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午休时间刚过,李司长进入自家大佬的办公室。
没有多废话,李司长直接说明来意。
“你说小陈啊,嗯,这事铁总那边有提前跟我聊过,算是有报备。”
“哦,这样。”李司长松了一口气,“那ned的人找他,您应该也知道了吧?”
“你等会,”蔡部忙道,“怎么还跟ned扯上关系了,这事我可没听说。”
“上午在电话里,小陈亲口说的,就在不久前,ned的一个什么顾问找上了他,说要邀请他参与在美的华人聚会,有要拉拢他的意思。”
“那小陈怎么说?”
“说是没有当场拒绝,不过下周临参会前会找借口推掉。”
说到这里,李司长有些迟疑。
听到这个消息,中午吃饭他都吃的不香了。
陈麟风这家伙,不会是在糊弄他吧。
“哦,是因为奥斯卡还在投票期的缘故吧。”
蔡部倒是没想那么多别的,身为组织内绝对的高层,对待这种事,不会只盯着短期。
听其言观其行,时间久了,总能知道结果。
而且对于像陈麟风这样的人,他们自会再多一分宽容,一般情况下不会进行怀疑。
看下属的脸色还是有些犹疑,他安抚道,“不要急,等后续再看,现在就当什么都不知道。”
【怎么能不急。】
李司长心说这可是我的宝贝疙瘩,要是有了闪失,那真是后悔莫及。
眼看询问的目的达到,李司长这就准备离开。
而这时,蔡部的谈兴却是上来了。
“其实这事吧,铁总我们俩聊的时候,有过深入沟通——”
李司长刚要离开椅子的屁股又坐了回去。
“终归到底,不提前告诉你们,还是人小同志心里有了点小情绪。”
“不是,蔡部,我平时可一向是很重视和小陈的来往的。”
想了想,李司长又补充一句道,“当然,也有可能我们确实有些地方的工作没做到位。”
“光你重视不够啊,你手底下的人呢,其他部门的人呢?”
“再说了,你平时事务也不少,能一直关注着吗?”
“就像这次的事,如果不是国外的同志先发现不对的迹象,说不定再过一个月,你也不一定能知道。”
“为什么国外的同志就能这么快关注到,是不是因为他们身处国外,更好的能够体会到小陈这个人的重要性。
而你们身处国内,又加上小陈这个人平日里好说话,立场也正,某种程度上,使得你们不够重视呢?”
“这个……”李司长不由得有些语塞。
领导这一连串的质问让他有点难以回答。
蔡部的语气变得语重心长起来,“特意点出来ned的人在接触他,为什么?这不就是在提醒你们,你不重视有的是人重视么。”
李司长回想了一下之前的通话,说不定还真有这个意思。
平时小陈这个人一向有什么说什么,他都习惯了,猛不丁的来这么一回话外音,他竟第一时间没察觉到。
也是他太着紧ned接触小陈这件事本身,忽略了别的意思。
某种意义上,这是不是也是领导所说的,重视程度不够呢。
“当然,也可能没有这个意思,是我多想了,但不管有没有,这至少揭示一个道理,那就是到小陈如今这个阶段,只要他稍微表现出一点与外部沟通的意思,立马就会有大把的人贴上来。”
“你看着吧,后面肯定还会有老美其他部门或组织的人联系上门。”
“小陈是个全球知名的文艺工作者,跟组织内的同志不一样,我们没有办法强行约束他一定要怎么做,不能做什么。
对待这样的特殊人才,一定要把工作做到位,他立场正,我们就更需要在这方面多给与鼓励,不管是精神鼓励,还是其他的资源支持,不能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总之一句话,”蔡部总结道,“不能把本来心向我们的同志给推到对面去,哪怕是倾向都不能。”
“蔡部,我明白了,后续我们一定改正工作方法。”
“嗯,多上点心。”
回到办公室,李司长坐在椅子上怔怔的想了一会,然后拿起电话。
“喂,是光电的赵局吗?”
