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章二年正月,阳光明媚,宫中传出一道旨意,如春风拂面,温暖人心。这道旨意规定,诸王的嫡子全部封为郡王,这是李治按照宗室规矩所做的决定。

皇子们成家立业后,嫡子们到了合适的年龄,就应该拥有自己的封号。这不仅彰显了皇室的体面,也为宗室子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身份归宿。

旨意一下达,各王府的属官们立刻忙碌起来,他们精心筹备着谢恩的礼仪,以表达对皇帝的感激之情。而小郡王们的家人们更是喜出望外,纷纷进宫叩谢皇恩。

李治在宫殿中接见了几位年纪尚小的郡王,他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啊,从今往后,你们可要好好跟着先生读书,切莫辜负了郡王的身份啊。”

这些孩子们虽然年纪还小,但都十分懂事,他们恭敬地躬身应:“谨遵陛下教诲。”

转眼间到了二月,宫廷中又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便是官员加衔。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知左史事张文瓘,因其卓越的才能和功绩,被加官进爵,官阶得到提升。

张文瓘这段时间一直忙碌于平定高丽后的地方安置事务,他的工作表现非常出色,处理事情井井有条,没有出现任何差错。这次加衔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认可和肯定。

当张文瓘接到旨意后,他立刻进宫谢恩。李治见到他,面带微笑地说道:“你办事一向细心周到,这次加官进爵完全是你应得的。以后朝廷中的文书、史事等方面,还需要你多加留意,多多费心啊。”

张文瓘赶忙躬身施礼,恭敬地回答道:“陛下过奖了,臣定当加倍努力,不辜负陛下对臣的信任和器重。”

时间又到三月初。这一天,李治再次颁布诏令,任命东台侍郎郝处俊为同东西台三品。郝处俊在此之前曾在地方任职,因其廉洁奉公、能力出众而声名远扬。后来他被调回京城,在处理政务方面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条理清晰,决策果断。

此次郝处俊得以入相,朝臣们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任命。当郝处俊领旨谢恩时,他特意对李治说道:

“臣初任宰相,深知自身尚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学习和磨砺。日后若在政务处理上有任何不当之处,还望圣上及诸位同僚不吝赐教,多加指点。”李治微笑着点点头,表示理解和鼓励,说道:“谁都不是一开始就精通所有事务的,都是从生疏逐渐变得熟练起来。你只管放心大胆地去做,遇到困难和问题随时说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

三月癸酉这一天。按照惯例,皇后要亲自前往先蚕坛举行祭祀仪式。

先蚕祭在宫廷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礼仪活动,它与农桑之事息息相关,象征着对蚕桑业的尊崇和重视。

皇后亲自主持祭祀,不仅是履行宫廷职责,更是为了给天下女子树立榜样,鼓励她们积极参与农桑生产。

祭祀当天,宫廷中的礼仪官们早早地就开始忙碌起来,精心安排好每一个环节和细节。

武媚娘身着华丽庄重的祭服,仪态端庄地步入先蚕坛,按照既定的规矩和程序,一步一步地完成各项祭祀仪式。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充满了仪式感。

待祭祀仪式结束后,皇后并未立刻离去,而是特意吩咐人将祭祀用的蚕种取出一部分,分发给京郊的农户们。

她微笑着对众人说道:“希望这些蚕种能为今年的蚕桑丰收带来好运,让百姓们的辛勤劳作得到丰厚的回报,生活也能因此多一些收入。”

武媚娘的这番举动,无疑是对农桑事业的一种实际支持和鼓励,也体现了她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关注。

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李治决定再次前往九成宫。

去年他曾在那里稍作休憩,那时候他感觉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舒缓。

如今,正值春末夏初的美好时节,他希望能趁着这个宜人的气候,再次前往九成宫,调养身体,同时也顺便处理一些不太紧急的政务。

在出发之前,李治特意召见了郝处俊和张文瓘,对他们嘱咐:

“朕此次前往九成宫,京城中的大事若遇到难以决断的情况,你们可派人快马加鞭送信于朕。此外,对于高丽那边的安东都护府,也要多加留意其动静,不可掉以轻心。”

郝处俊和张文瓘闻听此言,赶忙躬身应:

“圣人放心,臣等定会尽心尽力,将政务处理妥当,绝不让陛下为此分心。”

李治对他们的回答颇为满意,点了点头,便启程踏上了前往九成宫的路途。

然而,李治离开京城没几天,宫廷内就传出了一道新的旨意就是新增设司列少常伯和司戎少常伯各两员。

这两个职位在此之前都只有一员,近来由于需要处理的官员考核和军队调度事务日益增多,一个人实在难以应对如此繁重的工作,增设一员便能分担部分压力,使得各项事务都能更加高效地办理。

吏部和兵部得知需要挑选合适的官员填补新职位后,立刻行动起来,紧密对接。

他们仔细筛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力求找到最合适的人选。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确定了一批优秀的官员。

在安排新官员上任之前,吏部和兵部特意与旧任官员进行了沟通。

他们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提醒旧任官员要与新官员多商量,避免因为分工问题而产生矛盾。只有相互协作,才能确保各项事务顺利进行。

没过几天,郝处俊就迅速将新官员任职的情况整理成详细的奏报,并派遣专人送往九成宫。

李治在收到奏报后,认真阅读了其中的内容。当他看到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李治转头对身旁的张瑜:

“郝处俊办事效率颇高,如此一来,朕在九成宫也能稍感安心了。”

张瑜赶忙附和:

“圣人慧眼识珠,所选大臣皆是能臣,自然事事处理得当。”李治微笑着点点头,表示认同。

随后,李治又拿起了安东都护府送来的奏报,聚精会神地阅读起来,似乎对其中的内容颇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