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挺孕肚大院团宠,野痞糙汉轻诱哄 >  第114章 您怎么来啦!

“这些都是宝贝,”黎书禾轻轻抚过信封,“等曦儿长大了,我要把这些信给他看,让他知道奶奶有多爱他。”

宋祈年在妻子身边坐下,拿起一封信看着。灯光下,他的侧脸格外柔和。

“小时候,妈常给我写信。”他忽然说,“在部队那些年,她的信陪我度过了很多难熬的夜晚。”

黎书禾有些惊讶。丈夫很少提起过去的事。

“妈每次都在信里写家里的事,”他继续说,“爸的身体,院子的花,甚至邻居家的猫生了小猫...读着信,就像回了家一样。”

黎书禾握住丈夫的手。她忽然明白,这些看似普通的家书,承载着的是这个家最珍贵的情感记忆。

几天后,曾诗英托人带的阿胶送到了。随包裹还有一张便条:

“书禾:

阿胶要按时吃,对身体好。另附上做法。

母字”

便条上详细写着阿胶的食用方法,字迹工整,连每次用量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黎书禾按照婆婆教的方法,细心熬制阿胶。厨房里飘着淡淡的药香,宋曦好奇地围着她转。

“妈妈,这个苦苦的东西好吃吗?”

“奶奶说吃了对身体好,”黎书禾耐心解释,“再苦也要吃。”

她想起婆婆在信中的叮嘱,心里暖暖的。虽然相隔两地,但婆婆的关爱却通过这些细微之处,时时萦绕在身边。

熬好的阿胶分成小份,黎书禾每天按时服用。每次吃的时候,她都会想起婆婆写信时认真的样子。这份跨越距离的关爱,让每一口都带着甜蜜的味道。

周末,黎书禾带着宋曦去照相馆拍了张合影,准备寄给婆婆。照片上,母子俩站在盛开的桃树下,笑得格外灿烂。

她在背面写道:“妈妈,院子里的桃花开了,盼您来看。书禾、曦儿。”

投进邮筒的那一刻,她仿佛已经看到婆婆收到照片时欣慰的笑容。

回家的路上,春风拂面,路边的梧桐树已经长出了新叶。黎书禾牵着儿子的手,慢慢走着。

“妈妈,为什么奶奶不跟我们住在一起?”宋曦问。

“因为奶奶也有自己的家啊,”黎书禾柔声解释,“但是不管奶奶住在哪里,她都是最爱曦儿的奶奶。”

宋曦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我以后也要经常给奶奶写信。”

“好啊,”黎书禾笑了,“奶奶收到曦儿的信,一定会很开心的。”

粉白的花瓣在春风中簌簌飘落,铺了一地细碎的春意。黎书禾正在厨房准备晚饭,忽然听见院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她擦了擦手,快步走到门口,看见曾诗英提着行李站在门外,风尘仆仆却笑容满面。

“妈!”黎书禾惊喜地迎上去,“您怎么突然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

“想给你们个惊喜。”曾诗英放下行李,目光慈爱地打量着儿媳,“瘦了。”

这时宋曦像只欢快的小鸟从屋里冲出来:“奶奶!”

曾诗英弯腰接住扑过来的孙子,眼眶微微发红:“哎哟,我的曦儿,又长高了!”

黎书禾这才注意到婆婆脚边放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各色时令蔬菜,还有一罐自家腌的咸菜。

“都是园子里种的,新鲜。”曾诗英提起竹篮,“想着你们爱吃,就多带了点。”

晚饭时,曾诗英看着桌上的菜,满意地点点头:“书禾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都是妈教得好。”黎书禾给婆婆盛了碗汤。

饭后,曾诗英从行李中取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本泛黄的相册,边角已经磨损,但保存得很仔细。

“来,曦儿,”她招手让孙子坐到身边,“奶奶给你讲讲咱们家的故事。”

宋曦好奇地凑过去。曾诗英翻开相册,第一页是一张黑白全家福,照片上的人穿着民国时期的长衫马褂,神情严肃。

“这是你太爷爷太奶奶,”曾诗英指着照片,“那时候照相可是件稀罕事,一家人特意换了最好的衣服。”

她继续翻着相册,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宋祈年爷爷穿着军装的照片,有曾诗英年轻时在纺织厂工作的留影,还有宋祈年光屁股坐在木马上的童年照。

“这张是你爸爸第一次学会走路时拍的,”曾诗英指着一张照片笑道,“摔了不知道多少跤,膝盖都磕青了,就是不肯让人扶。”

宋祈年正好从书房出来,听见这话,耳根微微发红:“妈,说这些做什么。”

“怎么不能说?”曾诗英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我们曦儿爱听。”

黎书禾看着婆婆耐心地给孙子讲解每张照片的来历,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些老照片记录的不只是一个家庭的变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第二天是周末,曾诗英早早起来,说要教黎书禾做几样时令菜。

“春天要吃春韭,最是鲜嫩。”她在厨房里利落地洗着韭菜,“曦儿爸爸小时候最爱吃韭菜盒子。”

黎书禾认真地看着婆婆的每一个步骤。和面、调馅、包制、煎炸,曾诗英的动作行云流水,透着岁月沉淀的娴熟。

“妈,您这手艺真是绝了。”黎书禾看着金黄的韭菜盒子,由衷赞叹。

“熟能生巧。”曾诗英把第一个韭菜盒子夹到儿媳碗里,“你慢慢学,以后做给曦儿吃。”

午后,曾诗英带着宋曦在院子里种花。一老一小蹲在花圃前,一个耐心讲解,一个认真听讲。

“奶奶,为什么要现在种花呀?”

“春天种花,夏天就能看花,秋天还能收种子。”曾诗英手把手教孙子松土、播种、浇水,“做事要赶时节,错过了就要等来年。”

黎书禾在窗前看着这一幕,忽然很感慨。婆婆在用自己的方式,把生活的智慧一点点传授给孙子。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其实都是最珍贵的家教。

傍晚,宋祈年回来了,手里提着一条活鱼。

“妈,您爱吃的鲫鱼。”

曾诗英接过鱼,满意地点头:“这鱼挑得好,眼睛清亮,最新鲜。”

晚饭时,曾诗英说起最近的见闻:“隔壁老李家的孙子考上了大学,整个大院都轰动了。现在的孩子真有出息。”

“曦儿以后也要考大学。”宋曦挺起小胸脯。

“好,我们曦儿一定行。”曾诗英给孙子夹了块鱼肚子,“不过啊,读书重要,做人更重要。要记得孝顺父母,尊敬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