——————————————
此后的几天时间里,陈麟风如同一台机器,按照时间表高速运转,不停的穿梭于各个派对、私人俱乐部和片场会客室。
短短的一周时间,光是比较正式的会面,他就约见了诺兰、昆汀、彼得杰克逊、卡梅隆等好莱坞大导。
都是好莱坞权势榜上排名前列的人物,大家的共同话题还是有不少的。
诺兰和昆汀着重于剧本方面的讨论,与彼得杰克逊、卡梅隆两人,则主要在聊特效与镜头。
陈麟风这些年能力值这块,早就不再是当年纯靠“参考借鉴”的水平了。
和这些顶级导演一块,他也能讨论的有来有回。
最终的结果,也还算不错,诺兰和昆汀当面就很爽快的答应会在最佳导演这个奖项上投他一票,甚至愿意帮着联系朋友。
最佳电影方面,则只保证了自己的一票。
彼得杰克逊和卡梅隆两人则稍稍隐晦一些,老家伙没有给出太明确的回复。
不过看形势,应该大差不差。
陈麟风对这个结果还是挺能理解的。
最佳导演这个奖项,说实话,他的竞争对手不是很多,只有《为奴十二年》的导演这一个。
其他几部片子,如《华尔街之狼》《漂亮国骗局》等,虽然质量不错,但题材上来看,并不占优。
至少政治正确值不足,有很大的劣势。
而《为奴十二年》,怎么说呢,导演的资历实在是不太够,电影本身在镜头语言这块,真算不上最顶级这一档。
靠着政治正确,拿最佳电影确实很有可能,但最佳导演,就有点难了。
前世最佳导演由《地心引力》这样一部科幻片,拿到最佳导演,就很能说明问题。
要知道,奥斯卡可是最讨厌科幻类题材的。
如此一来,《小丑》就成了目前最具优势的选择。
锦上添花谁都会做,也就难怪这些导演这么好说话了。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这几位实在是不太看得上《为奴十二年》导演史蒂夫·麦奎因。
纯靠着政治正确得奖,在这些老牌导演眼中,属于是典型的歪门邪道。
如此一对比,陈这个“外人”都变得眉清目秀起来。
更何况,以陈如今在全球的声望,某种程度上,和他们这些大导演是同一级别的人。
在他们看来,他们才是一类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奴十二年》如今“政治正确”的名声如此响亮,少不了《小丑》团队在背后的推波助澜。
从二轮投票开始,《为奴十二年》在最佳影片这个最高奖项上的攻势就极其猛烈。
他们把“政治正确”这张牌运用到了极致。
反映美国黑奴血泪史的电影,其题材本身在奥斯卡评委中具有强大的先天情感号召力,尤其是在非裔评委群体和具有强烈自由主义倾向的白人评委中。
并不是说白人评委们多能共情黑人,而是他们很能共情于自己在参与一项伟大事件这一举动本身。
《为奴十二年》的公关团队本身也很懂这一点,或者说,制作方从立项开始,就在瞄准这一点。
围绕着影片“揭露历史真相”、“疗愈种族创伤”、“时代亟需的警世恒言”等核心信息,公关团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
以至于到2月初的时候,媒体上已经充斥着对影片社会意义的高度赞誉。
“《为奴十二年》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对美国灵魂的一次拷问。”(《纽约时报》)
“在种族议题再次成为焦点的今天,这部电影的出现恰逢其时,它理应获得最高认可。”(《洛杉矶时报》)
“选择《为奴十二年》,就是选择正视我们历史中最黑暗的篇章,选择走向和解。”(《华盛顿邮报》)
……
网络上,尤其是一些关注社会议题的平台,更是掀起了支持浪潮。
大量的相关帖子涌现。
“不投《为奴十二年》就是漠视历史苦难。”
“拒绝它就是拒绝种族平等的进步。”
甚至有一些更激进的言论开始冒头,“奥斯卡有责任纠正历史的错误,颁奖给《为奴十二年》是唯一道德的选择。”
这种强大的道德压力,让许多评委,尤其是中间派评委,感到了无形的压力。
选择《为奴十二年》成了一种“安全”选项,一种表明自己站在正确一边的姿态。
波顿在公关的过程中,就明显感觉到了这种风向。
