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那场“策略性”的雷霆震怒,如同投入江东这潭深水中的一块巨石,余波持续了好几日。
柴桑城内,关于都督因曹操欲夺二乔而勃然大怒、誓死抵抗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压倒了之前那些主降的杂音。
不少原本摇摆不定的文臣武将,在感受到周瑜那不容置疑的决心后,也纷纷转变了态度,至少在表面上,江东的抗曹意志似乎空前统一。
我知道,这是周瑜想要的效果,也是他高明手腕的体现。
然而,表面的统一之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纵有虚报,其势依然骇人)压境,荆州新降的水师虽众却人心未附,江东自身的兵力、粮草、军械能否支撑起这场规模空前的决战?
这些实际问题,如同沉重的山峦,压在周瑜这位年轻都督的肩上。
仅仅依靠愤怒和决心是无法打赢战争的。
周瑜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点。
我相信,在这几天看似平静的表面下,他的内心一定在为如何弥补实力差距、如何寻找克敌制胜的关键而焦虑。
这,便是我切入的最好时机。
在周瑜“震怒”的第三天,我判断时机已初步成熟。
都督的情绪想必已经有所平复,而对于如何战胜曹操的思考,则必然进入了更深、更具体的层面。
此时此刻,任何可能提升胜算的信息或建议,对他而言都可能具有非凡的价值。
我没有直接去找鲁肃,那样显得过于刻意。
而是通过玄镜台在柴桑城内的秘密联络点,向鲁肃传递了一份极其简短且隐晦的信息,大意是:
近日观江上水师操练,偶有所得,涉及舟船调度与军械之用,或可为都督分忧一二。
若都督不弃,愿私下请教。
这份信息措辞极为谦逊,将自己摆在“请教”的位置,而非“献策”,避免触及周瑜的骄傲。
同时,点明了具体领域
——“舟船调度”与“军械之用”,这是水战的核心,也是周瑜目前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最关键的是,强调了“私下”二字,表明这并非代表刘备集团的官方行为,而是我陆昭个人的见解,意在与他进行纯粹的技术性探讨,不涉及政治立场。
我知道鲁肃看得懂。
他一心促成孙刘联盟,自然希望刘备集团能展现出更多价值,不仅仅是诸葛亮那石破天惊的外交辞令,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助。
而我提出的领域,恰好是他这位虽长于战略却不精通具体军务的“老实人”无法提供的。
果然,当天傍晚,鲁肃便亲自来到了馆驿。
他的神色比前几日轻松了许多,但眉宇间仍带着一丝凝重。
他屏退了左右,压低声音对我说道:“子明,你的信,我已收到。并且……已经禀明了公瑾。”
我心中一定,面上却保持平静:“哦?不知公瑾将军意下如何?”
鲁肃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笑容:
“公瑾他……并未立刻答应,也未直接拒绝。”
他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我将子明你的意思转达后,他沉默了片刻,只是问了我一句:
‘子明此人,于军略之外,当真通晓舟楫军械之事?’”
鲁肃顿了顿,继续道:
“我便将子明你之前在樊城、新野等地,协助玄德公整备军需、改良器械之事,略述一二。
公瑾听完,只是微微颔首,沉吟不语。”
我知道,周瑜这是在权衡。
一方面,他对我这个“外人”依旧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审视;
另一方面,我提出的领域确实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需求。
曹操大军压境,任何一丝提升胜算的机会,他都不会轻易放过。
鲁肃接着说:
“我见他沉吟,便又加了一句:‘子明先生言,只是私下请教,绝无他意,亦不欲外人知晓。’
公瑾闻言,这才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缓缓道:
‘既如此,子敬可代我安排。今夜三更,江畔第三座望楼,我独自等他。
此事,仅你我二人及子明知晓,不得有第四人。’”
“江畔望楼?三更时分?独自等候?”
