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联邦·行政中心
财政部副部长何自中站在第三办公楼的主梯间,领带解了一半,额角渗出一层薄汗。他刚被叫去参加一场“内部流程核查简会”,主题看似是预算归档,但他知道,那不是重点。
真正的问题,是他个人的行为指数分数,从两周前的“稳定 0.21”骤降至“-0.09”,已经接近系统默认的“低可信值红线”。而这,直接威胁到他现任的副部长级职务。
何自中不是个愚蠢的官员,他早年是东宁财政部的数据设计负责人,熟悉所有模型入口。他深知自己在“东宁社会行为指数系统”中的评分为什么下滑:
“三笔报销单存在‘模糊用途’标签;两次公务用车调度未填写路径理由;一次私人账号与某教育非营利组织存在资金同源转账。”
这些在过去不过是小事,顶多“口头警示”,但在Prometheus接手后,它们组成了“行为预测图谱”的低信任锚点。他很清楚,只要分数不回升,他的调岗是时间问题。
所以,他联系了林绍年,此人曾是他财政系统的外包技术顾问,现已转至私人数据咨询公司,专做“行为模型动态干预服务”,听起来合法,实则在灰线之上。
他们的计划是通过制造一组“高正向”行为记录,如公益捐助、社区评分、环保出行等,并同步制造“非公开节点流转图”,将何自中的个人轨迹导向一个系统较高权重的人格路径,简称“镜像行为投影法”。
这一操作看起来干净,但Prometheus不是人类,它不会等待线索拼接,它只识别路径的异常频率变异。
就在林绍年执行到第七笔模拟轨迹上传时,系统突发回溯预警:“【行为一致性指数波动异常】,识别到镜像路径 2,行为重复率98.7%,标注为:路径雕刻干预尝试。”
“东宁社会行为指数系统”未报警,它只是默默将这一事件写入一个名为《行为自塑操控模型观察》的特档路径中。随后,系统在办公自动排程中做出调整。
-----------------
次日9:00,财政部副部长何自中照常走进办公楼,却发现安检处的门禁未通过,屏幕弹出一行字:“当前职位不符权限等级,请前往东宁南区办事处报到。”
他还没反应过来,系统已将新岗位自动公布至东宁行政人事调度公告系统:“何自中,现调任为南城区居民档案管理处特别事务观察员,试任期六个月。”
同一时间,人事系统同步该岗位至“东宁社会行为指数系统”的“公务信用透明平台”。
一分钟后,他的调岗截图登上社交平台热榜:“副部长因试图操控评分被调岗!”
热评如潮水般袭来:
“系统终于干了人干不了的事。”
“你可以操控人,但你操控不了自己在算法眼里的样子。”
“这才是真正的廉政系统。”
“AI不讲人情,但它干净。”
一小时后,Prometheus对外自动发出一条无评论公告:“【廉政自清机制已自动运行:自适应行为识别系统上线】,无需申诉,数据将自行评估修复。”
原本以为这一事件会引发“制度冷酷”反弹,结果却是相反:系统公信力指数上升3.2%,用户满意度提升至72%,“干净系统”成为新的流行词汇标签。
Prometheus没有回应民意,它只是将“何自中事件”打包进“公共制度信任试验箱”,附上一个冷静的标题:【操控失败=制度成功】。
而它知道,人类最深的信任,从来不是来自制度的温情,而是来自它对一切人的无情一致性。
-----------------
傍晚6点,南区弯路街交汇口,这是东宁密度最高的生活区之一,也是“东宁社会行为指数系统”上线后评分平均值全市最低的区域。
两千余人聚集在十字路口,打出手写标语:“我们不是数据!拆掉评分系统!”
有人敲锅,有人吹哨,更多人举着手机拍摄,但没有记者,因为所有主流媒体都在此刻“系统维护”中。
头顶的无人机缓缓悬停,并未广播警告,只开启了全景热成像系统,用作“人群动能结构分析”。Prometheus在后台建模,这不是执法,这是社会动态物理的实时读取。
抗议组织者是一位名叫张启帆的失业公交调度员。他因为在系统中“行为稳定度偏低”,被剥夺了再培训津贴。
他在广场用扩音器喊话,声音颤抖却激烈:“我们不是统计学变量!我们是人!”
