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九章算术在2002 >  第240章 数韵炊烟暖岁寒(2011年冬)

12月31日 冰棱檐下的课业时光

腊月初七的晨光像碎金,刺透窗棂冰花,把冰纹照得像水晶雕刻的树枝,枝桠上还嵌着细小的冰珠。孙玺儿在搪瓷盆的热气里搅动棒子面粥,粥勺刮过盆底,发出“沙沙”轻响,粥香混着灶膛的烟火气漫开,裹着花椒和八角的暖香。土炕中央摆开矮脚桌,桌面裂着细缝,缝里嵌着去年的玉米碴。陈大壮裹着军大衣蜷在炕尾,军大衣的袖口磨出了灰布衬里,笔尖在《机械制图习题集》上滞涩移动,划出歪歪扭扭的线:“这剖视图的螺纹线比俺爷爷纳鞋底还乱!密密麻麻的,看得眼晕!”

“把螺栓想成麻花”,孙玺儿抽过草稿纸,铅笔在纸上“沙沙”画剖面分解图,线条流畅得像她切菜的刀工,“旋转剖就像切西瓜——先竖劈再横剜,里头的纹路就都看清了。”炕桌对面,周冬冬正用圆规测饲料配方比例,圆规尖在纸上扎出小坑,突然拍了下大腿,惊得桌上的粥碗晃了晃,粥汁差点溅到习题集上:“俺算明白了!猪长膘的合适比例是豆饼掺15.7%麦麸!上次按这比例喂,俺家猪崽比别家多涨两斤,出栏时多卖了二十块!”纸页翻飞间掀起灶台蒸腾的白雾,奶奶端来笸箩,笸箩里的枣卷子冒着热气,枣香扑鼻,枣肉在金黄的面里嵌成玛瑙:“数学家们歇歇,尝尝刚出锅的枣卷子!再算下去,脑子该打结了!”

屋外零下十二度的严寒中,屋檐下的冰棱挂得像水晶帘子,最长的那根足有半尺,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七彩的光。数学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运转:

冰晶几何课:三人呵气在玻璃窗上画霜花,哈出的白气在玻璃上凝成水雾,很快又结了层薄冰。孙玺儿指点冰枝分形结构,指尖点过玻璃上的冰纹,留下浅浅的印:“看这枝杈角度,全是自然里常见的角度!自然界的花儿、树枝,都爱按这角度长,就连咱种的向日葵,籽儿也是这么排的。”周冬冬伸手去摸,指尖刚碰上玻璃就猛地缩回来,搓着手直哈气:“冻得像针扎!比俺奶奶纳鞋底的锥子还尖!”

火炕算式阵:爷爷蹲在炕边,将玉米粒撒成九宫格,金黄的玉米粒在炕席上排成整齐的小堆,每堆不多不少正好九粒:“今年粮站收价一块一毛二,西头老李家多晒三天省下多少烘烤费?”陈大壮抓耳挠腮,手指在玉米粒间扒拉,把几堆玉米扒得散了架。孙玺儿已用简单比例在烟盒背面算出答案——27.6元,爷爷数着玉米粒核对,每数三粒就点头,最后笑着拍炕沿:“不差分毫!比账房先生的算盘还准!”

线装书密码:周冬冬带来祖传兽医手札,泛黄的纸页边缘发脆,像烤焦的饼边,上面的毛笔字洇了墨,黑乎乎的一片。孙玺儿破译其中“三碗水配两指宽陈皮”的剂量逻辑,用尺子量出“两指宽”约3厘米,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小烧杯:“陈皮3厘米对应水600毫升,比例刚好1:200,下次给牲口熬药,就按这个量准没错。”

1月1日 大学讲堂里的乡土智慧

周四清晨,孙玺儿蹬二八自行车穿越挂满冰凌的杨树林,车铃“叮铃铃”响,惊得枝头冰棱“簌簌”掉渣,落在车筐里,像撒了把碎玻璃。省理工大学阶梯教室里,暖气“嗡嗡”运转,铁皮管道偶尔“哐当”响一声。她将《九章算术》方田术投影在多媒体屏上,屏幕上的古文字旁边配着麦田图,图里的麦子穗穗饱满:“这块不规则麦田的亩产测算,古人用割补法比复杂算法更高效,就像咱纳鞋底,不规则的布块拼拼补补,也能成整块,还省料。”粉笔划过黑板,白色的曲线竟与窗外食堂灶膛火苗摇曳轨迹重合,忽高忽低,带着烟火的韵律。

学生们瞪大眼睛,前排戴眼镜的男生还推了推眼镜,生怕看错了。他们惊见她演示的“生活里的数学道理”:

织布机上的波形规律:她播放奶奶脚踏缝纫机的视频,视频里奶奶踩着踏板,缝纫机“咔嗒咔嗒”响,针头上下翻飞。“针距频率3Hz时布料张力最优,缝出来的衣裳耐穿,线不容易断,就像咱编筐,绳勒得太紧会断,太松又散架。”孙玺儿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图上的曲线像波浪一样起伏,“这和声波的规律一模一样,不信你们听,缝纫机的响声也是‘嗒-嗒-嗒’,匀速的。”

腌菜缸里的浓度变化:她举起透明玻璃杯,里面装着不同浓度的盐水和白菜叶,有的叶子蔫了,有的还挺精神:“看,食盐浓度变化越有规律,酸菜越脆——盐多了发苦,像喝了卤水;盐少了易烂,成了臭水。这浓度得掌握好,就像咱调饺子馅,盐多盐少都不行。”有学生掏出笔记本飞快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像春蚕在啃桑叶。

