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生骑着“老永久”一路向东,到了项目部,还没进场院,就听到了里面传来的喧嚣声。
今天路面分部继续进行水泥混凝土浇筑作业,场面比平时更加热火朝天。四台搅拌机轰隆隆地运转着,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一台台拖拉机排着队,等待着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运往铺设地点;许多戴着安全帽、穿着黄马甲,皮肤黝黑的农民工正忙碌地将水泥、砂石料铲进搅拌机的进料斗,汗水沿着他们古铜色的脸颊下滑,在阳光下闪着光。空气中弥漫着水泥灰、柴油和汗水的混合气味,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基层分部的工作已经结束,大部分人员和设备都已撤场,江春生知道,自己在这里坚守的日子也进入了倒计时。从下周一开始,他也不再来这边了。和老金一起去龙江农场那边做318国道大修的开工准备工作。
他径直走进自己的办公室。虽然即将离开,但他手头的工作并未松懈。办公桌上、抽屉里、文件柜里,还堆积着这两个多月来积累下来的各种图纸、报表、施工记录、验收单据,签证单留存稿,完工单、结账单、还有隐蔽工程照片等资料。这些是207国道临江段东线基层石灰土工程建设施工过程的完整见证,也是后续审计、归档的重要依据。
江春生挽起袖子,开始埋头整理。他做事向来细致有条理。先将资料按类别大致分开:工程技术类、合同预算类、进度报表类、质量安全类、工程成本与决算类……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核对。有些文件边角卷曲了,他细心地用手掌压平;有些单据字迹模糊了,他找来空白纸条备注清楚,粘贴在旁边;重要的图纸,他小心翼翼地折叠成A4纸大小。
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衬衫后背,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工作之中。核对、分类、装盒、标注、入柜……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如今要暂时离开了,他希望能给这段经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这专注的整理中悄然流逝。当他将最后一份文件放入标注清晰的档案盒,稳妥地锁进文件柜时,门口传来牟进忠站在敞开的窗户外,叫他去吃饭的声音。
他转身回应了一声,看了看手表,已经十一点四十了。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到一种完成重任后的轻松与满足。
去项目部食堂和路面分部的一帮同事吃了午饭,和老刘、景康义、牟进忠他们聊了会儿天,回到办公室,靠在椅子上休息了半小时。下午已经没什么紧急工作需要处理了,原本打算看看书,或者提前半小时下班去接朱文沁,但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何不趁下午没什么事了去罐头厂看看陈和平。
自从陈和平从治江回到县城,在城关镇罐头厂上班后,两人虽然同在县城,但各自忙于工作,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江春生心里一直惦记着找个时间去他的工作单位看看,也算是关心关心这个昔日的同事和邻居。
说走就走。江春生锁好办公室的门,便推着自行车离开了项目部。
陈和平曾经告诉过他,临江县城关镇罐头厂位于环城南路东段,周围是一片老旧的居民区。厂子在环城南路上开有一个大门,门边还有三间厂里自营的门面房,专门销售厂里生产的各种水果罐头,大门是朝北开的。今天早上,他从朱文沁的单位离开,在往城东的路上,在印象中似乎有从这个厂门口经过,因为当时他并未上心,所以,印象不深。
江春生对县城道路已经很熟悉,骑着车,沿着环城南路一路西行,不多时,就看到了那几间挂着“临江罐头厂直销门市部”牌子的门面房。玻璃柜台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玻璃瓶罐头,黄桃的、橘子的、梨子的……在灯光下折射出诱人的光泽。透过门面房旁边的厂区大门,可以看到里面是一些颇有年头的红砖厂房,规模看上去也不大,比陈和平在治江基层社工作过的酒厂与副食加工厂合起来的规模也大不了多少。
他在门卫处做了登记,说是找原料预处理车间的陈和平。门卫是个热情的大爷,听说他是陈和平的朋友,很痛快地指明了方向:“顺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闻到一股子橘子皮和糖水混合的味道,看到人最多、水汽最大的那个车间就是预处理车间了。”
谢过门卫,江春生把自行车推进门内左边的自行车棚放好,往里走。果然,越往里走,空气中那股酸甜交织、带着些许水果发酵气息的味道就越发浓烈。很快,一个人声鼎沸、蒸汽缭绕的大车间出现在他眼前。车间大门敞开着,可以看到里面堆着小山似的橘子,许多女工坐在小凳子上,手脚麻利地进行着剥皮、去络、分瓣的处理。地面上湿漉漉的,弥漫着水汽和橘子皮味道。
江春生站在门口,目光在忙碌的人群中搜寻着。很快,他就在靠近车间里面、靠近清洗槽的地方,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陈和平没有像女工们那样坐着处理原料,他穿着深蓝色的工装裤和同色的背心,脖子上搭着一条深色毛巾,正和另外两个男工一起,将一大筐处理好的橘子瓣抬起,倒入一个巨大的水泥清洗槽中。他的动作沉稳有力,手臂和肩膀的肌肉因为用力而绷紧,额头上满是汗水,背心也早已被汗浸湿了大半,紧紧贴在身上。
“陈和平!”江春生喊了一声。
陈和平闻声转过头,看到站在门口的江春生,脸上立刻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他跟同伴打了个招呼,放下筐子,撩起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脸,快步走了过来。
“江春生!你怎么来了?”陈和平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高兴。他拉着江春生走到车间外面相对通风些的地方,“里面味道重,我们到外面说话吧。”
“下午没什么事,过来看看你。不会影响你正常工作吧!”江春生说着看了一眼陈和平刚刚干活的地方,另外两个男青年在继续干着刚才的活,似乎陈和平的离开,并没有受多大影响。
“没有关系,我们三个本来就是轮着休息的干,不然,半天下来,不把人累死才怪。”陈和平笑着,撩起毛巾擦了一把汗水。
江春生看着陈和平被汗水浸透的背心,以及手上似乎因为长期接触酸性果品和消毒水而显得有些粗糙发红的皮肤,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天天都这么忙吗?你这刚结婚才一个来月,可要悠着点哦。”江春生调侃般看着一脸倦意的陈和平,露出一丝关心的眼神。
“天天都这么忙倒是好咯!”陈和平轻轻锤了江春生一拳,“这个月前天才开始生产,忙个几天又该歇了。”他压低声音,“我在这个车间也干不了多少天了,月底,就会调到包装车间那边去,比这边干净多了,也就是些搬搬抬抬的力气活,比这边自由。”
“哦!这就好。”江春生轻轻的点头,接着问道。“你到这边来,工资涨了吗?厂里的效益怎么样? ”
“嗨,就那样呗。今年刚刚涨了五块钱。”陈和平笑了笑,深深吸了一口气,“厂里一直就是亏损,生产也是搞搞停停,销路也不好。听说下个月厂里每人都要发两箱罐头抵部分工资了。哎!到时候我缺钱用的时候,就把罐头卖给你,出厂价。”他打趣的朝江春生眨眨眼。
“没问题!到时候你一句话的事。”江春生不管陈和平是否是开玩笑,立刻回应。
陈和平的脸上露出了真心的笑容,他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对了,我跟你说一件好玩的事。你还记得我五一结婚的时候,我老婆的那两个伴娘吗?”
