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初,潇湘省政府八楼会议厅,灯火通明。
李一凡站在会议室中央的讲台上,手中拿着一份厚厚的红头文件。投影仪上的标题简洁有力:
《潇湘省科技创新跃升三年行动计划》
这是他主政潇湘以来,首次以省政府名义推出的重大科技战略。
文件封面下方,赫然列着几个关键词——“中微科技”、“长鑫存储”、“凡星实验室”、“潇南新区”、“潇湘芯谷”。
“同志们,这是潇湘未来五年能不能进入全国前列的关键。”李一凡环顾现场,目光沉稳,“我们在教育、医疗、文化领域已起步破局,但要真正立于全国之巅,必须靠科技。而科技的第一战场,就是芯片与智能制造。”
厅中鸦雀无声。
坐在台下的,是潇湘省发改委主任张廷山,省委组织部部长许宏志,省工信厅副厅长钱雪峰,省财政厅厅长周德兴,以及来自星城市的几位产业核心负责人与科研平台代表。
李一凡手中红头文件翻开第一页,直指核心:“我们将在三年内实现四大目标——”
1. 打造“潇湘芯谷”,以星城-潇南-岳阳为轴线,形成大夏中部第一条“半导体 智能制造”产业走廊;
2. 实现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超过目前的2.1%,与深圳看齐;
3. 构建全省统一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将凡星实验室、中微潇湘研发基地、潇南材料研究所三大平台纳入“省战略研发设施”体系;
4. 支持三家企业冲刺科创板IPO,孵化15家瞪羚企业,在全国形成“潇湘速度”。
“这些不是口号,是政绩。”他顿了顿,语气坚定,“我不允许任何一个厅局推诿扯皮,也不允许任何一分钱落空走偏。张廷山,专项基金今年就要到位。”
“是。”张廷山立即起身点头,“省发改委将在十日内完成专项批复,同时与省财政厅联合设立‘潇湘科技母基金’,首期150亿。”
“教育系统也要配套。”李一凡看向教育厅代表,“潇湘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必须根据我们的产业规划调课、设院、引师。”
“凡星实验室将在年底前完成一期主体建设。”李明杰这时站起,汇报,“我们已完成全球20余位核心工程师的引进谈判。项目聚焦AI芯片架构仿真系统,争取三年内量产第一代原型机。”
许宏志点头补充:“组织部将设立‘科创专项人才引进机制’,凡星实验室、中微、长鑫享有绿色人才通道。”
李一凡缓缓坐回椅中,抬眸看着众人,语气却更为沉静:
“你们要记住,我们做的是未来,不是眼前。潇湘有天然的基础,也有我过去十年的铺垫,如果现在我们不下狠手,三年后,仍旧会被东部碾压。”
他抬手按下桌上的红色电话键:“请陈松年副省长进来。”
片刻后,副省长陈松年步入会议室,神情肃然,手中捧着一份刚从京城带回来的文件。
“李省长,林建国副总理已批示:同意将潇湘纳入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省’序列,首批将拨付3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与顶尖实验室建设。”他顿了顿,“姜承远主任也将安排国家发改委专项巡视小组赴潇湘调研,推进产业链协调与政策打通。”
会场一阵轻微骚动。
这是最硬的政策背书,是来自政务院的直接信任。
李一凡点头:“我会亲自接待调研组,省政府成立对接小组,由我担任组长,张廷山为副组长。”
这一夜,潇湘的权力中枢与科技命脉真正融合。
—
与此同时,潇南新区产业园内,中微科技潇湘基地正式封顶。公司创始人尹志强亲自到场,接受了省科技厅和星城市政府联合颁发的“潇湘重点战略企业”铭牌。
“我在长江边干了二十年,没想过会在湘江边真正迎来突破。”尹志强在记者采访时感慨,“我们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五代刻蚀设备,今年底就能完成国产替代验证,明年进入量产。”
而在星城东郊,长鑫存储潇湘项目也悄然启动。以国家大基金为主导,联合潇湘财政平台出资设立“长鑫星储”,主要生产DRAM存储芯片,目标三年实现年产能1000万片,估值突破1500亿。
李一凡一一审阅这两份产业报告后,在批示上写下短短一行字:
“本省战略级资产,全力支持。”
—
9月10日,李一凡赴省政协,作闭门报告。
这是潇湘高层政治圈对“新政绩主义”最敏感的观察窗口。
他从《潇湘芯谷》讲到《群星文化计划》,从财政重构讲到数据治理,最后落点于四个字——“协同突破”。
“潇湘必须在2023年前,完成从高增长向高质量的跃迁。”他目光炯炯,“这是我李一凡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交给历史的答卷。”
—
夜幕降临,省府办公大楼顶层,李一凡独自坐在办公桌前,远眺岳麓山脉,思绪万千。
从2009年踏入星城市,到2020年坐上潇湘之巅,他用了一世加十年,终于完成一次质变。
他默然起身,走到窗边,喃喃一句:
“下一步,是全国。”
灯光从楼宇之间流淌而出,照亮他坚定的眼神——这不仅是省政改革的终点,更是奔赴中枢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