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命运之局之朝天的野望 >  第324章 抉择之路

国子监门前人头攒动,众多年轻士子围在告示前议论纷纷。粗布青年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鼓起勇气上前询问一位着锦衣的书生:"这位兄台,不知报考博士科需要什么条件?"

锦衣书生上下打量他一眼,轻蔑地哼了一声:"就你这身打扮,也想报考?怕是连基本规矩都不懂吧。"

周围几个富家子弟哄笑起来。粗布青年涨红了脸,正要转身离去,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博士科招收的是真才实学之士,与出身无关。只要精通所报科目,人人都有机会。"

众人回头,只见一位清瘦文士走来,正是吴子默。锦衣书生认出了他的身份,连忙闭嘴退到一旁。

"这位兄弟,你对哪个科目感兴趣?"吴子默和蔼地问道。

"回大人,小人李白石,对算学略知一二。"粗布青年恭敬地回答,"只是从未接受过正规教导,不知能否报考。"

吴子默眼前一亮:"你就是那个在码头算账如神的李白石?"

李白石惊讶道:"大人怎知小人姓名?"

"林大人曾多次提起你。"吴子默笑道,"说码头上有个年轻人,能在脑中瞬间计算出几十艘货船的装载量和价值,比算盘还快。看来就是你了。"

李白石脸上露出喜色:"林大人竟记得小人?"

"当然。"吴子默点头,"博士科正是为了招收你这样的人才。来吧,我带你去登记报名。"

锦衣书生见状,脸上露出不屑:"一个粗鄙货郎,也配入国子监?真是世道变了。"

"世道的确变了。"吴子默转身道,"国子监不再是权贵子弟的专属之地,而是招收真才实学之士的圣殿。诸位若有真才实学,不妨一试;若只会空谈经义,不如趁早离去。"

锦衣书生满脸羞愧,默默退去。其他围观者议论纷纷,有人被吴子默的话所触动,当场决定报名。

吴子默带着李白石和几位有意报考的青年进入国子监。院内已坐满了前来咨询的人,杨明、郑天机等人正在耐心解答各种问题。角落里,有几名衣着华贵的年轻人正与方正学交谈,看衣着举止,显然是出身名门。

"那些是什么人?"李白石小声问道。

"是京城几家名门子弟。"吴子默解释,"虽然家族长辈反对博士科,但他们自己却很感兴趣。这也是件好事,若能吸引高门子弟入学,将大大提升博士科的地位。"

正说话间,林焱带着徐正道走进院内。众人纷纷行礼,林焱摆手示意大家不必拘礼:"诸位远道而来,必定是对实学有所追求。今日我带来了一位重要人物——徐正道先生,前朝大儒徐行之后,将担任博士科总教席,主持'格物致知'一科。"

名门子弟们闻言大吃一惊,其中一人惊呼:"真是徐行大儒的后人?当年《实学论》可是震动朝野!"

徐正道捋须笑道:"正是家父所着。当年因过于超前,遭受诸多非议。如今林大人复兴实学,老朽深感欣慰,特来相助。"

几位名门子弟顿时肃然起敬,纷纷上前请教。就在众人交谈之际,门外突然传来嘈杂声。

"怎么回事?"林焱皱眉。

赵全匆匆走来:"大人,礼部派人来了,说是要劝阻学生报考博士科。"

"哦?"林焱冷笑,"我倒要看看他们如何劝阻。走,咱们出去见见。"

院门外,礼部侍郎陈明义带着几名官员和一群儒生拦住了前来报名的青年。

"诸位学子听着,"陈明义高声道,"博士科有违祖制,乃是误人子弟之举。凡报考博士科者,日后休想进入正统书院深造,更别想通过经义科考入仕!各大书院已经联名抵制,诸位须三思而行!"

几名年轻人闻言面露犹豫之色,有的已经转身打算离去。此时,林焱和徐正道走出门来。

"陈侍郎,"林焱冷声道,"博士科乃是陛下钦定,礼部无权干涉。阁下这般行径,是要抗旨不遵吗?"

陈明义不卑不亢:"林大人何必曲解。本官只是为这些年轻人着想,免得他们走上歧途。"

"歧途?"林焱反问,"请问阁下,医治百姓疾苦的医术是歧途吗?改良农田水利的技术是歧途吗?预测天象助农桑的天文学是歧途吗?若这些都是歧途,那什么才是正道?"

陈明义辩解道:"林大人误会了。这些技艺自有其用处,但不该纳入国子监正式教学。实学之术自可在坊间习得,何必惊动朝廷,混淆雅俗?"

