也常常彻夜不熄。

……

与国子监的紧张压抑不同。

栖霞的科学院科举班,此刻却是一片悠然的田园风光。

放榜的喧嚣过后。

学生们放假,稍作庆贺,酒楼宴饮。

然而没过两天,陆知白便吩咐他们到大棚里来上课。

“金榜题名固然可喜。”

“但这土豆丰收,关系到天下万民的肚子,更为重要。”

“你们是新科举人,未来的朝廷栋梁,更得知晓稼穑之艰难,民生之多艰。”

陆知白心里吐槽:差不多得了,放假干嘛?

难道让他们去秦淮河听曲儿,败坏我科学院风气?

不如劳动最光荣。

于是。

新科解元周志新,以及三十多位新科举人,还有没中举,或者没下场考试的,一百来人,在陆知白的带领下,继续他们的“生产实践课”。

学习如何科学种植土豆。

“这土豆,咱们三月种下头一茬,六月便收了。”

陆知白指着刚收获的土豆,对学生们讲解。

“收完立刻又种下第二茬,如今九月,又是一茬丰收。”

“一年两熟。”

“甚至在南方水土合适之处,一年三熟都有可能。”

“它的产量,你们也瞧见了。”

“若是能在整个大明推广开来,意味着什么,你们心中可有数?”

学生们闻言,皆是神情一肃。

他们虽然是读书人,但也大多出身寒微,深知百姓疾苦。

“若真能如此,我大明百姓,或可免受饥馑之苦!”周志新激动地说道。

陆知白点点头。

“正是此理。”

“所以,眼下咱们的重点任务,便是疯狂育种,扩大种植。”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育出足够的种薯,好向各地推广。”

所以。

尽管已经快要入冬。

但考虑之后,陆知白仍然决定,在大棚里,再种一些土豆。

不能被自然条件限制。

天气冷,那就烧煤嘛,利用冶矿的热气嘛……

“这土豆虽好,但种植也有讲究。”

“如何选种,如何切块催芽,如何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这里面都有大学问。”

陆知白亲自示范。

他拿起一个土豆,指着上面的芽眼:

“看这里,这就是它未来冒芽的地方。选种薯,就要选这种表皮光滑,芽眼明显且没有病斑的。”

“切块的时候,要保证每一块都至少有一个健壮的芽眼,切口用草木灰处理一下,防止腐烂,还能补充钾肥,一举两得……”

他动作麻利,讲解清晰。

学生们也学得极为认真,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不再仅仅将这看作是侯爷的“奇思妙想”。

而是真正认识到这小小的土豆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

“学生以往只知皓首穷经,以为学问皆在书本之中。”

陈瑜感慨道。

“今日方知,这田间地头,农桑稼植,一颗小小的种子,亦有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