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五人会议,潇湘重构经济战略》
六月初的潇湘省府,湿润的风裹着新雨的气息掠过红砖青瓦,空气中充盈着改革的前奏。李一凡刚主持完一次全省干部培训动员会,便马不停蹄赶往省政府五号会议厅——那里,将举行一次不公开记录、不对外通报的关键会议。
这场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潇湘省未来五年的经济转型主线,是否要在“科技-制造”轴心之外,再新增“数字-金融”双轮驱动?
会议只有五人,除了李一凡本人,还有:
? 林浩民,潇湘省副省长,曾主导全省制造业优化与环保整治,是李一凡默认的“实干派”;
? 张廷山,省发改委主任,前段时间主笔《中部产业带崛起蓝图》,思维开阔、语锋犀利;
? 周德兴,省财政厅厅长,擅长做加减法,是“守成派”的代表;
? 陈明远,省委外事办主任,兼任省改革办副主任,政治智囊出身,李一凡极度信任。
会议未按常规程序通报,而是李一凡亲自点将、定题、闭门研讨——他清楚,真正的经济战略重构,不是在台上喊口号,而是在这种“五人会议”中定下基调。
会议伊始,李一凡开门见山:
“我担任星城市市委书记那几年,靠的是高科技、高效率、高制度,打造了财政一体化和数据驱动模型。今天潇湘站在一个新的临界点,问题不是我们缺什么,而是我们敢不敢主动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四人:“我提议,将‘数字经济 区域金融’纳入省级战略主线,与科技制造并驾齐驱,组成‘双引擎’发展模型。”
话音未落,张廷山第一个点头:“省长说得对,现在的潇湘产业链很长,但价值链不高。比如中微和长鑫虽然是战略项目,可它们拉动的是有限群体,整个省的基座还是传统制造。如果没有数字金融,我们永远是产业附庸。”
林浩民皱眉:“我赞成数字经济,但是金融这块风险很大,潇湘没有北上广深那种金融底子,更没有长三角那种金融中后台。贸然上马,容易踩空。”
周德兴慢条斯理地说:“财政能不能跟得上才是关键。目前省财政正在收缩,新增的产业基金已经到了极限额度。你说要搞数字金融,底层架构、信用体系、风控链路,这些都要花钱。花谁的钱?如何评估回报?”
李一凡微微一笑:“所以我没说‘搞互联网金融’。我要的,是从产业支付场景切入,先从政府平台财政支付体系、农业与农村电商交易系统、乃至跨境小商品清结算系统这三大场景下手,用我们自己的‘省级结算平台’做底座。”
“我们不搞金融炒作,而是搞金融基础设施。”
陈明远此刻缓缓开口,声音不大,但字字掷地有声:“省长的思路,是将‘支付基础设施 政务结算 数字信用’嵌入全省的行政网络中,不是对标华尔街,而是对标新加坡的城市级金融底座。这种‘嵌入式金融’,反而最适合潇湘这种财力有限但产业丰富的省份。”
张廷山眼前一亮:“陈主任的话,我完全认同。再加上凡星那边有自己的区块链实验室和风控模型,也有能力提供前端数据沙箱。如果他们能作为民间协作平台参与试点,省里就能减少大量开发成本。”
林浩民忍不住问:“凡星参与,是否会被质疑‘政商不清’?”
李一凡抬头,语气坚决:“我们不要回避凡星的问题,而是要在机制上先堵住漏洞。我提议——建立‘省政务数据治理公司’,政府持股51%,由财政厅、工信厅、省委宣传部、以及凡星联合设立,凡星仅作为技术服务方,不参与运营和决策。”
“你们放心,李一凡永远不会拿潇湘的资源去换一家民企的繁荣。”
沉默片刻后,五人会议达成一致。
次日,省委办公厅下发内部密件:《关于设立“潇湘省政务数据治理公司”的初步建议案》,配套由发改委草拟的《数字-金融融合试点方案》同步出炉。
该方案提出:
1. 在星城市、岳州、召阳三个地市率先建立“政务支付节点”;
2. 利用凡星区块链平台底层架构,搭建省级财政支付数据中枢;
3. 在农业合作社、政府采购、社保医保结算中引入“数字人民币 信用积分”机制;
4. 凡星提供数据可视化系统与风险预警引擎,由工信厅主导监管。
这被命名为:潇湘“政金融合试点工程”,计划于2021年3月正式上线运行,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完成对全省各级财政结算平台的标准化覆盖。
—
三天后,李一凡亲自主持潇湘省经济工作协调会,在会上首次提出:
“未来五年,潇湘要有两个心脏:一个跳动在芯片和设备制造上,另一个跳动在数字结算与信用驱动上。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中部唯一的‘双循环金融神经中枢’。”
台下官员们听得震惊——他们知道,李一凡要做的,不只是当一个省长,更是要把潇湘推向全国数字治理的新赛道。
当晚,四九城。
林建国坐在政务院副总办公室,翻看由大夏发改委主任姜承远亲自转交的潇湘报告。他将其轻轻合上,对身边秘书说:
“潇湘的李一凡,终于要开始下第二盘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