江春生回忆了一下摇摇头,“没有什么印象。好像就是嫂子的两个同事吧?”
“一个是我老婆的同事,一个是上师范学校时的同学。李志超这家伙居然看上了我老婆的同学,找我跟我老婆说做个介绍。我老婆上个月组织他们见面了。不知道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了?有意思吧。”陈和平兴致勃勃的说。
江春生饶有兴致地笑道:“还挺有意思。李志超就想找个做老师的,这下得偿所愿了吧。”
陈和平挠挠头,“我老婆说约他们见面的时候,看着还挺聊得来,不过之后具体什么情况我也不清楚,我不方便联系他。你抽空骚扰骚扰他,有情况的话得敲他一顿酒喝喝。”
正说着,车间里有个中年女工喊陈和平进去接着干活。陈和平无奈道:“得,我得进去忙了,就不多陪你了,你以后有空常来啊。”
江春生拍拍他肩膀,“行,你去忙吧,看到你挺好,我就放心了。以后有空再来看你。”
“好!”陈和平回应着,用力握了握江春生的手,“你快回去吧,这里热得很,空气也不好。”
江春生告别了陈和平,推着自行车走出罐头厂大门。回头望了一眼那陈旧的厂区和忙碌的车间,他心中感慨良多。发不出工资,发罐头?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罐头好运输又利于长期保存,就这么难销售吗?他想到了自己家里,一年四季都难得有一瓶罐头进门,平时都是吃新鲜水果,他似乎有些想通了。
今年是“七五”计划的启动年。如今的水果市场,新鲜水果供应逐渐丰富,尤其南方地区,冷链运输初步发展,消费者对“新鲜”的偏好上升,罐头的“稀缺性”优势减弱,果冻、果酱、果脯、饮料等新兴零食正在兴起和快速发展。
沿海地区的罐头厂依托港口优势,出口导向明确,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得以健康发展。而内陆地区缺乏出口渠道,原材料采购成本高。像临江城关镇这样的小型集体工厂,设备简陋,仍采用手工或半机械化生产,卫生条件较差,产品保质期短,难以进入高端市场,而且管理效率低、人员冗余,市场化适应能力不足,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除非转型生产其他食品。
看来,陈和平所在的罐头厂,经营情况很糟糕,前景堪忧。或许过不了多久,可能就是和207国道工程项目部所在地的“临江竹器厂”一样,面临相似的结果。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距离接朱文沁下班还有段时间,他决定去城里的新华书店看看。
江春生骑着自行车来到新华书店。书店里人不算多,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书墨香。他在书架间缓缓踱步,目光扫过一本本书籍,他希望找到一本关于食品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书籍,寻找了半天,却未能如愿。
他随手拿起一本《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研究》坐在角落的椅子上翻阅起来。他粗略的翻看着“时代背景与研究意义”、“食品消费的基本特征”、“政策与生产对消费的影响”、“区域与群体差异”、“趋势预测与问题探讨”。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他虽然没有看到新的东西,尤其是“健康消费”与“可持续消费”方面的研究,但也吸引了他的一些注意力。
江春生完全没有意识到,距离去接朱文沁下班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他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直到听到旁边有人说:“都五点多了,该回家了”,他才突然回过神来。
江春生急忙合上书本,快速将它放回原处, 然后迅速出门匆忙地骑上自行车,朝着城南的工商银行疾驰而去。
一路上,江春生的心情有些焦急,他担心自己会迟到,让朱文沁久等。不过,还好,当他赶到工行城南分理处营业厅时,时间还不到下午五点半。他稍稍松了一口气,然后将自行车停放在路边的梧桐树下,摸了一把额头上细细的汗水,静静地等待着朱文沁下班。
没过多久,铁栅栏门就被缓缓推开了。几名着装各异的男女职员从里面走了出来,他们有说有笑,似乎心情都很不错。江春生的目光紧紧地落在人群中的朱文沁身上,只见她推着那辆“小凤凰”自行车,走在最前面。
当朱文沁看到站在路边等待的江春生时,她的脸上立刻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宛如盛开的桃花娇艳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