那时正值陈麟风身份、立场问题也开始甚嚣尘上的时间点,某种程度上,甚至稍稍冲淡了两个问题的热度。
这也是陈麟风疑惑幕后黑手到底是不是《为奴十二年》的原因。
他甚至能够清晰回忆起,当时皮特在电话里,那股焦急的情绪。
“陈,《为奴十二年》那边打‘种族牌’打得太凶了,几乎是在绑架评委的良心。”
【把良心去掉。】陈麟风忍不住在心里吐槽。
“他们的声势在部分评委圈子里很有效果。这对我们角逐最佳影片非常不利。”
确实,哪怕提前就知道他们会打出政治正确这张牌,甚至提前有做过预案。
但真遇到,还是会感觉很棘手。
10年代,漂亮国有不少获奖作品,都是类似题材,评委和学院明知道他们在打这样的主意,还是能让其不断得逞,就表明这里面自有规律在。
人是很难与大势抗衡的。
陈麟风很是沉默了一会,随后想了一个大胆,甚至有些冒险的主意。
“皮特,波顿应该也在吧,他们把政治正确这把火烧的这么旺,你们说,如果我们在背后帮一把,替他们烧的更厉害一些怎么样?”
“帮他们?”波顿在电话那头惊呼,“陈,你疯了吗?这只会让他们的声势更大!”
“不,波顿,”皮特毕竟和陈麟风混久了,懂点华夏的文化,“陈,你这个是传说中的《战争的艺术》对不对?”
“什么战争的艺术,那叫《孙子兵法》。”
陈麟风纠正了一下,“华国有一个词语叫‘物极必反’,当一种声音被推到极端,变成一种不容置疑的‘必须’时,它就会引发反弹。”
“特别是对于那些喜欢标榜艺术独立性的学院评委来说,没有什么是必须。”
“毕竟,”陈麟风缓缓道,“自由才是艾美丽肯最大的政治正确,不是吗。”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种‘必须’看起来更刺眼、更令人反感,让评委们感觉,自己正在失去自由。”
【《为奴十二年》必须是最佳影片,否则你们就都是种族主义者。】
这是在前世2014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开场的时候,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所说的一句玩笑话。
但陈麟风可以帮助它,让其变的不像是一句玩笑。
“任何没有把最佳影片投给《为奴十二年》的评委,骨子里都是种族主义者,拒绝承认美国的原罪!”
“这样的言论够不够刺激?或者再换一种——”
“奥斯卡如果不把最高荣誉给《为奴十二年》,就是这个奖项彻底丧失道德立场、向保守势力投降的铁证!它将永远背负污点!”
“OK,陈,我明白了,”波顿忍不住一拍额头,“我认为那些认为你是外人的评论,实在是太荒谬了。”
再没有比这样的策略更懂好莱坞和奥斯卡玩法的了。
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火候的掌握:既要让极端言论有足够的传播度和冲击力,引起广泛讨论和反感。
又不能留下任何可以追溯到《小丑》团队的证据。
所有操作都必须通过多重防火墙,确保干净。
不过只要有钱,一切都好说。
陈麟风给出的那1000万美元,光是用来给他洗白身份,未免也太多了。
其中大部分,其实是用来给《为奴十二年》造势的。
时至今日,舆论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反向助推,制造极端言论,无限的扩大化,已经完成。
不光是各大媒体,就连互联网上,都有大量的相关言论在不断发酵。
《为奴十二年》的公关团队不是没有发现这一点,也试图压制相关风向。
但他们前期的工作做的太足了。
以至于现在,互联网上的忠实信徒,会反过来喷试图那些压制的评论。
大势已成。
如今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引导传统媒体关注这种“绑架”现象。
让更多的人发现这种令人反感的行为。
使得“反政治正确”或者说“自由”,成为当前的“政治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