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  第38章 价格逆转

贞观三年冬月,崔氏商栈的桑皮纸价在桃胶纸冲击下暴跌六成。李承乾算准时机,让将作监以"官方采买"名义分批收购:首批以市价五成购入十万张,第二批趁价跌再压至三成。当崔敦礼察觉这是"太子抄底"时,世家已贱卖了七成库存,而将作监仓库里,新旧桑皮纸堆叠如山,形成了对市场的实际控制。

更狠的杀招藏在运输环节。他让鸿胪寺以"西域朝贡"名义,将部分桑皮纸混在贡品中转运至陇右,再由暗线商人伪装成胡商,以低于成本价抛售。西市的粟特商人阿尔兹突然发现,往日稀缺的桑皮纸竟在黑市泛滥,价格低至百文一沓——这价格连造纸成本都不够,却成功让世家最后的囤货砸在手里。

崔氏大宅的密室里,管事捧着账本浑身发抖:"东市栈房折价三成甩卖,仍无人问津...西突厥那边的羊皮纸订单也被桃胶纸抢走。"老世族看着墙上"桑麻济世"的匾额,突然发现匾额下的题跋已被棉纸书签覆盖,书签上用蝇头小楷写着:"物以稀为贵,亦以用为贵"——这正是李承乾让人悄悄贴上的,暗讽世家死守稀缺的迂腐。

长安平康坊的"废纸公所"里,贫苦百姓排着长队兑换桃胶纸。李承乾让匠人设计了"废料兑换券":三斤破布可换十张麦秆纸,五斤渔网能换半沓桃胶纸。墙上张贴的"废纸变宝"图,用连环画形式展示废料如何变成纸张,最后一页画着书生用此纸中举,榜文上的"李"姓特意描红——这暗示着平民子弟的上升通道。

更具革命性的是"造纸同盟"计划。他将改良技术传授给长安各坊的贫民组织,允许他们使用"贞观纸"商标,却规定:"凡同盟作坊,纸价不得高于将作监七成。"西市的染坊老板率先响应,用废靛蓝水浸泡棉絮造纸;鱼市的摊贩跟进,将破渔网碾碎掺入纸浆。三个月内,长安周边出现三十六个民间纸坊,形成对世家造纸业的合围。

世家试图反扑,雇佣地痞砸毁民间纸坊。李承乾立即启用"纸坊保甲制":五坊为一甲,相互联保,若有作坊被砸,同甲者可动用将作监提供的"纸甲"(纸制护具)自卫。当崔氏家奴再次施暴时,染坊工人举起浸过桃胶的纸甲,竟将棍棒弹开——这种意外的防御功能,让造纸同盟获得了民间"纸甲军"的称号。

将作监的"纸术研房"里,李承乾正指导匠人进行关键改良。"桃胶虽好,却怕高温。"他让太医署研制出耐高温的"槐胶",与桃胶按一比一混合:"参考《唐本草》'槐胶主风瘾疹'的记载,或许能增强韧性。"试验结果令人惊喜:新胶施胶的纸页可承受八十度高温,且干燥后纸面呈现出丝绸般的光泽。

更重要的突破在原料端。他让密探从岭南运回一种"速生竹",按宣州老匠人的"徨桶法"蒸煮:"竹材需劈成细条,石灰水浸泡百日,再入桶蒸九日九夜。"当第一锅竹浆出锅时,匠人发现其纤维细长如丝,且自带天然漂白效果。李承乾取过抄纸竹帘,按记忆中宋代"竹纸抄法"演示:"摇帘速度要快,仿急流漂絮。"这种技术迭代让竹纸成本比桃胶纸再降三成。

此时世家还在沉迷"稀缺崇拜"。崔氏推出"金箔桑皮纸",在纸浆中掺入碎金箔,标价百匹绢,号称"一张纸换一亩田"。李承乾将计就计,让将作监推出"平价金纸":用极细的金粉代替碎箔,每百张仅售五匹绢,却在纸背印上防伪的"龙纹暗记"——这种"质优价廉"的降维打击,让世家的奢侈品纸沦为笑柄。

贞观四年春闱,贡院出现历史性变革:半数举子使用桃胶纸答卷,三成寒门士子用上了新制竹纸。李承乾亲自阅卷时,发现一份来自剑南道的策论,纸背用淡墨打了三遍草稿——这是穷书生为节省用纸,在同一张纸上反复修改。他当即在卷首批注:"纸虽薄,志不薄",并将此卷列为甲等。