"坊间习得?"林焱冷笑,"陈侍郎可知,正因为朝廷长期轻视实学,才导致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技艺散落民间,甚至失传。今日朝廷重视实学,正是要将这些珍贵技艺系统化、规范化,为国储才。"

眼见双方争执不下,徐正道踱步上前:"老朽有一言,望陈侍郎明鉴。"

"徐先生请讲。"陈明义不敢怠慢。

"儒家之道,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徐正道缓缓道,"而实学正是'治国平天下'的必要工具。圣人云:'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若不通晓天地万物之理,如何能格物致知?如何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明义皱眉:"徐先生此言似有道理,但..."

"不只是似有道理,而是本就如此。"徐正道语气坚定,"家父《实学论》中有言:'经义而外有实学,实学之中有经义'。二者本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博士科之设,正是弥补了我朝教育之缺失,为天下培养真才实学之士。"

徐正道的话引得众人频频点头。几名原本打算离去的青年,又重新返回。陈明义见势头不对,脸色铁青:"徐先生既是徐行后人,应当知道当年家父因《实学论》遭受何等非议。如今重蹈覆辙,恐怕..."

"恐怕什么?"林焱插话,"恐怕又会遭受非议?陈侍郎,时代不同了。当年抨击《实学论》的人,如今在哪里?而他们的子孙,却在饱受战乱、灾害之苦。为何?就因为朝廷轻视实学,导致技术落后,难以应对危机。今日朝廷重视实学,正是吸取了前朝教训,为天下谋福祉。"

陈明义一时语塞,众人纷纷附和林焱的观点。这时,人群后方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林大人所言极是。"

众人回头,只见一位锦袍长髯的中年人走来,气度不凡。林焱认出对方,微微一笑:"没想到竟是江南明理书院的唐山长亲临。"

"林大人盛情相邀,唐某岂能不来?"唐山长朗声道,"明理书院自创立以来,一直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此次朝廷设立博士科,正合明理书院之宗旨。我特来支持,并带来二十名优秀学生报考。"

此言一出,陈明义脸色大变。明理书院虽非最顶尖,但在江南地区颇有声望。若他们公开支持博士科,必将影响其他书院态度。

"唐山长,你可想清楚了?"陈明义警告道,"若支持博士科,恐怕会遭到其他书院抵制。"

唐山长哈哈大笑:"陈侍郎多虑了。明理书院向来独树一帜,从不盲从。况且,我已与西川格物堂、北方实用学舍取得联系,他们都表示支持博士科。三家书院已经签署了联名信,明日就会公开发布。"

陈明义闻言,知道今日难以阻止,只得悻悻而去:"林大人,今日之事暂且作罢。但博士科违背祖制一事,礼部绝不会轻易放过!"

"随时恭候。"林焱不卑不亢。

陈明义离去后,林焱向唐山长拱手致谢:"多谢唐山长及时相助。"

"林大人客气了。"唐山长摆手,"实学兴邦,乃是大势所趋。明理书院愿与朝廷同心,为国储才。"

林焱点头:"正是如此。改革之初,必有阻力。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终会成功。请唐山长随我入内,详谈合作之事。"

二人刚要进门,院外又有一阵骚动。一名妇人带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挤进人群,高声喊道:"林大人,求大人收下我儿!"

林焱停步:"这位夫人是?"

妇人跪下行礼:"小女子是户部主事汪明之妻。我儿汪小天自小痴迷算学,听闻博士科招生,日夜期盼报考。只是年龄尚小,恐怕不符合要求。"

林焱看向少年:"你就是汪小天?"

少年怯生生地点头:"是的,大人。"

"听说你对算学很有研究?"

少年眼中闪过光彩:"是的,大人。我能心算三位数乘法,还略通几何原理。"

林焱佯装惊讶:"哦?那我考考你。三百二十七乘以五百四十三等于多少?"

少年闭眼思索片刻,迅速答道:"十七万七千五百六十一。"

杨明在旁暗中验算,惊讶地点头:"答案正确!"

"不错。"林焱微笑,"再来一题。一个圆的半径是七尺,求其面积。"

少年略一思索:"面积应为一百五十四尺有余。"

"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呢?"林焱继续问道。

"一百五十四点七七尺。"少年自信地回答。

杨明再次点头:"答案精确无误!此子天资聪颖!"

林焱转向汪夫人:"夫人不必担忧。虽然令郎年纪尚小,但天资过人。博士科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我会为他特设少年班,由杨明先生亲自教导。"

汪夫人喜极而泣:"多谢大人栽培!"

少年也兴奋不已:"多谢大人!我一定刻苦学习,不负重望!"

唐山长在旁感叹:"林大人广纳贤才,不拘一格,令人敬佩。此举必将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实学。"

林焱笑道:"博士科的宗旨就是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报考。"

众人回到院内,林焱吩咐方正学:"从今日起,博士科正式开始招生。设算学、天文、水利、机械、格物致知五科,各招十名学生。另设少年班和女子班,各招五名。一个月后统一考核,择优录取。"

"女子班?"方正学惊讶地问,"这...会不会太过激进?"

