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各种小说贩卖 >  第323章 (后续8)伸过来的橄榄枝

"需要精密工具,"刘强皱眉,"但我们的工具都在赛区内,不能混用。"

张浩突然眼睛一亮:"等等!李阳那边有微调工具!汽修用的!我去找他!"

没等回应,他就消失在人群中,周明看了看时钟,比赛已经过去四十分钟,他还没开始正式加工。

周围的选手大多完成了粗加工阶段,机床声此起彼伏。

五分钟后,张浩带着李阳的微型扭力扳手回来了,这种精密工具通常用于发动机螺丝调整,正好适合千分尺的修复。

"李阳说用0.5牛米的力,"张浩气喘吁吁地转述,"先紧内侧螺丝,再调微分筒。"

刘强接过工具,隔着围栏开始操作。

他的动作精准得像在拆弹,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周明注意到他的手稳得可怕,没有丝毫颤抖。

"试试。"三分钟后,刘强递回千分尺。

周明测量了一个标准块,读数恢复正常。

他长舒一口气,但刘强摇摇头:"这只是临时修复,精度可能不稳定,每五次测量后要重新校准。"

"够用了,"周明点头,"谢谢。"

"别废话,快去。"刘强转身离开,"我去告诉李阳这事。"

回到工位,周明像上了发条一样开始工作,机床的轰鸣声中,他强迫自己忘记刚才的插曲,全神贯注于手中的材料。

金属切削的声音像某种奇特的音乐,铁屑卷曲着落下,像小小的弹簧。

每完成一个步骤,他就用千分尺仔细测量,然后按照刘强的建议重新校准 ,进度落后带来的紧迫感反而让他更加专注,每个动作都精简到极致。

"最后三十分钟。"广播里传来提醒。

周明进入最后的精加工阶段。

汗水流进眼睛,刺痛让他不断眨眼,就在他准备最后一次测量时,观众席上一阵骚动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个穿着某五金店制服的年轻人正被保安带离现场,嘴里还嚷嚷着:"我只是来看比赛的!"

周明认出了他,五金店老板的徒弟,那天他买轴承时也在场,一切突然明朗起来。

周明握紧千分尺,金属的冰凉触感让他冷静下来,他不再看向骚动处,专注于最后几道工序。

"时间到!所有选手停止操作!"

周明放下工具,双手微微发抖,他的作品,一个复合传动部件,安静地躺在工作台上,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

裁判组开始逐个工位检查。

当轮到周明时,三位裁判围着他的作品低声讨论,最年长的那位拿起千分尺,亲自测量了几个关键尺寸。

"精度0.008毫米,"他宣布,声音里带着惊讶,"超过比赛要求的0.01。"

周明腿一软,差点坐在地上,身后传来张浩的欢呼声,这家伙不知何时溜到了围观区。

评分环节结束后,周明疲惫地走出赛区,李阳和刘强已经在等候区,两人看起来也刚结束比赛。

"怎么样?"周明问。

"故障排除了,"李阳说,眼睛却瞟向远处,"但时间不够完美调试。"

周明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男人正朝出口走去,背影僵硬。

"你爸来了?"

李阳点点头,表情复杂:"他看了全程,没说话就走了。"

刘强突然开口:"工具的事有结果了,那人是五金店老板的侄子,被监控拍到了在工具区动手脚。"

"为什么?"周明不解。

"有些人不喜欢看到职高生比他们强。"刘强的语气平静得像在陈述天气。

颁奖仪式上,周明获得了机电一体化项目的二等奖,当他的名字被念出时,张浩的欢呼声盖过了所有人的掌声。

李阳和刘强获得了汽修项目的三等奖,虽然成绩不算顶尖,但李阳站在领奖台上时,目光一直在搜寻观众席的某个位置。

回校的车上,夕阳透过车窗在周明脸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他小心地捧着奖状,生怕折了边角。

赵铁柱坐在前排,一次也没有回头,但周明看到他的后颈微微发红,这大概是赵老师版本的"骄傲"。

"我爸发短信了,"李阳突然说,声音很轻,"问我要不要去他公司的车队实习。"

张浩吹了声口哨:"牛逼啊!你咋说?"

"我说..."李阳推了推眼镜,"等我拿到职业资格证再说。"

刘强难得地笑了,周明看着窗外飞逝的景色,想起母亲看到奖状时的表情,胸口涌起一股暖流。

五金店老板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但已经不再让他感到刺痛。

"技术不会骗人,"赵铁柱曾这样说过:

“金属的精度、电路的连通、发动机的轰鸣,它们不在乎你来自哪里,只在乎你付出了多少努力。”

校车驶过实训楼,玻璃窗反射着最后的阳光,像一块巨大的奖牌。

周明想,明天开始,他要学习更复杂的加工技术,这个念头让他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技能大赛结束后的第三天,刘强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他站在门前,校服领子熨得一丝不苟,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裤缝。

门内隐约传来交谈声,其中一个声音陌生而洪亮,敲门的手指在半空停顿了三秒,才轻轻落下。

"进来。"是林老师的声音。

办公室里,校长和林老师坐在一侧,对面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穿着深蓝色工装,胸口别着"恒力机械"的工牌。

他转头看向刘强时,眼角的皱纹像辐射状的齿轮。

"这就是刘强同学。"林老师介绍道,声音里有一丝罕见的兴奋。

陌生男人站起来,身高比刘强还矮半个头,但气场像台重型机床般沉稳:"杨志国,恒力机械技术部。"

他伸出手,掌心粗糙得像砂纸,"看了你的电路设计,很有想法。"

刘强僵硬地握了握手,不确定自己是否该微笑。

校长的办公桌上摊开着比赛作品集,其中一页正是他和李阳的汽修电路改造方案。

"杨工是大赛评委之一,"校长解释,"他对你的作品很感兴趣。"

杨志国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文件夹:"我们公司有个'青苗计划',每年选拔少数职校生提前实习。"

他翻开文件夹,里面是一份实习协议,"包吃住,月薪两千四,毕业后通过考核直接转正。"

刘强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这个数字比他父亲现在的收入还高,但文件夹下方的一行小字刺痛了他的眼睛:"要求全日制在读学生"。

"我...现在要照顾家里。"刘强声音干涩,"父亲腿伤未愈,修理铺需要人。"

杨志国皱起眉头:"林老师说你是年级第一?这样的苗子不该荒废在修理铺。"

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一片黄叶贴在玻璃上,像块褪色的补丁。

刘强想起父亲病床上说的话:"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得走出去。"

"能给我...几天考虑吗?"刘强最终问道。

杨志国点点头,留下一张名片:"周五前给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