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霸道总裁爱上穷女生 >  第345章 声浪过后,再踏征途

《时代先锋》节目播出后的一周,林宇的办公室电话就没停过。有寻求合作的企业家,有邀请演讲的高校,甚至还有出版社递来的出书邀约。助理将厚厚的日程表放在桌上,语气里带着难掩的兴奋:“林总,现在咱们公司的品牌关注度比去年参展柏林电子展时还高,中东那边的合作伙伴特意发邮件说,当地媒体都在转载您的演讲视频呢。”

林宇却在日历上圈出一个不起眼的日期,那是他答应陪苏瑶去分校参加天文观测台落成仪式的日子。“把下周的非必要会议都推掉。” 他合上日程表,指尖在 “出书计划” 上轻轻敲了敲,“告诉出版社,书稿可以写,但得等我把手头这个项目做完 —— 张工他们研发的新能源适配技术,下周要进行最后测试。”

话音刚落,技术部的张工便急匆匆闯了进来,手里攥着一叠测试报告,脸上的油光混着兴奋的红:“林总,成了!咱们的光伏储能系统在沙漠高温环境下的续航能力,比国际标准还高出 17%!刚才沙特那边的客户发来了加急订单,说要给他们的沙漠光伏电站全换上咱们的设备。”

林宇接过报告,指尖抚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忽然想起三年前张工在沙尘暴里抱着设备哭的样子。那时他们的第一代产品在极端天气下频频出故障,张工带着团队在沙漠里守了整整四十天,晒得脱了三层皮。“通知车间,优先赶这批订单。” 他在报告上签下名字,“另外,给研发团队申请专项奖金,每个人都要重奖。”

张工刚走,市场部又传来消息:因为节目带来的热度,国内几家新能源车企主动抛来橄榄枝,想合作开发适配中东市场的车载储能技术。林宇看着窗外的阳光,忽然觉得那些曾经在沙漠里吃过的苦,都化作了此刻照亮前路的光。

苏瑶的海外分校也因节目热度迎来新变化。一位在迪拜做慈善的华人企业家看完节目后,主动联系苏瑶,提出要全额资助天文观测台的后续升级。“我小时候在沙漠里看星星,总以为那是老天爷撒的珍珠。” 电话里,老人的声音带着笑意,“现在的孩子该有更好的望远镜,看看宇宙有多辽阔。”

观测台落成那天,林宇特意推掉所有工作,陪着苏瑶站在操场上。孩子们排着队透过望远镜看火星,阿米尔举着画板,把红色的星球画成了戴着头巾的阿拉伯少女。“苏校长说,宇宙里的星星都有自己的轨道。” 他举着画跑过来,眼里的光比望远镜里的星光还亮,“就像林叔叔说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苏瑶笑着揉了揉阿米尔的头发,转头看向林宇。两人目光相触的瞬间,仿佛又回到了刚在中东扎根的日子。那时他们挤在租来的小办公室里,苏瑶备课,林宇改合同,窗外的风沙敲打着玻璃,却挡不住彼此眼里的光。

小宇的科研团队也没闲着。节目播出后,中科院的一位院士主动联系他们,提出联合研发下一代量子芯片。“你们在开源架构上的突破很有意思。” 视频会议里,老院士推了推眼镜,“现在国家在搞‘卡脖子’技术攻关,你们这股子不按常理出牌的劲儿,正是我们需要的。”

小宇把这个消息告诉团队时,实验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那个曾经在专利诉讼里哭鼻子的实习生,如今已经能独当一面,他举着刚画好的芯片草图:“宇哥,咱们这次要让外国人看看,中国的芯片不仅能绕开壁垒,还能跑到最前面!”

深夜的实验室里,小宇对着电脑屏幕里的量子模型出神。林宇端着夜宵走进来,看见儿子眼里的光,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当年你妈总说我不切实际,非要在沙漠里卖光伏设备。” 他把热牛奶放在桌上,“现在想想,所谓不切实际,不过是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

小宇转过头,忽然指着屏幕笑:“爸,你看这个量子纠缠模型,两个粒子无论离多远,都能感应到彼此。就像咱们一家人,不管在中东还是国内,心总在一起。”

节目播出一个月后,林宇收到节目组寄来的剪辑花絮。视频里,他朗读时,苏瑶和小宇在观众席偷偷抹眼泪的样子被特写镜头拍了下来。结尾处,主持人对着镜头说:“林宇先生让我们明白,所谓成功,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这天晚上,林宇一家围坐在客厅看花絮。小宇突然指着屏幕里的自己:“妈,你看我那时候多紧张,手心全是汗。” 苏瑶笑着递过水果:“你爸上台前还在厕所里背稿子呢,比当年求婚时还紧张。”

林宇假装生气地瞪了她们一眼,心里却像被温水泡过一样暖。他想起白天接到的一个电话,是那个在中东开杂货铺的浙江老乡打来的。老人说自己的儿子看了节目,考上了国内的理工大学,专业选的是新能源,“他说要学林总那样,把技术卖到全世界去。”

当林宇挂断电话后,他的目光缓缓落在了办公室墙上的世界地图上。这张地图已经有些陈旧,上面的中东地区被密密麻麻的图钉所标记着。

这些图钉,每一个都代表着林宇人生中的一段经历或一个重要的地方。有的图钉代表着他建立的工厂,那是他辛勤努力的成果;有的图钉代表着他开设的分校,那是他教育事业的延伸;还有的图钉,代表着他曾经在暴雨中送过货的小镇,那是他坚持与拼搏的见证。

林宇凝视着这些图钉,心中涌起一股感慨。他突然意识到,所谓的远方,并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简单的点,而是由无数个被梦想照亮的瞬间所组成的。

这些瞬间,或许是他在异国他乡奋斗的日子,或许是他与当地人交流的时刻,又或许是他在沙漠中仰望星空的瞬间。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挑战、成长和感悟。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林宇的书桌上。他坐在书房里,面对着空白的书稿,思考着如何开始这个新的故事。

终于,他提起笔,在书稿的第一页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四十年前,我在西北的黄土高坡上看星星,以为世界就是那片土黄色的天空。后来在中东的沙漠里,我才知道,宇宙比想象的大,人生比标准答案宽。”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柔和地洒在稿纸上,仿佛给那些字迹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林宇坐在窗前,凝视着这奇妙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宁静。

楼下,张工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忙碌地搬运着设备,金属碰撞的声音和他们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独特的交响乐。这声音虽然有些嘈杂,但却让林宇感到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

目光越过窗户,远处的校园里,孩子们正在观测台上唱着一首阿拉伯语的童谣。那稚嫩的歌声像一阵微风,轻轻地吹过林宇的耳畔,让他的心情愈发愉悦。

林宇放下手中的笔,静静地聆听着这一切。他突然意识到,最好的故事其实并不一定要写在纸上,而是存在于每一个正在发生的瞬间。这些瞬间或许平凡无奇,但却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生命力。

就像此刻,阳光、搬运声、童谣,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属于当下的故事。而属于他们的当下,正如同沙漠里的朝阳,虽然微弱,但却有着无尽的能量,一点点地照亮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