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四合院:开局四九,军工天才 >  第521章 大幅度提升

李明远点点头:\"不仅如此,'女娲'还能自动标注尺寸、生成工程图,甚至进行应力分析和流体模拟。\"

他敲击几下键盘,屏幕上的三维模型立即转换为标准工程图,各个视图整齐排列,关键尺寸自动标注,甚至包括材料规格和加工要求。这种转换在传统制图中至少需要几天时间,而现在,只是几次鼠标点击的事。

\"我的老天爷啊...\"老工程师双腿发软,若不是身旁人扶着,几乎要跪在地上,\"这简直是...神迹...\"

李明远继续他的演示:\"接下来,我演示'女娲'的最强大功能——数控加工路径生成。\"

他点击了几个按钮,屏幕上的模型周围出现了彩色的线条,代表刀具运动路径。一连串数字和代码在右侧窗口滚动。

\"这些是数控加工指令,可以直接传输给改造后的机床,实现自动化精密加工。\"李明远解释道,\"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可以将制造精度提高十倍以上,废品率降低到5%以下。\"

\"这...这意味着...\"一位制造部门的负责人声音发颤。

\"意味着鲲鹏、海鹰和核电站的所有精密零部件,都可以按设计精确制造,不再受限于人工经验。\"李明远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制造瓶颈将被彻底打破。\"

现场的气氛变得近乎狂热。人们交头接耳,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有几位年长的科学家甚至激动得落泪,他们太明白这种技术革命意味着什么。

\"李总工,\"空军副司令终于找回自己的声音,\"你是说,有了这套系统,我们可以大规模生产海鹰战机,而且品质有保证?\"

\"不仅如此,\"李明远微笑,\"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改进设计,测试更多可能性,将性能提升到一个全新水平。\"

他又做了一个简短的演示——在屏幕上,海鹰战机的完整三维模型逐渐成形,各个系统清晰可见,从机身骨架到发动机内部结构,无一不精确到毫米级。然后,他启动了一个模拟程序,屏幕上的战机开始做出各种飞行动作,同时显示出应力分布和气流模型。

\"这是飞行性能模拟,可以在实际制造前预测各种情况下的表现。\"李明远平静解释,仿佛这一切再正常不过,\"这样可以避免许多试飞风险,加速改进迭代。\"

一位年轻的飞行力学专家猛地站起来,脸上表情几近癫狂:\"这...这至少是二十年后的技术水平!我们连纸面计算都需要几个月,而这...这简直是...\"

话音未落,厂房内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呼和抽气声。几位军方首长面面相觑,眼中既有狂喜,又有深深的不解和一丝警惕——这种技术跃升实在太不寻常,几乎像是从天而降的奇迹。

厂房内的震惊与狂热还未平息,李明远已经走向下一个环节。他轻轻敲击键盘,\"女娲\"系统迅速生成了一系列加工代码。

\"理论很美好,但大家关心的是实际效果。\"李明远微笑着说,\"现在,我要展示如何将设计直接转化为制造。\"

他按下一个按钮,屏幕上显示\"数据传输中...\"。与此同时,厂房角落的幕布被工作人员拉开,露出一台与众不同的机床。那是一台经过彻底改造的精密铣床,外形与传统设备相似,但增加了许多电子元件和传感器。最引人注目的是控制台上一个小型显示屏和数字键盘,替代了传统的手轮和刻度盘。

\"这是我们改造的第一台数控机床,代号'伏羲'。\"李明远介绍道,\"它与'盘古'计算机和'女娲'系统相连,可以直接执行计算机生成的加工指令。\"

一位机械工程专家小心翼翼地走近,绕着机床检查:\"增加了伺服电机和位置传感器...有闭环反馈控制...但这样真的能工作吗?精度能保证?\"

李明远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走到一旁的材料架前,取出一块约30厘米见方的高强度合金毛坯:\"这是海鹰矢量喷口的核心部件,传统工艺需要五名高级技师合作,耗时三天,废品率超过60%。现在,请看'伏羲'如何完成这项工作。\"

在众人紧张的注视下,李明远将毛坯固定在机床工作台上,然后将一根粗壮的数据线从\"盘古\"计算机连接到\"伏羲\"的控制台。几秒钟后,控制台上的小屏幕显示\"程序接收完毕,共28,547条指令\"。

\"各位请后退安全距离,\"李明远提醒道,\"虽然'伏羲'有多重安全保护措施,但毕竟是首次公开演示。\"

众人立即后退,形成一个半圆形的观众区。李明远走到控制台前,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绿色的启动按钮。

机床发出低沉的嗡鸣声,工作台开始精确移动,主轴缓缓下降,切削刀头接触到金属表面。然后,奇迹出现了——机床完全自主运行,没有任何人工干预,刀头按照预设轨迹精确移动,金属屑如银色瀑布般飞溅,毛坯在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逐渐成形。

\"老天爷啊...\"一位老工程师喃喃自语,\"它自己在工作...完全自己在工作...\"

与传统加工不同,\"伏羲\"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比,没有丝毫犹豫或停顿。切削深度、进给速度、换刀动作,全部由程序精确控制。最令人震惊的是加工速度——传统工艺需要不断停下来测量和调整,而\"伏羲\"却连续不断地工作,效率至少提高了十倍。

厂房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场科技奇迹。许多人下意识地掐自己的手臂,确认不是在做梦。

四十分钟后,机床主轴停止旋转,工作台回到初始位置,控制屏幕显示\"程序执行完毕\"。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为操作,没有一次手动调整,全部由\"盘古\"计算机通过\"女娲\"系统生成的指令自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