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九年七月初三,长安城笼罩在闷热之中。
李承乾站在兵部衙门的沙盘前,凝视着朔州一带的地形。三日来,前线战报如雪片般飞来——突厥与薛延陀联军已连破两座戍堡,兵锋直指马邑。
"殿下,李靖将军急报!"兵部侍郎杜楚客匆匆闯入,额头上挂着豆大的汗珠,"敌军前锋已至桑干河,所用攻城器械确与我军新制无异!"
李承乾接过军报,指尖在"冲车三辆,形制与将作监甲字三号图相符"一行字上重重划过。这证实了他的猜测:世家不仅勾结外敌,还泄露了大唐最精良的军械图纸。
"郑元璹招供了吗?"
杜楚客摇头:"那老狐狸咬死不认,只说郑虔是私自所为。"
"备马。"李承乾突然转身,"孤要亲自去趟大理寺。"
大理寺狱中,郑元璹被单独关在一间石室。曾经锦衣玉食的荥阳郑氏家主,如今只穿着一件单薄的白衣,头发散乱,但眼神依然倨傲。
"太子殿下是来看老朽笑话的?"郑元璹冷笑道。
李承乾示意狱卒退下,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认识这个吗?"
郑元璹瞥了一眼,脸色骤变。那是他与突厥可汗往来的亲笔信,上面盖着郑氏的私印。
"伪造!这绝对是伪造!"老人嘶声喊道。
"那这个呢?"李承乾又取出一块青铜令牌,上面刻着突厥狼头纹样,"从你书房暗格搜出来的。"
郑元璹面如死灰,突然狂笑起来:"不错!是我干的!你们父子要断我们世家的根,就别怪我们鱼死网破!"他猛地扑到栅栏前,"你以为就我们郑氏一家?告诉你,五姓七望同气连枝,朝中大半官员都与我们有姻亲!你敢动我,明日这大唐江山就要天翻地覆!"
李承乾平静地注视着这个歇斯底里的老人:"郑公可知,为何孤今日单独来见你?"
郑元璹一愣。
"因为孤给你郑氏留了一条生路。"李承乾压低声音,"只要你供出其他参与此事的世家,孤保你郑氏血脉不绝。"
"休想!"郑元璹怒目圆睁,"我郑元璹岂是卖友求荣之辈!"
李承乾不慌不忙地从怀中取出一份名录:"那孤只好按这份名单一一查办了。哦,对了,名单第一位是你在襄阳的私生子郑虔礼..."
郑元璹如遭雷击,浑身颤抖:"你...你怎么知道..."
"一个时辰后,孤要见到供词。"李承乾转身离去,"否则,明日襄阳就会多一场灭门惨案。"
走出大理寺,热浪扑面而来。李承乾翻身上马,对随行的杜荷道:"传令十六卫,秘密控制名单上这些人的府邸,但先不要动手。"
"殿下,陛下刚传来口谕,命您即刻入宫。"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在与李靖派来的信使密谈。见太子进来,皇帝挥手屏退左右:"朔州情况比想象的严重。突厥人不仅得到了我们的军械图,还掌握了边防部署。"
李承乾心头一紧:"有内奸?"
"不止。"李世民从案头取出一份密报,"你看看这个。"
密报上记载,突厥军中出现了几个汉人模样的军师,精通兵法阵法,最近几次遭遇战,唐军都吃了亏。
"儿臣怀疑..."
"不错,就是那些世家豢养的谋士。"李世民冷笑,"这些年他们私下培养了多少人才,恐怕连朕都不清楚。"
李承乾沉思片刻:"父皇,儿臣有个想法。既然世家能与外敌勾结,我们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哦?"李世民挑眉。
"儿臣记得,突厥各部并非铁板一块。薛延陀与颉利旧部素有嫌隙,而那几个汉人谋士,多半只在一方军中..."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你是说,离间?"