国子监的老儒们坐不住了。卢文操博士在讲经时,特意展示用金箔桑皮纸抄写的《诗经》:"看这墨色层次,岂是贱纸可比?"台下突然站起个太学生:"卢博士可知,此竹纸抄一部《论语》,仅需金箔纸价的五十分之一?"说话者正是去年用麦秆纸落榜的寒门士子,此刻手中拿着用竹纸誊抄的策论,纸页边缘还留着修改的痕迹。

更精妙的舆论战在坊间展开。李承乾让乐官将"纸脉革新"编成《纸贵新乐府》,由棉纺社织女们在西市表演:"桑皮贵,竹纸贱,一张竹纸,换得功名现..."歌词中巧妙嵌入"崔氏囤货赔本寒门用纸中举"等真实事件。书肆里出现了《纸战演义》的话本,将世家与太子的造纸博弈写成章回故事,最后一回写着:"竹纸一出,桑皮无色,从此书肆,再无贵贱。"

粟特商人阿尔兹的商队里,新到的竹纸引发西域轰动。于阗国王亲自试用后,发现这种纸比羊皮纸轻便十倍,且能用水性颜料绘画,立即下令用竹纸抄写佛经。李承乾算准西域市场的时间差,让阿尔兹以"大唐贡品"名义高价售卖,同时暗中授意民间商队低价跟进——当西突厥贵族买到高价竹纸炫耀时,普通牧民已用上了廉价的"大唐民纸"。

更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层面。龟兹的画师们发现竹纸适合晕染,创作出独特的"纸本佛画";高昌的学子用竹纸练习汉字,成本比以前降低九成。李承乾让鸿胪寺译官将《孝经》翻译成回鹘文,用竹纸印刷后随商队分发,经页边缘印着微小的"忠孝"二字——这种文化输出,比军队更能赢得西域民心。

崔氏试图在西域反制,让西突厥贵族用羊皮纸抄写伪经。但牧民们很快发现,竹纸佛经遇水不烂,而羊皮经卷受潮后恶臭难闻。当阿尔兹的商队再次抵达时,牧民们竟用羊群换取竹纸,还编出歌谣:"羊皮膻,竹纸香,佛爷见了,也要夸奖。"这让西突厥贵族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他们引以为傲的草原特产,在大唐的廉价纸张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贞观四年秋分,将作监宣布"竹纸量产",每百张定价二百文,仅为桑皮纸的二十分之一。李承乾在终南山新落成的"造纸书院"前,看着工匠们将竹纸制作流程刻在石碑上:"一浸、二煮、三舂、四抄、五焙",每个步骤都配有详细图示,连不识字的农夫都能看懂。书院外的空地上,寒门学子们正在用竹纸练习书法,纸页翻动的声响如风吹竹林。

长安东市的书肆彻底变了模样。桑皮纸典籍被挤到角落,竹纸印本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一个老书商指着新到的《史记》竹纸版感慨:"以前一部《史记》抄本要卖二十匹绢,如今竹纸印本只要两匹,穷书生也买得起了。"更让人惊叹的是"租书铺"的兴起——百姓花几文钱就能租竹纸书阅读,知识的传播速度比以前快了十倍。

崔氏大宅的藏书楼里,管事正在清点库存。桑皮纸典籍因长期无人问津,大多受潮发霉,而新到的竹纸印本却被虫蛀的风险极低。老世族看着墙上"诗书传家"的匾额,突然发现匾额下的桑皮纸题跋,不知何时已被竹纸书签替换,书签上用楷书刻着:"圣贤之道,非纸贵而存,乃纸贱而广。"当最后一批桑皮纸被当作废纸卖给民间纸坊时,崔敦礼在密室里烧掉了所有与造纸相关的账本,火焰中飞起的纸灰,竟组成了"时势"二字的形状。

暮色中的渭河岸,李承乾望着满载竹纸的漕船驶向江南。每艘船的桅杆上都挂着灯笼,灯光映在纸页上,像无数流动的星子。风中传来造纸工匠新编的号子:"竹儿青,纸儿白,一张贱纸,写尽兴衰..."他勒住马缰,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纸灰——那是今早试验竹纸时留下的,此刻在夕阳下竟泛着玉般的光泽。远处的长安城里,将作监的工匠们正在新制的造纸台上刻下一行小字:"纸价贵贱,本无定数,唯便民者,终成大势"——这行字用的是李承乾改良的"阴阳刻法",印出来时正好成为一句箴言,直到千年后,历史学家在西安的唐代遗址里,才破译出其中蕴含的经济规律与文明刻度。