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华娱:踩着娜英冯裤子成为顶流 >  第478章 难忘今宵 1

方碑矩阵以最热烈、最欢快的波浪起伏,如同大海奔涌,又似万卷齐鸣,铿锵有力的起伏撞击声仿佛击打在每一位观众的心房上,将整个表演推向一个撼天动地、超越语言描述的最**!

这不仅仅是在展示一项伟大而古老的发明,它更像是一部用血肉之躯谱写的磅礴史诗,在用最直观、最无可辩驳的震撼力。

向全国乃至世界同步展现着华夏民族传承千年的智慧、那如同精密的机械齿轮般完美咬合的力量、钢铁长城般坚韧的意志和期盼。

雷鸣般的掌声、潮水般的惊叹声、发自内心的欢呼声,毫无征兆却又理所当然地席卷了整座演播大厅!

这声浪穿透屏幕,席卷了九州大地每一个亮着灯、围坐着家庭的客厅。

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惊叹。

无论是现场的观众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对于这些无名英雄震撼感动的同时,更报以崇高的敬意。

孔阳和王颖颖两人此刻如木头一样,杵在原地,内心翻涌。

“我去,竟然是真人在下面。”

“牛逼!”

“你干嘛去?”王颖颖猛然看见孔阳在穿衣服,忍不住问道。

“还能去干嘛,去接琦哥儿。”

“不是,你…”

她脑子里原本还缠绕着医学课题和“四联用药”复杂的剂量问题,此刻被孔阳这么一嚷,瞬间抛到九霄云外,连忙起身,帮着他穿上,“一会儿琦哥儿要是没有吃饭,你直接把他拉咱家来。”

“哎呦,你这就想多了,琦哥儿从央视出来,肯定有地儿去。”

“谁啊?颜丹辰还是鹃子?”

孔阳指了指她,“这话你也就在我面前说一下,但凡出去说一声,我都不认你是我女朋友。”

“嘁,那两人眼神都拉丝了,还以为别人不知道呢,恐怕也就她们两个彼此不知道吧!”

“…”

林和泰的家里,林月月和她母亲看着这一幕,眼珠子都不动了。

半晌才反应过来,她打电话给林和泰,“老爸,你看春晚没?”

“看了,我就在现场呢,怎么可能看不到。”

“我跟你说,太震撼了。”

“是啊…”林和泰在现场看比在电视上看到的要更加的震撼。

相比林月月在电话里惊呼,林和泰已经知道单单这场“活字印刷”的开场,就已经超过单纯的文艺汇演,它将成为春晚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瞬间。

还有什么比这种更能表达历史和现代的完美融合?

李琦让大家看到的,不仅是华夏文明的辉煌,同样也是现代华夏在艺术创意、组织能力和人文精神上的高度和憧憬。

“这小子…”挂完电话的他忍不住看向在演播室里面忙前忙后的那个身影。

“活字印刷”之后,演播厅内,场外导播间信号同步切出。

画面中是京郊一处空旷安全的场地!震耳欲聋的、货真价实的锣鼓喧天和鞭炮齐鸣骤然响起!大红的炮屑翻飞,金色的锣钹铿锵,喜庆的音浪直冲云霄!

是真的锣鼓喧天和鞭炮齐鸣。

这不是后期合成的音效,是真切的、足以驱散旧岁阴霾、点燃新年希望的华夏式庆典!

李琦看着在忙,其实一点都不闲着。

“活字印刷”每个环节,但凡其中一个人出点问题,都可能前功尽弃,好在安稳落地了。

办这个真的挺费心的。

至于李琦…抄的,那没事儿了。

反正自己就办一届,明年爱谁谁。

老谋子 08 年开场怎么办?那是他的事情…况且到时候是不是他还两说。

李琦又跑到隔壁,问袁德妄,“画面效果展现怎么样?”

“挺好的,我一直盯着。”

在袁德妄面前有好几台今年新买的彩电,上面有实时画面。

春晚影响力的扩大,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彩电的普及。

从 82年开始,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电视机的拥有量 0.6台,一路上涨,到了 2003年,每百户达到了 116台。

农村则是从82年的每百户 0.1台,达到了每百户 54台。

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上涨,一直到 2010年前后,才开始回落。

因为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时代。

3G、4G手机的普及。

紧随着的而来的就是自由创作者的越来越多,大家都忙着看手机,《春晚》的收视率也是急转直下。

此时全国各地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第二个节目已经出来了,是黄虹的《装修》!

“哎呦,老黄今年又上去了。”

“今年的语言类节目这么靠前的吗?”

电视上。

黄虹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穿沾满灰尘的深色工装,脚蹬劳保鞋,手里提着一把标志性的大锤,“八十八十…”的声音在电视上响起,下面的观众们已经笑起来了。

“干嘛呢,干嘛呢?”

随着一声尖叫。

林永建反串“津门大姐”,涂着鲜艳指甲油的手,顶着夸张爆炸式红色假发、涂着烈焰红唇的脑袋猛地从墙洞里探出来。

配合着他夸张的表情和津门话,观众们瞬间笑的前仰后合。

而就在这时候,更大的意外发生了。

那面墙“轰”地一声倒了。

巩汉临穿着睡衣,一脸懵圈地从墙的废墟里面钻了过来,样子狼狈不堪,一只眼镜碎了,头发凌乱。

第一句话同样是:“干嘛呢?”

这是李琦的策略,开场宏大、紧接着就是一个语言类节目,把场子给炒起来。

这也是他为啥拿掉几个歌曲节目,多塞进去几个语言类节目的原因。

春节,其他的不重要,情绪才是最重要的。

春晚什么时候开始变味的,就是从语言类节目变成“感动华夏”开始的。

全变成套路,换汤不换药。

比如新婚夫妇为了回谁家而吵架,在列车员的开导下,俩人各退一步。

再比如初当领导的人为了装x闹出各种笑话,被前同事拆穿后,深刻自省。

又或者婆婆各种找儿媳妇的茬,在儿子的调解下,一家人表示互相理解。

曾经有人问春晚的那帮人:“你们做喜剧节目的时候能不能纯粹点。”

他们回答:“你们不懂,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李琦:“我呸!”

“因为它是喜剧,所以他的结局注定是悲剧”这个逻辑压根就不对。

它的逻辑应该是:“因为是喜剧,所以背后的悲剧更扎心。”

悲剧不是让你们演出来的。

而是让人体会出来的。

“看老子教你们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