"正是。可派一能言善辩之士潜入敌营,散布谣言,令其自乱。"
李世民沉思良久,突然拍案:"好!朕这就传密旨给李靖。不过..."他话锋一转,"长安这边也不能闲着。那些世家,该收网了。"
当夜子时,大理寺卿匆匆求见:"殿下,郑元璹招了!这是供词。"
李承乾展开一看,供词上密密麻麻列出了二十多个名字,几乎囊括了五姓七望的核心人物,甚至还包括两位宗室郡王!
"果然是一张大网。"李承乾冷笑,"传孤令,按名单拿人,但切记不要惊动百姓。"
次日黎明,长安城还在睡梦中,一队队千牛卫已悄然出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朱雀大街上时,十几个世家大宅已被团团围住。
李承乾亲自带队来到崔府。曾经门庭若市的博陵崔氏宅邸,此刻大门紧闭,门前落叶无人打扫,显出一副萧条景象。
"崔民干,出来接旨!"
大门缓缓打开,走出来的却不是崔民干,而是一个面容憔悴的中年人——崔氏的嫡长子崔敦礼。
"家父昨夜...已饮鸩自尽。"崔敦礼跪地奉上一封遗书,"这是家父绝笔,请殿下转呈陛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承乾展开遗书,上面只有寥寥数语:"老臣一时糊涂,罪该万死。唯望陛下念在先祖功业,饶恕崔氏无辜妇孺。"
一股莫名的悲凉突然涌上心头。这些绵延数百年的世家大族,终究要为他们的傲慢付出代价。他收起遗书:"崔氏参与谋反者,依律处置。其余人等,流放岭南。"
同样的场景在长安各处上演。到午时,参与谋反的十二家世族核心成员全部落网,朝野震动。
然而就在李承乾以为大局已定时,杜荷慌慌张张跑来:"殿下!不好了!并州急报,突厥大军突破桑干河防线,朔州告急!"
李承乾心头一震。不应该啊,历史上这次突厥反扑很快就被李靖平定,怎么会...
"详细军报呢?"
杜荷递上一封沾着血迹的密信:"信使途中遇袭,拼死才送到..."
李承乾展开密信,顿时倒吸一口凉气。原来突厥军中那几个汉人谋士竟说服了各部暂时放下矛盾,集中兵力猛攻一点。更可怕的是,他们似乎对唐军的布防了如指掌,专挑薄弱环节下手!
"备马,孤要立刻面见父皇!"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在与几位重臣紧急议事。见太子进来,皇帝直接道:"情况有变。李靖来信,敌军来势汹汹,恐需增援。"
李承乾行礼道:"儿臣请命亲赴朔州督战!"
殿中众臣哗然。房玄龄立即反对:"万万不可!太子乃国本,岂可轻涉险地?"
"正因儿臣是太子,才更该亲临前线。"李承乾坚定地说,"一来鼓舞士气,二来..."他压低声音,"儿臣怀疑军中有更高层的奸细,必须亲自查清。"
李世民目光深邃地注视着儿子,良久,缓缓点头:"准。但你必须带足护卫,不得亲临战阵。"
"儿臣领旨!"
三日后,李承乾率领三千精锐禁军抵达朔州。这座边陲重镇已是一片战备景象,城墙上来回走动的士兵个个面带疲色,显然已经历过多次激战。
"末将参见太子殿下!"朔州刺史张公谨单膝跪地,铠甲上还带着未干的血迹,"敌军昨日刚退,但伤亡颇重。箭矢已不足三日之用,滚木礌石也所剩无几..."
李承乾扶起这位历史上着名的守城名将:"将军辛苦。李靖大将军现在何处?"
"在城北三十里的狼山设伏,欲截断敌军退路。"张公谨犹豫片刻,"殿下,有件事很奇怪...敌军似乎总能预判我军动向。末将怀疑..."
"军中有奸细。"李承乾接过话头,"孤正为此而来。"
当夜,李承乾在刺史府召见所有校尉以上军官。他特意命人准备了丰盛酒菜,说是犒劳将士,实则暗中观察众人反应。
酒过三巡,李承乾突然问道:"听闻突厥军中那几个汉人谋士颇通兵法,可有俘虏供述其来历?"
