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速来!江湖救急!! >  第35章 陈年旧案(三)

“玉牒”是中国古代皇族的家谱,是专门记录皇室宗亲成员世系、辈分、名字、封爵、生死、婚嫁、谥号等信息的皇家档案。

简单来说,它就是皇室的户口本和族谱,但规格、重要性以及管理都远超民间的族谱。

在大齐,由“玉牒所”负责编修和管理。

既然事关皇家,玉牒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被视作国家机密,存放于玉牒所中,有严格的管理和查阅制度,非特定人员不得接触。

这桩案子被称作“玉牒案”,那么其严重性便不言自明了。

顾舒崖脸色凝重起来:“我从未听说过……你仔细讲讲。”

谢断云道:“先等等。”

他将门打开一条缝,叫来家仆,吩咐他们告诉梅将离,两人有要事相谈,梅将离不用多等,可以自行离去。并严令其余人等不得靠近正厅半步。

待一切安排妥当,他才回身落座,眉宇间笼罩着一层阴翳之色。

“此事,若你去直接问刑部的人,要么是不知道,要么是不敢说。我能查阅的卷宗之中,也隐去了许多信息。不过,翻阅了卷宗,大致的脉络,我倒是能拼凑出来。”

玉牒本是皇室的家谱,被严格看管。

然而,在裴昭登基后不到一年里,市面上却莫名开始流传着记载了玉牒内容的书册。

书册之中,记载并不全面,约是从两代之前开始记载,许多年代久远、关系疏远的旁支宗室并未出现在其中。不过这书册的重点并不在于完全记载皇室血脉,而是——

先帝的子嗣那一部分中,所有的子嗣名字后面,都带着“已故”两个字。

包括裴昭本人。

这要么是影射裴昭屠戮手足的恶行,或是在诅咒天子早亡,亦或二者兼有。

更有甚者,有些版本的书册之中更是直接抹去了裴昭的名讳,末尾附上一句,哀叹皇家血脉断绝之类的说辞。

当时裴昭刚刚登基,根基尚浅,在这关头发生这样的事,自然是勃然大怒,下旨要求彻查此事,令在刑部的陆墨书负责此案。

质疑裴昭的血脉,和质疑他的权力有什么区别?

后续的血雨腥风,便不难想象了。

坊间书册版本纷杂,但是大部分内容的确是从皇家记录的玉牒之中抄写下来的。奈何印刷的书局、贩卖的书贩,人数实在太多,难以一一查清。那便得从,犯人是如何得知玉牒内容的入手。

先是玉牒所的官员,玉牒所内所有负责编纂、保管、守卫的官员,悉数被撤职查办,打入诏狱严刑拷问。结果什么都审问不出来。于是所有人都被问斩、抄家,妻女没入教坊司,无一幸免。

这仅仅是这个案子的第一步。

玉牒所内查不出来,便查其他曾与玉牒可能有接触的人。

玉牒所看守严密,常人进入不了其中,这样的人几乎没有。那就查路过的人。再查与玉牒所内官员有关系的人,亲属几乎已被株连殆尽,那就查同乡、师生,甚至邻居。

那段时日,京城街巷日日可见面如死灰、满眼惊惧、被官兵押解赴狱的人。

后来,甚至连审问都跳过,有人前脚被从家里带出来,后脚就上了刑场。因为刑狱里已经关满了人,腾不出手来调整。

通往刑场与诏狱的道路上,血痕仿佛从未干涸。

遭殃的,远不止官员,更有无数无辜平民。

既然查不出来,那就回去继续查那些书局,和持有书册的百姓。

翻阅过书册的人,贩卖过书册的人,负责印刷的人,甚至不识字的人,全都被抓起来杀死。

说到这里,顾舒崖已经是目瞪口呆,满脸震惊。谢断云本人,也是目光沉沉。

那些下令处置百姓的政令,的确是出自裴昭之手。

自古以来,法不责众,那书册流传甚广,阅读过的人不知何几。百姓并不明白其中的意义。有相当一部分甚至不识字,只是被强行塞了一本,便收藏起来,想要拿去卖几个小钱。

连这样的人也被抓起来杀死。此等行径,绝非“天子震怒”几个字就能盖过。

彼时负责追查案子的陆墨书,原先的几乎所有好友都断绝了联系,咒骂他不堪为人。

但说实话……陆墨书本人,是不可能,也没有权力,干出这样的事的。

真正操手的,是在他背后的皇帝。

裴昭手段之狠绝酷烈,远超朝野上下所有人的预料,思之令人毛骨悚然,心有余悸。

据说,最后的最后,案件总算有了关键的进展。

陆墨书查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物证,似乎能证明确有人曾潜入玉牒所,抄录了玉牒内容。就在他准备将此物证呈递御前时,竟被人神不知鬼不觉地盗走了。

裴昭闻讯,立即下令封锁京城,让六扇门和禁军一起出动,前去追捕。

那贼人武功奇高,且精于易容之术,混入市井人海之中,踪迹难觅。最后终于被禁军和六扇门围堵至一处山崖,贼人身受重伤,最终失足跌落万丈深渊,尸骨无存。

此人身份成谜,但应当是武林中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必定波及整个江湖。但陆墨书上书,声称案子已结,那跌落山崖的,是来自北夏的探子。

北夏自然是什么好事都干不出来的。偷出玉牒,在市面上流传,正是为了搅乱大齐社稷,动摇人心。

彼时的裴昭总不能挥师北伐,去向北夏兴师问罪。

于是这桩掀起了无数腥风血雨、牵连了无数冤魂的玉牒案,便就这般仓促地落下了帷幕。

若非继续查下去,不知还要死多少人。

经过这个案子,陆墨书由人人追捧的才子,变得受人唾弃。连皇帝也不满他在办案过程中的无能,最后竟然叫人将证据给偷走,直接将他降职,再不重用。

谢断云长长叹了口气。

他知道的,也只有这些了。

“前后不足十年光景,如今再提起什么玉牒案……已经没人知道了。竟然就这样,被人遗忘。”

“……”顾舒崖眼神有些复杂。

谢断云道:“此案实在是不妥……”

“别说了。”顾舒崖连忙阻止他,“你我不过是后来才进入六扇门的捕快,与此事毫无瓜葛,千万不要随便评议,否则若被追究……”

“唉。”谢断云欲言又止,长长叹了口气。

即便是作为局外人的他,在翻阅卷宗时,也时常背后发凉。

明眼人都知道,死掉的人,真有罪的,很少。

无数条无辜的性命,就这样轻飘飘的,被记载在卷宗上,一笔揭过。

……实在是,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