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老师,你可敢接受?”

清亮却尖锐的声音在会场上空炸响,瞬间将所有目光拉拽了过去。

只见郭阿四站起身来,神情倨傲,嘴角带着一丝讥笑。

“郭阿四?”

有教授低声嘀咕,脸上露出几分复杂神色。

江风辰挑了挑眉,目光淡淡地落在他身上,不动声色。

郭阿四嘴角扬起一丝弧度,眼神中透出几分得意与算计。

他今天也是蓄谋已久,绝非一时冲动。

最近他正筹备出一本新的现代诗集,手头囤积了不少作品,苦于没有渠道宣传,恰好江风辰讲课引发轰动,线上直播更是引来几百万网友围观,这种时刻,怎能不好好“蹭一波”热度?

他内心盘算得清清楚楚:一来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证明自己不是只有抄袭之能,依然有创作的底气和才华;二来顺势宣传新诗集,吸引出版社与读者关注;三来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要让江风辰“翻船”!

“你以为你讲几句古诗词的意境就能坐稳学术宝座?我偏要在你最风光的时刻,让你重重的摔下台来!”

郭阿四心中想着,挺直了身体,眼神锋利如刀:

“江老师若是真如你方才所言,已达‘灯火阑珊’的境界,那这点小比试,你应该不惧吧?”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

一部分人窃窃私语,另一部分人则盯着江风辰,等他回应。

这场原本温文尔雅的讲座,陡然多了几分火药味。

江风辰笑了,神情从容,语气中却透出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风骨。

“既然郭老师都这么说了,那我要是推辞,岂不是扫了各位的兴?”

他放下粉笔,转身面向全场,清晰道:

“我接受。既然是点评,那请郭老师写在黑板上吧。”

“好!”

郭阿四也不矫情,昂首阔步走上讲台。

他站在黑板前,翻出怀中小本,思忖片刻,便开始挥笔书写。

他写得极快,动作颇有仪式感,每一个字都像是早已预演过无数次。

他写完后,故意将粉笔轻轻一扔,落地“啪”地一声脆响,引来一阵细碎议论。

郭阿四负手而立,神情自信,淡淡道:

“请江老师点评。”

江风辰不语,只微微一笑,抬头望向黑板。

只见黑板上写着:

——

《故乡的站台》

铁轨在暮色里生锈,

像两条被遗忘的尺,

丈量未抵达的远方。

晚班车抖落一身煤灰,

报站声长出铜绿。

穿蓝布衫的站牌,

始终保持着,

前倾的姿势。

而我的行李箱里,

整整齐齐躺着,

晒不干的方言。

故乡是回不去的童年。

——

一时间,教室里安静下来。

有人眯眼细看,有人皱眉沉思。

几位年长的教授低声交换意见,目光不无赞许之意。

最先开口的是坐在前排的钱文君教授,他轻咳一声,说道:

“此诗意象还是不错的,‘铁轨是被遗忘的尺’、‘铜绿的报站声’,皆属精巧,颇具画面感。”

旁边另一位老教授点头接道:

“尤其是‘晒不干的方言’,有乡愁之感,亦有文化的回响。”

不过,也有人表示了保留意见:

“诗是有意象,但终究像是为了押韵和堆叠意境而生拼硬凑,少了些自然流动的情感。”

“情绪上有些故作深沉之嫌。”

一位年轻讲师轻声说道:“结尾‘回不去的童年’,虽有力,但略显直白。”

江风辰静静听完众人点评,始终未开口,直到大家目光再次集中在他身上时,他才缓缓说道:

“郭老师的这首诗,确实用了不少巧妙的象征与隐喻,整首诗有一股厚重的怀旧感,特别是对于‘站台’这一意象的延伸,承载了故乡、离别、成长与时间的多重寓意,值得肯定。”

郭阿四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似乎已经预判胜券在握。

但江风辰的语调忽地一转:

“不过……诗歌虽是情感的艺术,也要讲究节奏的自然与思想的真挚。郭老师这首诗,确有形式之美,却少了些灵魂之火。”

“尤其是这一句——‘故乡是回不去的童年’,它的确扣人心弦,但在结构上更像是一个‘点题用语’,而非诗意自然流淌的结尾,略显刻意了。”

全场再次寂静。

江风辰并未继续贬低,而是将粉笔拾起,转身走向另一块空黑板。

“既然是切磋,那我也献丑一首。”

他执笔而立,略作思索,便在黑板上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