林焱坚定地说:"女子才智不输男子,只是缺乏施展机会。我朝女医已有传统,为何不能有女算学家、女天文学家?博士科既是创新之举,就不该被旧有成见束缚。"

徐正道捋须微笑:"林大人此举高明。女子入学,古已有之,只是近代礼教森严,才有所限制。若能恢复此传统,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吴子默也点头赞同:"据说西域某国的女子普遍识字习算,社会繁荣安定。我们若能借鉴,必有益处。"

方正学不再反对:"既如此,那就依大人之命。只是恐怕会引起更大非议。"

"非议算什么?"林焱笑道,"改革之路本就崎岖。只要方向正确,再多阻力也要前行。"

话音未落,赵全急匆匆走来:"大人,太子派人来了,说是请大人立即入宫。"

"太子?"林焱略一沉思,"他找我何事?"

"使者说,太子殿下对博士科极感兴趣,想详细了解。"

林焱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看来我们的改革已经引起上层关注。诸位,我去去就回。博士科招生工作继续进行,不得怠慢。"

唐山长凑近林焱,低声道:"林大人小心。太子此举,恐怕不简单。"

林焱微微点头:"唐山长放心,我心中有数。"

交代完毕,林焱随太子使者离去。路上,使者透露:"殿下对实学很感兴趣,尤其是天文算学。听说博士科招生,特意派我来请林大人详谈。"

林焱若有所思:"太子何时对实学产生兴趣的?"

"据说是前些日子偶然看到一本西域传来的天文学着作,深为折服。"使者解释道,"殿下说,若我朝也能掌握这些技术,必将强盛无比。"

林焱点头不语,心中却在盘算:太子突然关注实学,必有深意。是真心支持,还是另有所图?不管如何,这是个机会。若能争取太子支持,博士科必将更加稳固。

东宫已有人等候。林焱刚入内,便见太子迎面走来,面带微笑:"林爱卿来了,快请入座。"

林焱行礼:"臣参见殿下。"

"免礼,免礼。"太子热情地说,"今日请林爱卿来,是想详细了解博士科的设置。前日实学大会,朕观之甚喜,尤其是那些精巧器具,令人大开眼界。"

林焱恭敬回答:"博士科设立,正是为了系统传授这些实用技术,为国储才。"

"说得好!"太子赞许道,"朕一直认为,国家要强盛,必须与时俱进。这次博士科的设立,正合朕意。不知林爱卿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课程设置?"

林焱将博士科五大科目的内容一一道来,太子听得连连点头。待林焱讲完,太子突然问道:"林爱卿,若朕想推荐几名才子入学,不知可否通融?"

林焱心中一动:"殿下举荐之人,必是人中龙凤。只要通过考核,自当优先录取。"

"好!"太子满意地点头,"朕有几位幕僚之子,天资聪颖,尤其精通算学天文。待过两日,朕命他们前去报名。"

"臣恭候殿下推荐。"林焱表面恭敬,心中却越发警惕:太子为何突然对博士科如此热衷?难道与二皇子的暗中角力有关?

太子继续道:"博士科此举甚好,朕愿全力支持。若有任何需要,尽管开口。"

"多谢殿下厚爱。"林焱拱手,"博士科初创,百事待举,确实需要上层支持。若殿下能在朝中为博士科说几句好话,将是莫大助力。"

"这是自然。"太子爽快地答应,"对了,林爱卿可知,二皇子近日也对博士科表现出极大兴趣?"

林焱心中一凛:"不知二殿下有何指示?"

太子意味深长地说:"二弟派人打探博士科详情,似乎也想推荐人入学。林爱卿须小心应对,莫要被人利用。"

林焱谨慎回答:"臣谨记殿下教诲。博士科乃陛下钦定,臣自当公正办理,不偏不倚。"

"林爱卿果然明事理。"太子微笑,"好了,今日就聊到这里。记住朕的话,有需要尽管提。"

林焱告退出宫,心中思绪万千。太子和二皇子突然对博士科感兴趣,必有深意。看来博士科已经成为朝中各派角力的新战场。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夹缝中推进改革,需要更加谨慎。

回到国子监,林焱发现报名人数已超过预期。不仅有各地士子,还有不少民间能工巧匠。面对这些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们,林焱更加坚定了改革决心:无论前路多艰,也要为这些人创造机会,为大昌培养真才实学之士。

"大人,"方正学兴奋地报告,"首日报名人数已达三百余人,远超预期!尤其是算学和机械两科,报名最为踊跃。"

"很好。"林焱满意地点头,"事在人为,坚持下去,必会成功。"

正说话间,赵全急匆匆跑来:"大人,出事了!京城各大书院联名发布告示,声称凡报考博士科者,终身不得入其门墙!已有不少人因此退出报名!"

林焱面色不变:"意料之中。改革之路,从来都不平坦。"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方正学忧心忡忡。

林焱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既然他们要打压,那我们就反击!赵全,去请萧大人,我有一策,可破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