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  第769章 中部龙头浮现

2020年11月19日,潇湘星城市。

清晨六点,省政府办公楼顶楼会议室灯光已亮。

一份加密文件——《中部五省协同发展会议纪要(内部审阅版)》摆在李一凡桌前,落款处的盖章赫然是:“政务院区域协调发展司”。

在这份文件中,首次以“试点协同省”称呼潇湘,并明确写入:

“潇湘省具备牵头推动中部区域产业整合、财政共治、科技合作的能力,建议赋予其一批先行先试权限,包括但不限于专项债额度优先调拨、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及跨省平台建设财政兜底试点。”

李一凡望着窗外初升的太阳,脑中却已转向下一阶段。

他清楚,中部协作机制的成功,只是他跃入国家舞台的跳板之一。

真正的权力支点,是“政策-平台-资金”三位一体的主导力。

会议纪要落地当天,潇湘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召开。

赵建国稳坐主位,却几乎全程未插言,只在李一凡汇报完后,缓缓点头:“省委支持你的布局。你带队,省委书记只做兜底。”

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所有常委心知肚明。

赵建国此时已明确传递——潇湘由李一凡主推发展战略,省委不做干预。

李一凡立刻动作频频。

第一步,他以省政府名义,发文成立“潇湘中部协同发展办公室”,由发改委主任张廷山挂帅,外事办、财政厅、科技厅等15个厅局联合入驻,办公室设在星城东部新区数据大楼。

第二步,他拍板设立“中部协同发展引导基金”,一期规模300亿元,由潇湘省财政出资60%,其余通过政银合作、社会资本、央企协同配资。

这一步,是实打实“砸钱”买先行权。

第三步,则是筹建“潇湘中部产业协同研究院”,邀请国家发改委智库、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凡星智库四方共建,研究方向直指产业地图更新、财政共治模型、中部地区要素流动大数据分析等。

11月底,林建国在政务院会议上再度提及潇湘。

这一次,他话锋一转:

“中部的成功,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谁能跑出一条路让大家都能跟得上。潇湘如果能走在前列,中央在新一轮制度试点中,可以考虑给出更大权限,比如主导性数字平台的国家级授权。”

发改委主任姜承远当场回应:“我们已经会同工信部和央网信办,讨论由潇湘牵头建立‘中部产业链数据互通平台’,并纳入十四五国家级试点名单。”

这句话一出,很多人意识到:

潇湘正在突破地方的界限,正谋求一个“跨省统筹枢纽”角色。

与此同时,李一凡也没放松媒体舆论层面的塑造。

12月1日,《大夏财经》头版刊出深度报道:

《从星城到潇湘:一个中部省份的结构性逆袭》

文章由凡星传媒与中青报联合撰写,从2010年星城市GDP首次突破万亿,到2020年潇湘主导中部五省协同发展,描绘了李一凡十年布局的路径。

文末用一句话高度浓缩:

“这不是中部在追赶沿海,而是中部在建立规则。”

网络热度迅速飙升,人民日报公众号也罕见转发,评论区出现“中部龙头”、“体制内的星辰大海”等热词。

12月初,潇湘又投下新一颗“政策炸弹”:

“潇湘省将探索‘平台政府’试点,由政务服务数据平台直接调度一部分基层行政资源。”

这意味着部分审批、资金、工程项目,不再通过层级报批,而是由平台系统按设定规则自动分配。

张廷山激动地说:“这是把‘制度治理’拉进技术轨道,谁走在前面,谁就是新政治治理的范式。”

不过,在推行过程中也遇到阻力。

一些地市干部担心平台化会削弱地市权力,财政厅内部也有声音认为“将来预算控制难度加大”。

李一凡没有回避,直接召开闭门干部会议,发言近四十分钟,毫无保留地表态:

“未来的省级治理,不是靠拍板,是靠规则。”

“谁抱着锅盖不放,谁就会在系统治理里被‘边缘’。”

他的态度坚定、语气毫不含糊。

赵建国在一旁听完,也笑着说:“一凡同志这是要让潇湘跑上数据化轨道啊。”

12月18日,李一凡赴京,参与政务院中部发展专题汇报会。

这是他作为省长第一次正式在国家最高经济会议上发声。

他一开口,就丢下一组数字:

? 潇湘前三季度GDP增速全国第六;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

? 对外投资增速连续三个季度全国第一;

? 医疗文教投入连年递增,群众满意度创新高。

随后他坦言:“潇湘不是最强的省份,但我们是最敢试的地方。”

会议结束后,林建国私下拍了拍他肩膀:“你在这个层级说话,已经很老练了。再沉一沉,不急。”

回程飞机上,李一凡重新打开平板,浏览政务院电子简报。首页的红字标题赫然写着:

“关于推动中部五省区域协调发展试点扩展的建议批复”

下方备注两行字:

“潇湘省为牵头实施单位”

“本批复即日起生效,有效期五年”

他知道,这一纸红头文件,标志着:

潇湘不再只是一个中部省份,而是成为中部的中枢。

更重要的是,这个中枢,是由他一手搭建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