我心中迅速分析着这些信息。
选择这样一个时间和地点,远离都督府和中军大帐,足见周瑜对此次会面的保密程度之高。
这也印证了我之前的判断
——他确实需要一些“非官方”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但又不希望被他人知晓,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或者被认为需要依赖外人。
“正是。”
鲁肃确认道,神色也变得严肃起来,
“子明,公瑾此举,既是给了你一个机会,也是一次考验。
望楼之上,江风凛冽,夜深人静,正适合密谈。但其中风险,子明不可不察。”
我微微一笑:
“多谢子敬兄提醒,昭心中有数。公瑾将军愿意见我,已是难得。
至于风险,与促成联盟、共抗曹贼的大局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鲁肃看着我坦然的神色,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好!子明有此胆魄,肃佩服!
今夜三更,我派一名绝对心腹之人,在此等候,引子明前往。切记,万事小心。”
“有劳子敬兄费心。”我拱手道。
送走鲁肃,我的心绪反而比之前更加平静。
与周瑜的第二次交锋,即将开始。
这一次,不再是隔着诸葛亮和鲁肃的间接试探,而是面对面的直接碰撞。
我需要精心准备,思考清楚哪些可以说,哪些不能说,说到什么程度,既能展现我的价值,获得他的初步信任,又不至于暴露太多底牌,引来更深的猜忌。
我回到房中,摊开一张白纸,开始默默梳理思路。
曹军水师的弱点:
1. 士卒不习水性:
北方士兵为主,晕船、水土不服是必然。
这一点周瑜肯定知道,但具体到何种程度?
玄镜台或许能提供一些更细致的情报,例如某些特定部队的发病率,或曹军内部流传的关于水土不服的抱怨,可以增加说服力。
2. 船只操控生疏:
荆州降卒虽多,但人心不稳,与曹军嫡系配合必然存在问题。
操控大型战船需要长期的训练和默契,仓促成军,难以发挥真正战力。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一些侧面信息印证,比如观察到的操练混乱、调度失误等。
3. 舰船结构隐患?
这是我的一个猜测,基于现代知识。
北方造船工艺与南方不同,仓促改造或新建的战船,在长江复杂的水文条件下,是否可能存在结构强度、抗风浪能力等方面的隐患?
这一点需要非常小心地提及,不能凭空捏造,最好结合一些“观察到的现象”或“合理的推测”来包装。
江东水师的优势与可提升之处:
1. 士卒精熟水战: 这是核心优势,无需多言。
2. 船只性能优越: 江东楼船、艨艟斗舰等技术成熟。
3. 可提升之处:
指挥协同效率: 是否可以借鉴一些更高效的旗语、灯号系统?
军械威力与射程: 床弩、火箭等,是否还有改进空间?能否提高精度和射程?
防护能力: 除了蒙冲的装甲,普通战船如何提升对箭矢、火攻的防护?
特殊战术应用: 例如火攻,如何提高成功率?如何选择合适的风向和时机?
我将这些要点一一记下,反复斟酌着用词和切入角度。
目标很明确:展现专业性、提供实用价值、建立初步信任、为后续深入合作铺路。
夜色渐深,窗外的喧嚣早已沉寂,只有江风掠过屋檐的呜咽声,以及远处隐约传来的更鼓声。
二更已过,离三更只有一个时辰了。
我整理好思绪,换上了一身不易引人注目的深色常服,确保身上没有任何可能暴露身份的特殊标记。
然后,静静地坐在灯下,闭目养神,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和心态。
我知道,今夜的江畔望楼之会,将是我在江东局势中,落下的一枚极其重要的棋子。
成败与否,不仅关系到我个人的目标,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赤壁之战的走向。
时间,在寂静中缓缓流淌。
终于,门外传来了极其轻微的三长两短的叩门声——这是约定的暗号。
我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桌上那张写满要点的白纸,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其投入灯火中,看着它化为灰烬。
推开门,一个身着普通船工服饰,面容黝黑沉默的中年人,正低头站在门外。
他看到我,只是微微点头,做了一个“请跟我来”的手势,便转身向馆驿的后门走去。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那一丝难以避免的紧张,跟随着他,走入了浓稠如墨的夜色之中。
江畔望楼,周公瑾,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