雪地车辙的角度学问:她展示赵小兵的拖拉机防滑链设计图,图上的铁链交叉成菱形,每个角都标着度数。“夹角56°时抓地力提升40%,上次大雪天,道上的车都打滑,就赵小兵家的拖拉机没趴窝,全靠这链子。”赵小兵的脸在台下红了,挠着头嘿嘿笑,耳朵尖都红透了。

白发教授在后排颔首,手里的保温杯冒着热气,杯盖没盖严,水汽在杯口凝成小水珠:“这丫头厉害,把复杂道理炖进猪肉粉条了,听得人心里暖和,比咱食堂的热汤面还熨帖。”

1月2日 元旦三日的燕赵年俗

陈家院里的冻柿子挂满枝头,像挂着一串串红灯笼,硬邦邦的,得在凉水里泡软了才好吃,泡透了的柿子甜得能粘住嘴。钱小磊搬出祖传铜火锅,铜锅擦得锃亮,边缘带着点铜锈,反倒更有古味,像从老庙里请出来的。炭火在锅底噼啪炸响,火星子偶尔溅到锅沿,“滋”地灭了,留下个小黑点。孙玺儿将白菜帮切出菱形剖面,菜刀在案板上“咚咚”响,节奏均匀:“这是最节省空间的堆叠方式,切菱形下锅,能多装半颗白菜,还容易熟,受热均匀。”陈大壮往锅沿贴玉米饼子,面团在他手里转着圈,拍得薄薄的,贴在锅沿上,“滋啦”一声冒起白烟,香味立刻窜了出来:“俺知道咋解那道液压题了!饼子受热膨胀就像活塞运动,越胀越紧,力道一点不浪费!”他一激动,手里的面团“啪嗒”掉在地上,引得众人哄笑,爷爷笑着骂:“傻小子,干活咋咋呼呼的!”

1月3日 破冰问学

天蒙蒙亮,星星还没退去,像撒在黑布上的碎银。三人扛铁钎到村东鱼塘,铁钎扛在肩上,“咯吱咯吱”压着棉袄。鱼塘的冰面冻得像块大玻璃,能看到冰层下的水草,一动不动,像被冻住的绿丝带。陈大壮抡起铁钎砸冰窟窿,“哐当哐当”的响声惊起水边的水鸟,扑棱棱飞了老远。铁钎每次落下,冰面就裂开几道细纹,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孙玺儿蹲在冰面,用尺子测量冰层厚度,又掏出小镜子测透光率,镜子反射的光晃得人睁不开眼:“冰厚15cm处透光率最高,鱼爱往亮处游,下网准能多捞,咱去年在这儿一网就捞了二十斤!”午间满载而归,桶里的鱼蹦跳着溅起水花,打湿了裤腿。周冬冬按她教的分类法将鱼分开,大的、小的、带鳞的、去鳞的分开装,卖给镇上饭馆时,卖价多赚三成。他数着钱,手指沾着鱼鳞,笑得合不拢嘴:“还是学问管用!比俺爷爷起早贪黑打鱼强!”

奶奶在炕桌排开八色杂粮,红豆、绿豆、薏米、花生、黄米、小米、红枣、核桃,五颜六色的,像摆开了个小粮仓,引得灶台上的花猫直转悠,喵喵叫着要吃的。孙玺儿用筷子在杂粮堆里分拨,边分边算,筷子在桌上敲出“嗒嗒”声:“薏米红豆祛湿组占33%,黄米花生温补组占41%...这样配着熬,又好喝又养人,冬天喝了不咳嗽。”灶上陶罐咕嘟冒泡,粥香从罐口钻出来,缠在鼻尖绕不开,带着点甜丝丝的味。她忽然抽鼻,凑近陶罐闻了闻,又伸出手指在罐壁上碰了碰:“香味最浓的时候到了!92℃时味道最好,再烧就要糊了,去年糊了的那锅,苦得像中药!”一屋子人哄笑着冲向厨房,爷爷抢着关灶门,灶膛里的火“呼”地小了下去,奶奶赶紧掀开罐盖,里面的腊八粥稠稠的,冒着热气,红枣浮在上面,刚好不糊。

1月4日 寒夜里的智性微光

深夜油灯下,灯芯爆出个火星,把屋里的影子晃了晃,又暗了下去。孙玺儿用缝衣针改造的触笔在液晶手写板绘图,笔尖划过屏幕,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吃桑叶。屏幕蓝光映着墙上新贴的奖状——“冀州省大学生科创特等奖”,红色的奖状在灯光下泛着光,四个烫金大字闪闪发亮。炕桌那头,周冬冬的农机零件草图渐渐有了三维建模的雏形,铅笔在纸上画了擦,擦了画,纸面都起了毛边,像块搓澡巾。陈大壮则咬着铅笔推算,铅笔头被他咬得坑坑洼洼,满是牙印:“履带式播种机的转向角...”

“用从中心往外转的角度算。”孙玺儿头也不抬地抛过《机械动力学》,书页间夹着糖瓜的残屑,甜丝丝的,还沾着点芝麻。陈大壮接住书,翻到相关页面,手指在图上比划着,眼睛一亮,拍了下大腿:“对哦!我咋没想到!这就像咱村的打谷场,从中心往外转圈,啥角度都能到!”

窗外风雪卷过晾衣绳,冻硬的床单被风吹得“哗啦”响,像谁在使劲抖落上面的雪,又像谁在拨打算盘珠子,“噼啪”乱响。雪沫子打在窗纸上,“沙沙”轻响,像春蚕在啃桑叶。屋里的人却浑然不觉,眼里只有图纸和公式,心里揣着对来年的盼头,像揣着块热乎的烤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