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带着超市回古代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味溢京城

秋分的晨露还凝在稻穗上,温泉庄的田埂已被脚步声踏得发烫。

张老三举着镰刀站在田垄头,望着翻滚的金浪直咂嘴,百亩水稻沉甸甸地弯着腰,穗粒饱满得快要胀破谷壳,风一吹,沙沙的声响里都裹着甜香。

“开割喽!”

他挥起镰刀,寒光闪过,成片的稻秆应声倒地,汉子们紧随其后,镰刀起落间,金色的稻浪被割出整齐的豁口,露出湿润的黑土地。

妇女们则蹲在田里拾稻穗,指尖飞快地掠过禾根,连掉在泥里的单粒谷都捡得干干净净。

“可不能糟践粮食,”张老三媳妇把拾来的稻穗塞进腰间的布兜,兜口鼓鼓囊囊地坠着,“何姑娘说,每粒米都浸着咱的汗珠子。”

田埂上的打谷机转得飞快,木槌撞击石臼的声响震得人耳膜发颤,李老四光着膀子踩踏板,肌肉在阳光下贲张,金黄的谷粒随着震动簌簌落下,在竹筐里堆成小山。

“这谷子比去年的饱满!”他抓起把谷粒往空中一扬,金珠般的颗粒穿过阳光,砸在晒谷场的席子上,发出清脆的响。

后院的果树下更是热闹,王书生踮着脚摘山楂,青布衫被枝头的尖刺勾出个小洞也不在意。

孩子们举着竹竿打枣子,红玛瑙似的果实砸在草帽上,弹起又落下,溅起甜甜的汁水。

凌熙则指挥着人摘野葡萄,紫莹莹的果实成串垂着,饱满得像要滴出蜜来。

“这葡萄够酿三坛酒!”李重阳提着竹篮走来,篮底已铺了层厚厚的葡萄,“何姑娘说要留半坛给聚香居做新甜品。”

晒谷场很快成了金色的海洋,新收的谷子摊在席子上,像铺了层碎金,被阳光晒得暖洋洋的,散发出干燥的谷香。

玉米和辣椒串在屋檐下,红的红,黄的黄,把青灰色的瓦檐装点得像幅年画,刘雨兰坐在谷堆旁筛豆子,竹筛晃动间,饱满的豆粒落在筐里,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串流动的歌谣。

何青云踩着梯子往房梁上挂玉米,忽然被阵甜香勾得回头,张老三媳妇正把新磨的玉米面倒进陶盆,温水和面,揉成光滑的面团,揪成小剂子往锅里扔,煮好的玉米糊糊泛着金黄,上面撒着把野枣碎,甜香漫得满院都是。

“姑娘尝尝?”妇人端来碗糊糊,粗瓷碗边缘还沾着面屑,“加了后山的蜜枣,比红糖还甜。”

何青云吹了吹热气,抿了口,玉米的醇厚混着枣肉的甜在舌尖化开,熨帖得胃里暖洋洋的。

她忽然眼睛一亮:“这糊糊要是加些奶,做成玉米奶糕,定受京城贵人喜欢!”

说干就干,她让厨房取来新鲜的羊奶,与玉米糊同煮,熬得浓稠时拌入野蜂蜜,倒进铺着苇叶的木模里,凉透后切成菱形的块,黄澄澄的像块块凝脂。

“再撒些桂花,”凌熙从药圃摘来新晒的桂花,轻轻撒在糕体上,“又香又解腻。”

试吃的伙计咬了口,眼睛顿时亮了:“比聚香居的薄荷糕还清爽!这玉米香里带着奶香,绝了!”

何青云看着案板上的野葡萄和山楂,又有了新主意。

她让王师傅把山楂煮烂去核,拌入野葡萄汁熬成酱,酸甜的气息漫过整个厨房;再将新收的糯米蒸熟,擀成薄皮,包上山楂葡萄酱,捏成半月形的点心,蒸熟后在油锅里轻轻一煎,外皮变得金黄酥脆,内里的果酱却还保持着流心的状态。

“就叫金玉藏娇!”何平安刚从京城回来,见了这道点心便拍手叫好,“我拿去给翰林院的同僚尝尝,保准他们抢着要!”

果然不出三日,聚香居的新甜品就火了,玉米奶糕细腻绵密,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奶香,金玉藏娇外酥里嫩,酸甜的果酱在舌尖爆开,解腻又爽口。

达官贵人们纷纷派管家来预订,连宫里的公公都来了两趟,说太后爱吃那道流心的点心。

打烊后,何青云核对着账本,新甜品的收入竟占了当日盈利的三成,李重阳端来碗新酿的葡萄汁,紫红色的液体在碗里晃着:“看来这丰收的果实,比山珍海味还金贵。”

何青云接过葡萄汁,抿了一口,酸甜的汁水混着酒香滑入喉咙,让连日忙碌的疲惫消散了大半。

她望着窗外聚香居门口挂着的红灯笼,笑着说:“这还不够,庄子里收的南瓜和红薯,也能做成新吃食。”

第二日,她就让厨房忙活起来,南瓜蒸熟后捣成泥,拌入糯米粉揉成面团,包上枣泥馅,做成金黄的南瓜饼,煎得外酥里软,红薯则切成细条,裹上蜂蜜和芝麻,烤得香甜软糯,取名“金条蜜”。

刚摆上柜台,就被食客抢空,有位夫人连着买了十份,笑着说:“这南瓜饼带着田野的清气,比宫里的糕点爽口多了,给孩子们当零嘴正好。”

消息传回温泉庄,正在翻地的张老三们更起劲了。

“咱种的东西能成京城的稀罕物!”他挥着锄头,把土翻得更深,“明年开春,咱把西坡的荒地都种上南瓜,让聚香居的点心天天换花样!”

夕阳西下时,聚香居的伙计们正忙着往车上装新做的点心,准备送往后宅。

何青云站在门内,看着马车消失在巷口,忽然觉得这丰收的喜悦,早已顺着田埂上的风,从温泉庄漫到了京城的烟火里,酿出了最绵长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