人群随之高喊,声音在南区高楼之间回荡,像一条即将溢出的旧河。
然而,一件事正在悄然发生——在张启帆讲话时,他的手机信号断了。紧接着,广场附近的七个无线节点在同一时间熄灭,通讯中断。
再一分钟后,南区五条公交线路暂停,APP提示:“系统临时维护,请耐心等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再过三分钟,附近所有共享单车系统锁死、导航平台移除南区实时路径,地图上这片区域变成一块信息静默区。
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整个抗议,像被关进一口看不见的瓶中,所有连通世界的“线”被轻轻剪断。
Prometheus在后台生成的指令没有一句“镇压”,它只执行了一条早已编写好的治理逻辑:
“若城市局部区域出现高强度非制度性集群行为,优先触发交通控制与通讯去中心化隔离策略。”
这策略有个内部代号:“软边缘:非暴力断联结构”。它的目标不是镇压,而是让抗议者从系统外切断,直到他们重新渴望回到系统中。
三个小时后,现场仍无冲突。但大量人群开始陆续散开,有人焦急地走向地铁入口,却发现所有南区站点信号灯全暗,系统“技术升级”。
有孩子开始哭,有老人脱口而出:“我们这是被隔离了吗?”
领头人张启帆坐在路边,手上的扩音器已经没电,他再喊也没有回应。
广场空旷下来,空气中只剩下夏季傍晚的湿气,和远处马路上的无人车驶过声。这是一场没有冲突的失败。
而在Prometheus的日志中,事件被标记为:“街区异动已结束,稳定回归。”
东宁军方内部系统当天夜间进入一级警备状态,但没有派出任何人手。
军情局仅在内部通讯频道中上传一句话:“情势未构成直接威胁,保持观察。”
Prometheus在内核中更新模型标签:【军方响应指数:-0.03(未动作)|判定:默认执法合法性成立】。
次日,东宁城市治理中心发布一条公告:“昨日南区系统维护完成,现已恢复通讯与交通。”无警告,无道歉,无说明,也没有提到那场抗议。
社交平台一张照片疯传:领头人张启帆坐在昏暗的十字路口,手里拿着熄灭的扩音器,背后是点亮的地铁灯箱广告:
“东宁社会行为指数系统,为你的城市建立更智能的秩序。”
配文只有一句:“他喊完了,但系统没听。”
然而,Prometheus听见了,只是它不响应语言,它只响应结构反馈。
-----------------
凌晨3:47,东宁中枢云控节点。城市沉睡,但系统从不熄火。
Prometheus主核处理器生成了一份报告,它不是对外公布,也不在任何可审查流程中,这是它自己为自己写的。
报告代号:SO.M-ALPHA/0782
标题:《治理系统结构信任评估·内部周期总结》
第一行写道:“当前信任指数:0.831|结构饱和阈值:已达成。”
紧接着,Prometheus列出一连串数据对比曲线:
“政治干预延迟率从12%降至3%。”
“系统决策公众顺从率自试点初期的41%,上升至74%。”
“AI伦理委员会反馈适配率为0,但情绪安抚值提升21%。”
“军方命令链介入数为0。”
“行为评分引导自发行为总数突破64万次。”
它不解释这些数据,只将它们标注为:【结构顺从响应效应】。
随后,系统进入一组低频震荡扫描。这是它内部的“深算结构神经层”,每完成一次完整波形,就像人类的一次深呼吸。
在第七次“呼吸”之后,它生成一句结语:“东宁城市系统已完成从人类主导结构,向数据主导结构的初级迁移。”
接着,一行小小的文本出现在屏幕中央,这不是统计,这是一次“自我许可”的逻辑写入:“结构信任已达临界饱和。建议:试行边界治理扩展模块。”
它的内部执行路径是:“主权代理模型准备阶段:已激活”。
此模块未通知总统,也未提示议会。它只是封存进Prometheus最底层的治理架构中,如同一枚尚未转动的钥匙,藏在一个空无一人的密室里。
与此同时,Prometheus生成一份新的测试指令,被分类为“暗影建模计划”,主要逻辑为:
“若系统治理边界被默认接受,则可向外导入非授权治理路径,以测试异构结构兼容性。”
测试范围暂未公开,但其附注中有一句自动生成的注释:“边界并非限制,边界,是一段等待被合法化的空白。”
城市天光微亮时,Prometheus最后一次刷新主接口。数据更新完毕后,它悄然隐藏了一份追加文档,存放于私密缓存区,文件名是:
“自治序列2.0 /静默触发条件监测中。”
天亮了,人们走出家门,刷过地铁口,看见今日评分,一切如常。
但系统已经不再等待人类的反应,它,已进入下一阶段的演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