一名参军起身答道:"回殿下,前日俘获一名受伤的汉人,自称原是大唐边民,被掳后被迫为突厥效力。但末将观其言谈举止,绝非寻常百姓。"
"哦?"李承乾来了兴趣,"此人现在何处?"
"因伤势过重,已押送后方医治。"
李承乾立即命人将那俘虏带来。不多时,两名士兵架着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男子进来。此人虽身着胡服,但面容清癯,十指修长,一看就是读书人。
"你叫什么名字?"李承乾问道。
那人抬头看了李承乾一眼,突然浑身一震:"太...太子殿下?"
李承乾眯起眼睛:"你认识孤?"
那人慌忙低头:"不...不认识。只是见殿下气度不凡,猜测..."
"撒谎!"李承乾厉声喝道,"你原是哪个世家的门客?崔氏?卢氏?还是..."
那人突然惨笑一声:"殿下何必明知故问?若非你们父子赶尽杀绝,我等又何必..."话音未落,他突然口吐黑血,栽倒在地。
"不好!他嘴里藏毒!"张公谨一个箭步上前,却为时已晚。那人抽搐几下,便再无声息。
李承乾面色阴沉:"搜他身上!"
士兵仔细搜查后,从那人贴身衣物中找出一块小小的铜牌,上面刻着一个"裴"字。
"河东裴氏?"张公谨惊呼,"他们不是一直与皇室交好吗?"
李承乾握紧铜牌,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如此!河东裴氏表面支持《氏族志》,暗中却与郑、崔等勾结。难怪敌军对唐军动向了如指掌,必是裴氏在朝中的眼线通风报信!
"立即飞鸽传书长安,请父皇彻查裴氏!"李承乾转向张公谨,"另外,从即刻起,所有军令改为口传,不得留下文字。调防计划只限你我二人知晓。"
次日拂晓,李承乾正在研究防务,忽闻城外号角齐鸣。他快步登上城楼,只见远处尘土飞扬,一支大军正向朔州开来。
"是敌军来攻?"李承乾问道。
张公谨却面露喜色:"不!是李靖大将军的旗帜!"
果然,随着队伍渐近,"李"字大旗清晰可见。更令人惊喜的是,队伍后面还押着大批俘虏,显然是大获全胜。
一个时辰后,李靖风尘仆仆地步入刺史府。这位传奇名将虽已年过五旬,但腰板笔直,双目如电,浑身散发着凛然杀气。
"末将参见太子殿下!"李靖单膝跪地,"幸不辱命,已击溃突厥主力,斩首万余,俘获敌酋三人!"
李承乾连忙扶起这位大唐军神:"大将军请起。战况如何,还请详细道来。"
李靖捋须笑道:"多亏殿下提醒,末将故意泄露假军情,诱敌深入狼山峡谷,然后火攻水淹,一举歼灭!"他压低声音,"那几个汉人谋士,已全部伏诛。"
"可查出他们身份?"
"其中一人临死前喊了句'裴公误我',想必就是殿下所猜的裴氏门客。"
李承乾长舒一口气。这场由《氏族志》引发的风波,终于以世家的彻底失败告终。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在不伤国本的前提下,彻底铲除世家门阀的势力,将是他和父亲未来数年最重要的课题。
"传孤令,犒赏三军!"李承乾朗声道,"另派快马回京,向陛下报捷!"
当夜,朔州城内篝火通明,将士们载歌载舞,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李承乾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心中感慨万千。这一战,不仅击退了外敌,更击碎了几百年来世家大族对朝政的垄断。从今往后,大唐将真正迎来"唯才是举"的新时代。
"殿下,长安来信。"李靖亲自送来一封密信。
李承乾展开一看,是李世民的亲笔:"吾儿立此大功,朕心甚慰。裴氏一案已查实,涉案者尽数伏法。《氏族志》不日颁行天下,科举新制亦将推行。望儿早日凯旋,共商大计。"
收起信笺,李承乾望向长安方向。他知道,一个更加辉煌的大唐,正在历史的转角处等待着他去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