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重生60:从捡漏工业废墟开始致富 >  第242章 硬给安的名分

刘彩云刚想喊住小铃铛,却被赵瑞刚拽了拽袖子:“随她去吧!”

他看着四周热闹的场景,又想起村里过去几年忍饥挨饿的日子。

树皮、野草,甚至观音土都进过肚子,不少人走路都打晃。

此刻眼前的伙饭虽算不上丰盛,但每个人都能吃上带肉汤的菜,已是难得的幸福。

赵瑞刚经历了后世的繁华,再次看到眼前的困苦,他心中顿感五味杂陈:

“彩云,你信不信,终有一天,我们所有人都能顿顿吃饱,顿顿吃好,绝不用再为吃饭发愁!”

刘彩云轻轻握住他的大手,莞尔一笑:“我信。”

穆心兰坐在不远处,捧着搪瓷碗坐在树桩上,听着邻座几个妇女的絮叨。

“别的大队还在吃野菜呢,咱们竟能啃上带油花的肉块了。”

一个扎蓝头巾的嫂子脸上满是得意,“咱瓦窑大队怕是方圆十里最红火的地方了!瞧瞧,连洋人的罐头都吃上了!”

这话让穆心兰心头一动。

她望着场院里嬉笑的孩童,围坐说笑的社员。

夕阳映的每个人脸上都泛着油润的光。

与以前看到别村面黄肌瘦的景象判若云泥。

正思忖间,刘永才的大嗓门突然从身后传来:“小穆同志犯啥愁呢?”

穆心兰微微低头:“我是看,瓦窑大队现在发展得是真好,大家的日子很有盼头。”

队长端着铝饭盒在她身边坐下,环顾四下热闹的景象:“是啊,多亏了瑞刚!不仅盘活了车间,捣了土匪老巢,今儿来弄回来一头野猪。”

刘永才说着,眼角都笑出了皱纹,“有这样一个人起带头作用,我们瓦窑大队就是要活出个精神气儿来!”

热热闹闹的伙饭结束后,时间已经到了晚上八点多。

大部分社员们打着饱嗝陆续散去了,打谷场上只安排了一些收拾残局的人。

刘永才用烟袋锅敲了敲石碾子,冲正要帮彩云收拾碗筷的赵瑞刚扬了扬下巴:“瑞刚,你来一下。”

赵瑞刚跟着来刘永才来到大队部的会议室,就见几个副队长和分队长都在。

明显是要开大队干部会议。

桌上的蜡烛跳跃着,一群人围在桌子旁坐下。

刘永才看了看众人,开口道:“人都齐了。那我就长话短说。瑞刚对村里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召集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看看给瑞刚安排个什么职位合适。总不能让实干的人光出力气没名分。”

赵瑞刚立即反对道:“队长,我不需要名分。”

“咋不需要!”刘永才态度坚决,“大队里的摊子越铺越大,以后跟公社、县里打交道,没个正式名头咋行?别村的干部都是队长主任的,咱总不能让人指着脊梁骨说瓦窑大队没规矩。”

副队长张根旺搓了搓粗糙的大手:“可队里的职位都满了,农业副队长,副业副队长,车间主任,民兵队长……”

生产三队的分队长王树人也挠着头:“总不能新设个‘剿匪队长’‘车间队长’吧?”

车间主任刘德昌深深吸了口旱烟,道:“要不,咱这个车间主任给瑞刚吧!”

一队的分队长反对道:“他也不只在车间有贡献,还有学校和知青那一摊子事儿呢。”

几个人围着煤油灯七嘴八舌,烟袋锅的火星在昏暗中明明灭灭,却始终没找到个合适的职位。

赵瑞刚几次插嘴提出不想担任,都被众人自动忽略了。

他心里有点好笑:明明讨论的是自己的事儿,此刻自己却像个局外人。

突然,刘永才一拍大腿:“干脆就叫‘副队长’,先不挂具体差事,算是个预备岗。”

其他人互相看了看,最后都点头表示同意。

似乎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安排了。

刘永才看向赵瑞刚,语气不容置疑:“这事儿我回头就跟县大队报备。你是大队的一份子,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更是给咱瓦窑大队聚心气!”

赵瑞刚看着刘永才不容置疑的眼神,只好点了点头,答应下来。

回到家时,炕头的蜡烛烛芯爆出个火花。

晃动的烛光下,映着小铃铛四仰八叉的睡姿。

嘴角还沾着一点没擦干净的油渍,玩儿疯了的羊角辫散成了乱草。

小肚子随着均匀的呼吸轻轻起伏着。

赵瑞刚进屋时候动作轻得像个猫儿,生怕吵醒了宝贝闺女。

正在灯下纳鞋底的刘彩云抬起头来:“不用那么小心,她今儿睡得跟小猪似的,怕是打雷都醒不了。”

赵瑞刚笑笑:“看来是吃饱了玩儿疯了。”

刘彩云点点头:“今天村里娃娃们都高兴,铃铛跟着跑了半天,回来趴我肩膀上就睡着了。给她洗脸擦脚都没醒呢。”

说着,她用手轻轻理了理女儿黏在额头上的发丝,又抬头问道:“队长找你又有啥事儿?”

赵瑞刚将任命副队长的事儿说了出来。

“看你进门就耷拉着脑袋,还以为有什么事儿呢。怎么当上副队长还不高兴?”刘彩云嗤笑道。

“大伯硬给安的名分。”赵瑞刚坐在炕边,伸手摸着女儿的小脚丫。

刘彩云把针在头发上蹭了蹭,边纳鞋底边道:“也合情合理。毕竟你给大队出了不少力。大伯是想用副队长的工分和口粮补助回馈你。”

赵瑞刚叹了口气:“咱们家不缺那点补助。我一直想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你和铃铛身上,这个副队长的职务一旦挂上,陪你们的时间恐怕就要减少了。”

刘彩云放下手里的鞋底,挪到他身边坐下,宽慰道:

“你看咱这土坯房,是当初大江叔带着大伙上的梁。缸里的玉米糁,是队里按工分分的口粮。没这‘大家’托底,咱这‘小家’的烟囱往哪儿冒烟呢。”

她握住丈夫的大手,细语温声:“都说小家是炕头的灯,大家是村外的路。守大家和守小家道理是一样的,都得有人照着、修着,才走得踏实。”

刘彩云的话像颗石子投进心湖,赵瑞刚忍不住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